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南京高校的建立与发展
——以南京大学的前身高校为例
2023-02-05李鸿敏
李鸿敏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发展党团组织的过程中,大学成为宣介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据点、吸纳先进分子和党员的重要阵地。相较于其他地区,南京地区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团活动,尤其是在高校的党团活动,并未得到充分的论述和注意,主要有华彬清、钱树柏主编的《南京大学共产党人》对此予以概述和回忆[1],其他则在地方史中作为革命史部分有所提及[2],以及江苏党史相关论述有所涉及[3]。本文将根据相关史料,从大学史的视角对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组织在南高师和东大的建立与发展予以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传播的背景
(一)国内政治局势与思潮的变化
1912-1919 年,国内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军阀混战割据等,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同时,早期出国留学生大量回国,他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国的根本问题,为国内带来新思潮。1915 年陈独秀回国创办《新青年》杂志,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致力于唤醒中国青年。1917 年始,“各种许多持温和的或进步的自由观点的人以及许多激进分子们形成了各种组织”,[4]如“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等,这些组织成为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和组建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组织基础。
(二)声援五四运动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学界迅速响应。其中以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金陵大学师生发挥了领导作用。
首先,5 月7 日,南高师全体学生发表通电,表示“学生被捕,全国人民同深义愤,同人等除电达徐大总统,恳释被捕学生外,务请一致力争,以伸公理。”[5]并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暨南学校、金陵大学、金陵神学校、江苏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第四师范学校、第一中学、第一农业学校、第一工业学校、钟英中学、求实学校、南京中学、金陵基督学校、圣公会、基督教会、来复会、贵格会等一起通电呼吁“尊重大学,并即开释被捕学生以平民愤而固国本。”[6]并约定在南京北城鸡鸣寺召开大会,推定青年会干事温世珍为会长,金陵大学的教职员应尚德为副会长,决定在5 月9 日国耻纪念日游行请愿,提出五项请愿内容:1.力争青岛;2.宣布及废除中日密约;尊重我专使在巴黎和会上地位及尊严;4.要求维持北京大学及释放被捕学生;5.敦促南北和会速行解决各种重大问题。并决定从鼓楼赴下关继续绕行一周游行。[7]
13 日,由南高师发起,联合三十多个中等以上学校75 人在省教育会分事务所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南京学界联合会”,金陵大学应尚德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陶知行为正副会长,主张“学生应爱国,教职员亦应爱国,学生应为社会服务,教职员亦应为社会服务。”[8]。5 月14 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28 所学校联名上书省议会,请议青岛交涉问题以申公理、支持国货、严惩国贼以平民愤。
(三)学生群体的持续声援
随着持续的罢课运动,南京学界联合会以教职员为主体对此产生了分歧,于是以南高师和金陵大学的学生为主体,决定在5 月27 日自行罢课,并另行成立南京市学生联合会。南高师学生黄曝寰为会长、金陵大学学生吉斌俊为副会长,号召自28 日起中学以上学校一律实行罢课,并以中等以上21 个学校学生3431 人名义通电国务院,表示“外交失败、国贼尚存,北京学校要求各件既无完满答复,近复摧残公论,生等心所谓危不忍坐视,自今日起至政府完满答复之日一律罢课,以待后命”。[9]从进入6 月开始,他们连续开展罢课、宣扬国货、抵制日货等运动。6 月23 日,南京学生联合会召开全市学生代表大会,除继续声援被捕的北京学生,并创刊《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此刊后来成为介绍民主革命新思潮的重要刊物。[10]张闻天著名的《社会问题》一文即发表于此刊。
从5 月至6 月,南京学界联合会,以金大教员应尚德和南高师教务主任陶知行为正副会长,南京学生联合会,以南高师学生黄曝寰和金大学生吉斌俊伟为正副会长,先后联合南高师和金大在内的20 余所中等以上学校持续进行罢课、游行请愿、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坚决反对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要求严厉惩处国贼、释放被捕学生,并扩展至南京各界人士。[11]这场以学生为先锋,扩展及全国的商人、工人和其他各阶层团体的罢课、罢市、罢工等联合抗议政府运动,最终以中国代表在6 月28 日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群众取得抗议胜利而结束,也为南京地区高校建立党团组织建立了很好的学生群体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南高、东大的传播
五四运动之后,南京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城市,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张闻天、沈泽民,南高师教育科职员杨贤江、教授杨杏佛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和南高师、东大为阵地,宣介马克思主义思想。
张闻天和沈泽民时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7 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的学生,通过《新青年》开始了新文化的启蒙和自我觉醒,五四运动中投身于南京学生联合声援五四运动。南京学生联合会是南京五四运动后期组织、领导、动员学生的最重要的组织,并在6 月23日创刊《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以“开通民智,增进民德,发扬爱国精神”为宗旨。该刊由南高师国文史地部学生阮真担任主编,以刊物为纽带,张闻天、沈泽民、刘英士等学生都成为该刊的主要编辑和撰稿人。这本南京地区五四运动期间创办的刊物,除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诸多引介,一度销量达到万份之多,成为江苏地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报刊。张闻天即是《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最活跃的撰稿人。他先后发表有《“五七”后的经过及将来》《中华民国平民注意》等文章,在第50-52 期,发表了著名的《社会问题》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剖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在文章的最后还引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当时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文尚未问世,这篇《社会问题》成为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文献之一,[12]其中引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被首先介绍的内容,[13]张闻天也成为南京地区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4]
杨贤江,1917 年7 月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赴南高师深造并任南高师学监处事务员[15]。他“为人稳重沉着,好学深思,平易近人,在办公室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就是和学生谈话。他提出的革命人生观和革命的教育观,是很突出的,也很受学生欢迎”。[16]他深受《新青年》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用白话文写作,[17]提出新的教育观和革命人生观,经常深入南高师学生中,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之志在为一高等师范之学监,有训练全校学生之全权,以养成许多为中坚国民之优秀人物。”[18]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离开南高师后,经邓中夏介绍,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担任南京分会的书记,又以学会为据点,聚集了一批南高师和金大的学生。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历史最久、会员最多的青年社团。1919 年11 月1 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杨贤江担任书记,主要成员即为南高师和金大的学生,最初会员12 人,有金陵大学学生黄仲苏(黄玄)、赵叔愚(崇鼎)、谢循初、方东美,南高师学生蒋锡昌、阮真、王克仁、王德熙。在杨贤江负责下,为了“表明中国青年要与各国青年共负起改造世界的责任”,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创刊《少年世界》,翻译介绍了诸多关于苏俄、列宁的文章。1923 年11 月1 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第三次集会后,北京总会迁往南京,会址即设在东南大学(1923 年南高师合并于东大),由国立东南大学学生陈启天和曹刍担任正副主任。
南高师的学风质朴、学术氛围自由,学生组织的社团也非常多。1920 年春夏间,杨贤江在南京秘密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团结了一批南高师进步学生,如宛希俨、吴肃、谢远定等,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21 年春天后,杨贤江离开南高师去往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的编辑,1922 年5 月,由沈雁冰等介绍,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30 年编写了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讲述教育原理的《新教育大纲》。
在杨贤江离开南京后,宛希俨等人继续在1922 年公开组织“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吸纳进步青年。1922 年11 月11 日,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进行“社会改造”的讨论,南高师和东大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参加。[19]1924 年,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学校等校代表,在东大校内梅庵成立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学说,介绍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20]
杨杏佛,1920 年担任南高师教授、商科主任、东大工科主任等职。南高东大学风自由、学术氛围浓厚,他在校内外多次演讲劳动问题,1920 年12 月,他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教育科学术演讲会上作了《教育界与劳动问题》演讲。1922 年5 月5 日,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南京玄武湖举行马克思诞辰纪念会,杨杏佛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传》演说,讲述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是年秋季,还介绍了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发表在《国立东南大学日刊》上。1923 年后,还为东大学生开设了关于社会改造思想的课程,选修人数高达150人,成为当时校内最为学生所欢迎的课程,对东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南高师学生与南京青年团组织的成立
经过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南高师校内已经形成了以吴肃、谢远定等人为中心的群体组织,为南高师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吴肃考入南高师教育科,接触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文章。谢远定曾加入恽代英创办的“互助社”,1920 年夏考入南高师工科。1921 年,吴肃率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5 月谢远定和教育科曹刍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文理科邓光禹和李国琛等亦加入。[21]次年南高师学生国文系彭振纲、宛希俨等十余人加入。他们成为领导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工作的主要人员。
1922 年4 月23 日,南京15 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在南高师集会,决定推举专人草拟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听取杨杏佛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报告。5 月5日,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高师梅庵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24 人,推选南高师学生吴肃、侯曜为负责人,正式通过《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正式成立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又称南京地方团),直属团中央领导,并决定,由吴肃、易克檀负责组织公开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侯曜负责筹备“平民戏剧社”,介绍善演戏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入社,会后到后湖举行马克思纪念会,请杨杏佛教授作了演讲。[22]此后,吴肃在6 月份出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先驱》杂志的驻宁通讯及调查员。[23]此后吴肃从南高师毕业后,赴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任教,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建党、建团活动。[24]
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则通过组织读书会、演讲会,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各种民主爱国运动。10 月4 日,在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邓中夏的领导和推动下,南京地方团组织发起“民权运动大同盟”。10 日,江苏督军齐燮元举行阅兵仪式,南京地方团组织国立东南大学和公立省立私立各界学校学生1 万多人举行民权运动大游行,号召“民权运动”“打倒军阀”,并发表宣言,要求宪法明白规定人民民主权益。[25]还帮助建立了工会,开办工人学校,从事工人运动等,吸纳了一批先进的青年加入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26]
1923 年8 月20-25 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校内梅庵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30 余人,代表了全国30 多个地方团组织的2000多名团员。瞿秋白、邓中夏代表青年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出席会议,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全程参加会议,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全程参与共青团的全国代表大会,他在第一次会议上致词,在第四次会议上做了报告,还在闭会式上发表了演说,[27]谢远定代表南京地方团参加了会议。
10 月21 日,南京地方团举行了第二次团员大会,谢远定、宛希俨、沈泽民担任执行委员,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1923 年11 月8 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委召开执行委员会,对于团工作进行重新分工,由谢远定担任委员长,宛希俨担任秘书兼会计,沈泽民负责教育和宣传,时南京有团员27 人。至11 月,团地委已经在国立东南大学、海军学校和专师成立团支部,[28]其中,由宛希俨负责东南大学推广平民教育实验委员会,侯曜负责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工厂附近开设平民学校。[29]此后,12 月,谢远定因负责党内职务,辞去团内工作后,其执行委员职务由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蔡泽荫补充,彭振刚为委员长。
南京地方团组织按照新章改组完备后,负责与中央联系的是宛希俨,负责对接团内刊物的经理员,由工大学学生贾永栋和彭振刚负责,东南大学成为来往刊物收发的据点,像团刊和《中国青年》等刊物,均寄往国立东南大学由贾永栋接收。[30]
1923 年底,团南京地委共有团员32 人;1924 年4 月,团地委有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邺大学、工业专科学校4 个团支部。南京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活动的中心之一。
四、东大学生与第六党小组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1 月,中共中央局,以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名义,要求建立和发展地方组织。1922 年,王荷波在南京浦镇建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这是南京最早的地方党组织。与南京郊外发展情况不一样,南京城内先是在1922 年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然后在团组织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
张太雷曾在1921 年6 月10 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到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建立的情况:截至1921 年5 月1 日前,共产党在七个省级地方建立了党组织,最年轻的组织是南京的组织,已经同“周围工人建立了牢固的联系”。[31]由于南京共产党早期史料缺乏,未能具体厘清,可以推测在1921 年5 月南京已有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
1922 年南高师学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谢远定,由徐梅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32]吴肃、李国琛等经过团组织的锻炼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也是南京大学历史上有共产党员之始。1923 年7 月17 日上海区委第四次会议上,正式批准南京地区东南大学学生宛希俨为中共候补党员。[33]1923 年10 月11 日,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在第17 次会议上,决定对南京党组织进行编组,将南京现有五位同志,谢远定、沈泽民、侯曜、高尔松、高尔柏编为第六小组,由谢远定为组长。[34]至此,南京城内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在南京地区的建立与发展,实质为在南京高校,尤其是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正是由于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江苏学界学生群体以南高师等一众大学为据点,马克思主义宣介的先驱人物张闻天、杨贤江、杨杏佛等刊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等学会,宣讲马克思主义学说,从而聚集吸纳一批如吴肃、谢远定、宛希俨等进步学生,他们成为南京城内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党小组的骨干力量,进一步促进南京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