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出场逻辑的三维审视

2023-02-05李奥

南方论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中国式政党

李奥

(山东大学 山东青岛 266237)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否有适合本国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以及政党制度能够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是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不断发挥其优势的政党制度。

一、理论之维:新型政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策略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完成战胜强大的资产阶级和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任务时有必要争取同盟军,政党领导权思想揭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在联盟中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策略原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为了与世界范围内已经结成联盟的强大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加强工人阶级政党内部的联合,还要广泛团结其他民主政党,最大限度争取同盟军。一定时期内共同的历史任务为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党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反对共同的敌人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在目标诉求上的一致性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与农民联合。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相同的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和消灭剥削的共同愿望决定了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关系,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争取农民的“合唱”。其次,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需要与其他革命阶级进行广泛联合。无产阶级要团结世界范围内一切代表进步的政党,争取最广泛的同盟军。最后,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生存地位决定了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才能获得解放。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联合以及与农民和其他社会进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把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共同列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统一战线理论。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策略原理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基础上,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明确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权思想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政党的阶级性表明,党的领导权不能与其他政党分享,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在“联盟”中的领导权。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因此也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成为国家的领导力量,其他政党只能作为合作性质的同盟军存在。

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独立性是保证其领导地位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代表的是整个运动的利益,是革命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是其他政党接受其领导的前提,是确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各党派都有各自所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合作过程中要保持政党独立性,这是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必然要求。

坚持领导权是确保“联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达成特定政治目标甚至可以与“魔鬼”联合,但是在联合过程中要看到“魔鬼”妥协、动摇的阶级性格会葬送革命。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就等于将革命成果拱手让与他人,因此与其他党派联合的时候要坚持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必须保证“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在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过程中得到确立,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不动摇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保障,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

二、历史之维: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薪火传承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同频共振,产生发展于党领导人民不断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完善于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一)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进行了与其他政党进行合作的初步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初步构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

近代孙中山曾效仿西方实行多党竞争和议会政治,但是不仅没有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反而陷入军阀割据的泥潭。而新生的共产党因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无产阶级没有发展起来,力量还比较薄弱,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和其他党派进行联合。在抗战初期,共产党就与民主党派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保持了良好关系;在抗战过程中,这种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政党之间协商与合作也开始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共同反抗国民党一党独裁过程中结下深厚情谊,在协商建国中完成我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建构。

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制,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的倡议。1948 年4 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发出合作建国的倡议得到广泛响应。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发表的《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首次宣布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月19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对待各民主党派的指示》确立了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这三个文件为之后建立多党合作与政党协商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型政党制度规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新型政党制度在顶层设计上有了很大进展,多党合作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朝着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956 年4 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关于民主党派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讨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作出回应。毛泽东认为要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可以促进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这一方针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型政党制度确立的理论问题。

1950 年3 月16 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到1957 年,共召开了8 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促进了多党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82 年党的十二大,将“八字方针”扩展为“十六字方针”,这是对“文革”时期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同甘苦、共患难的深刻总结,这也成为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重要准则,实现了多党合作方针的重大发展。1992 年十四大,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次年写入宪法,为这一制度发展提供根本法律保障。自此新型政党制度被上升为全党乃至全国意志,法制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新型政党制度日臻完善定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多党合作制度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多党合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日臻完善定型。

2018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联组会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还用“三个新”概括了其基本内涵和对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所在,这是对构建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积极尝试。2020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正式发布,以党内法规形式对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规范,为新时代多党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 年6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三、现实之维: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制度安排

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的有力彰显,在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的有力彰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可以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政治参与的重要制度保障,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覆盖、全领域和全链条的民主,它通过合理高效的制度建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尤其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实性。判断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好坏,不仅要看人民是否有选举领导人的权力,还要看人民是否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是否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和平台。西方民主实质上是一种选举民主、票决民主,它在设计之初是为了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沦为选民政治,所谓民主也沦为了虚假式民主。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因其内含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完整具体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有序的政治参与、吸纳广泛的利益诉求,所以真正体现了民主的实质,开辟了人类民主文明的新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活实践。新型政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确保国家治理全过程彰显民主本义,实现了对西方选举民主的彻底超越。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安排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决策优势和民主优势,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二)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驱力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三大主体,政党在其中承担着国家和社会的中介、桥梁作用,新型政党制度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各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实现自上而下的整合。

从政党与政权关系看,通过“领导—合作”“执政—参政”的制度化安排可以保障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型政党制度以制度化形式明确了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执政党核心领导与参政党广泛参与的立体格局,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保障。

从政党与政党关系看,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团结基础上的政党协商,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不竭动力。新型政党制度下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合作型政党关系,二者基于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构建了合作型政党关系,可有效避免缺乏监督和多党恶性竞争引起的政治动荡。

从政党与社会关系看,通过价值引导、社会整合和力量凝聚等功能及政党与社会的互动来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形成了广泛政治共识,可以增强社会向心力,为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凝心聚力。

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归根到底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科学决策。各民主党派成员从内心真正认同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能够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也使得共产党在各个政党之间产生巨大感召力,能够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的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新型政党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关键,为新型政党制度动员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发挥提供根本保证,参政党有序参政为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提供不竭活力,二者相互促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征程提供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型政党制度可以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自觉承担起带领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但是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扫清了现代化道路上的根本障碍,使中国式现代化迈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逐步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蓝图。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实现。

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具有强大动员力、决策力、执行力和凝聚力的制度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制度保证。新型政党制度基于牢固信任的基础,将执政党和参政党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限度进行资源整合。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的包容性使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多元参与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多元共治的政治优势,有效整合政治资源,形成强大政治合力,进而达到善治目标。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充分体现社会利益多元化结构的制度架构,它可以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安排,使执政党和参政党进行平等协商,综合各方意见建议,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群体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中国式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式民主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中国式失败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