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
2023-02-05余皓婷
余皓婷
(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529020)
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涵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华传统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大类。一是物质文化,中国古代的造纸、火药、印刷、园林建筑、医学、天文等多个方面具有开创性发明创造,许多物质文化取得了重要成就,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二是思想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主要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表达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其中的思想精华经过代代相传已经穿越历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制度文化,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需求所形成的较为严密的约束性的制度体系。四是行为文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总和,它反映人们价值观念取向和社会意识,是人的行为和个人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果,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都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孕育了人们最深沉的精神和物质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它涵盖了历史典籍、文学和艺术作品、礼仪制度等多种形式载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与突出优势,它既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它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更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铸魂育人实效的价值
(一)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所体现的。结合时代背景,总结经验启示,深化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中华民族中的文化价值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武装当代学生的头脑,用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地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为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和探索实践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理论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同时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面研究,拓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价值,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结合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铸魂育人进行研究,努力总结和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意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引领中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培根铸魂的实践,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优秀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2]。
二、实现路径
(一)以“三全育人”为基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了深刻阐释[3]。“三全育人”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所构成,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全体成员的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学校可以结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和各学科的特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和教学设计,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建专业强、纪律严、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又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同时,如融入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服务、融入图书馆、校史馆、学生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与具体工作、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等。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要始终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融入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使融入的目标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环节衔接更加紧密,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三会一课、主题团日、团课教学等多种形式为依托,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的培育体系。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现教育与隐现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我们既要注意中小学与大学阶段知识衔接问题,避免与小学、中学阶段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及时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果,提升各学段、不同学习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主体性;同时也要探索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力量之源,与社会教育相衔接,使其教育影响力延伸到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之中。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的内在价值。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贯通教育全过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等各个方面下功夫。在校内要衔接好主渠道与主课堂,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行科学规划,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红歌和校歌合唱比赛、知识竞赛;从校外角度来看,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带动家庭、社会领域,发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内外合力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维度。课前做好自主学习和初步了解历史文化,课中深度融入民族文化特色,课后及时反馈和评价育人效果。青少年在线下可以通过参观实体场景,线上可以通过AI 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形成虚拟传统文化展示形式,为青少年呈现线下实景与线上虚拟场景相结合的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
围绕上述重点育人方位,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发挥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引领作用的相关问题,尝试建立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以网络思政模式为途径,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当代主体已经是“00 后”和“10 后”也已经步入校园。他们有着地域文化差异,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在世界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优越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有热爱祖国、乐观向上、彰显个性、善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新等诸多鲜明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青少年从小熟悉互联网、智能设备、电子产品、新媒体,移动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娱乐、社交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打破了课堂、学校、求知、治学的传统边界,丰富了青少年传统信息获取途径,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2]。
面对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等多种多样的现实条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尊重时代发展规律,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和形式的创新性转化,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平台支撑,构建“互联网+文化传承”新模式,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铸魂育人相结合的方式方法,通过搭建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资源、公众号、网络社交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民族风俗、典籍故事等生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当下时兴且浏览度较高的互联网媒体之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开发制作易于获取、呈现生动的传统文化电子典籍图书馆、传统文化动画作品、游戏产品等多元多样的方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出镜率”,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浸润引领的模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互联网是人们思维最活跃、信息传播效率高的网络媒介,是汇集全世界多样思潮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学校必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央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掀起传诵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鼓励青少年观看富有文化涵养的电视节目,引领学生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滋养、凝聚信念和力量,不断推进青年一代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这再次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对高校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以家庭和社会为助力,构建优秀文化传承的多维支撑
我们要努力打破青少年思想引领过程中地域、空间的壁垒,同时也要意识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是家庭和社会责任与义务,要在家庭和社会中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与学校协同起来,一同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2]。
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人的一生中,启蒙学校源自家庭,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家庭、家教、家风。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将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新时代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塑造良好家风、家规等潜移默化地规范家庭成员,营造相亲相爱,互爱互敬、携手并进的温馨和睦的新现代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和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与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后天养成是循序渐进的,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价值理念等进行良好的家庭文化浸润和成长教导,也是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运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社会文明、社会风气建设注入正能量。
社会是青年成长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学校”,青年学子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都要在社会中进行实践、体验、反馈和调整。因此,还需要加强社会沟通,凝聚社会共识,联合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各社区、街道等群团组织要为青年创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宝贵机会,推动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自信创造有利空间。
家庭、社会、学校所处的环境及发挥作用各有不同,但相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更具有培养和检验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效果的功能,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实践场,具有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绵绵发力的特征。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应用于日常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活动之中,可以充分彰显文化育人浸润熏陶、涵养精神、实践养成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无法使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铸魂育人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提出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等多样化实践路径,不仅提升了青少年文化素养和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