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S 大学的个案
2023-02-05宋言奇
宋言奇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3)
我国的思政教育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门的思政教育,二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其核心内涵是“立德树人”。社会工作以助人为宗旨,对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进行救助和服务,因此“课程思政”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培养体系中十分重要,是培养德才兼备优秀研究生的根本保障。
S 大学是我国综合类211 高校之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创立较早,2010 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MSW),成为全国首批33 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之一。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MSW)“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共性。对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详尽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剖析问题与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抛砖引玉”,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相关师生的调研发现,目前,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师生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误区;课程教学与思政之间“契合点”缺乏;“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课程思政”支撑体系尚未形成等。
(一)师生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导师以及研究生两端,都对“课程思政”有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在导师端,存在以下误区:一是部分导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公共课思政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就是传授专业知识,不需要课程思政。二是部分导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相关课程中就是讲讲爱国主义的东西,不需要额外寻找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交叉点”,不需要事先规划,课堂上“随机发挥”即可。三是部分导师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主要立足课堂,在课堂上讲授即可,在课外以及实践等环节,不需要再“额外”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研究生端,存在以下误区:不少研究生不了解“课程思政”,区别不开“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也不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究竟何在。笔者调研了22 名研究生,45.5%的研究生(10 人)不了解“课程思政”,54.5%的研究生(12 人)不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二)课程教学与思政之间“契合点”缺乏
“课程思政”不是刻意“为思政而思政”,而是在课程教学中,找出一些“契合点”,“润物细无声”地加入思政的内容,以启发式教学等手段鼓励学生将课程内容和我国当前形势、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以及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探索,以达到知、情、意合一的要求。
在调研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导师中,部分导师没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导师中,绝大多数并没有事先规划并进行备课,寻找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加入课程之中,只是讲课内容涉及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时,“顺便”拓展了一下,结合现代形势输灌了一些思政内容而已。有的导师主观上很想挖掘“契合点”,但是水平不足。通过询问研究生,证明了这一点。在被调研的22 名研究生中,50%的研究生(11 人)对“课程思政”的感受很弱,63.6%的研究生(14 人)感受到导师“很牵强的”加入了思政元素,31.8%的研究生(7 人)甚至都没有感受到任何思政元素。
目前,国家、省以及学校都推出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鼓励导师申报,通过项目的形式推动“课程思政”。按照要求,列入各级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的课程,都必须做比较完善的规划,也必须梳理了“契合点”,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大纲。但是立项的课程毕竟极为少数。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体系16 门课程(含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目前只有1 门课程(社会工作伦理)获得了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立项。我们的目的是“使‘课程思政’常态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教学方式”。显然从目前态势看,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三)“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已推进的“课程思政”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讲授法。除此之外,有的导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涉及思政方面的视频。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尚没有得以充分应用;课堂基本上是导师主导,研究生缺乏参与的空间,也缺乏反思的渠道;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少有导师布置“课程思政”方面的课后作业或者课后作业与“课程思政”相关度不高。由于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生缺乏兴趣,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实践教学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如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服务管理等课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责任担当意识、正确的“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部分抽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如社会工作伦理这门课程,如果辅以实践环节开展“课程思政”,要比课堂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效果更好,可以在实践中与互动中把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责任担当意识等灌输给学生,更为生动与鲜活,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目前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绝大多数课程中,“课程思政”并没有系统性地纳入实践教学之中。即使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多也就是在教学方案中提及实践中要体现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精神、公益服务意识等,但是对于如何体现,则没有更多具体化的规划与举措。
(五)“课程思政”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课程思政”是一个体系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共同形成支撑体系。目前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中,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支持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除了各级项目资助,还缺乏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导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二是信息平台缺失。“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共享的信息平台,以便交流与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目前缺乏共享的信息平台,不仅本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信息交流,而且学科与本院其他学科之间也缺乏信息交流,同时学校层面各学科之间“课程思政”也缺少沟通,导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信息孤岛”困境。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课程思政”没有被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之中,甚至在工作绩效方面都体现得不明显,使得导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尤其在专业课以及科研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缺乏有效动力,导师很少愿意额外付出精力开展“课程思政”。四是培训体系薄弱。目前在S 大学,只有在申报项目时,学校才开展一些非正式的辅导,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五是资源整合不足。“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有机整合专业思政资源,形成共同体。目前在S 大学,“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尚未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从多维度着手,加以积极应对,推动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笔者认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如下: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宣传与培训
针对师生认识误区、意识薄弱的状况,当前应加强宣传与动员。一是开办“课程思政”的专题讲座,向导师与研究生讲述“课程思政”的意义、理念、方法等。二是动员导师积极申报各级“课程思政”项目,通过申报项目与实施项目,加强“课程思政”意识与理念。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其一,教研组群策群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因此应以教研组为单位,梳理目前的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进行合理的规划。其二,教师具体实施。教研组群策群力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但是具体实施的还要依靠授课教师。为此授课教师在教研组规划的基础上,将课程大纲细化,选择一些学生接受程度高的课程内容作为“映射点”,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其三,学生需求导向。“课程思政”要注重学生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要充分征求研究生的需求,将共性需求布局在课程大纲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上,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渗透给研究生。其四,专业思政教师帮扶。针对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脱节的现状,需要有机整合专业思政资源,形成“共同体”。当前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将二者有机整合,形成专业思政教师帮扶“课程思政”的机制,共同把关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保障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
(三)夯实“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应用性较强,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十分必要。除了讲授法外,还可以应用多种方法,如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课后作业法、场景体验法等多种方法,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当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像医疗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可以多运用情景模拟法、场景体验法,让研究生在所模拟的情景与设定的场景中真实地感受或体验,从而激发情怀、增强责任、培育奉献、牢记使命。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支撑
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可以结合实践教学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加强与实践实习基地的联系,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方案,发挥校外专家以及实践工作者的能动性,把“课程思政”抓好抓牢抓实。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布置研究生“课程思政”任务(比如汇报、心得、感悟等),让研究生在任务中强化思政意识,收获思政教育。
(五)打造“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障体系。一是设立“课程思政”扶持资金,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思政”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利于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1+1〉2”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效率。三是加强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工作绩效分配体系之中。四是加强培训体系薄弱。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导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五是有效整合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