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及世界意义
2023-02-05李雅诗
李雅诗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2)
党的二十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努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得出的,其成功开辟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走向康庄大道,而且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将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现代化”最初的含义是工业化[2],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展,现代化也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近代中国虽出现过洋务运动,但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中国后,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才真正开始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险过程彰显了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进程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一)初探阶段: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下,人民为实现这两大使命而坚定不移地奋斗着。新中国的诞生终结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国家,第一大历史使命得以实现,为第二大历史使命奠定政治前提和社会基础。
实现国家富强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有了初步认识。1945 年《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除了要完成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还要实现中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两个任务[3]。因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提出历史任务,即让中国稳步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4]。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1952 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党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判断。自此,我国“一化三改”建设正式开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到此,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发展方式认识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为此提出中国工业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即在三年过渡阶段后,用十五年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再用十五年将我国工业提升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四化目标”,即使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在此基础上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5]。当时我们党提出的“四化”主要指物质文明,主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而准备的,尚未明确将“四化”与政治、文明、生态等方面联系起来。1959 年,毛泽东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概念[6],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说法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使得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完整清晰。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在听取周恩来汇报工作时,他指出,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为拥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从此,“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确立,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规划。“四个现代化”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从仅关注工业化,转变到实现农工国防科技四个方面的全面现代化,但因为国家的基础仍薄弱,因此这种现代化仍是不全面的。
(二)深化阶段: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
“文化大革命”后,在拨乱反正、对外开放以及国内进行经济调整的新形势下,“四个现代化”建设面临新挑战。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8]。1979 年邓小平指出本世纪末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指出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十年代的水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新的理念,强调必须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实事求是,不再追求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方面的过高指标,而是侧重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此后,邓小平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达到小康水平[9],这个小康社会被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0]。邓小平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武器,使其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认识从“四个现代化”过渡到“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紧密相连,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社会的扩展与延续,而小康社会的实现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目标之一。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斗争目标[11],体现中国共产党逐渐将视线转向推动物质、政治、文化和人协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十三大还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从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南,并指引着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规划,并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斗争目标。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确立了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更清晰。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小康社会”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人民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演变为“四位一体”,不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在合乎实际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系统阶段:从“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增强了我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底气。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随着党和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场历史战役中,我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伟大的减贫传奇。同时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上,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转变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国家现代化发展理论更系统全面。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公开讲话中初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2015 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用小康来解释中国式的现代化[12]。五年后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强调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4]。由此,在实践探索中,党和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理论。
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初步构建其理论体系。同时明确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详细地阐明党今后的工作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不是“国强必霸”,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一个人口众多、人民共同富裕、协调和平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在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生态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揭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原则立场和世界担当,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共享发展成果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其他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途径,具有很强的世界意义。
(一)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进入21 世纪,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空前加强,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水涨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满,只有大家共同发展才能发展大家。因此,在时代主题的指引下,中国始终把国家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相结合,把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棋局中找到自身地位,增加各方的利益交汇点,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外互动性,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受住了世界疫情和对外开放的考验。中国通过不断完善国内生产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循环与国际市场循环相衔接,形成更加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稳定国际市场,不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自身拥有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中国将基于自身优势,为世界提供大市场机遇。中国将利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同时深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体系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世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制定和完善外商在中国经商的有关制度,合理化地保障外商相关权益,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中国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主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在产业投资、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世界提供共享型开放机遇。同时,中国还将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充分利用好贸易港、博览会和交易会等平台,实行更加灵活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升级策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型开放,不断为中外贸易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坚定实施合作共赢的开放策略,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通过不断发展自身,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进行现代化建设,必然参与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之中,居住生活的环境如何,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将加强与他国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建设,同时主动以自身发展维持国际良好秩序,为他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稳定国际环境,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
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始终致力于拓宽国际合作的新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有共同愿景的国家敞开大门。同时倡导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打通欧亚大陆,实现欧亚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与参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是中国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的有效助力,这也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和发展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和平的强大,又体现了国际正义的强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走传统西方殖民掠夺的老路,也不依附发达国家使本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不以经济优势破坏世界经济供应,不以威胁本国经济发展为由对他国进行贸易制裁,不以本国意识形态优势对他国进行强加,而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自身现代化发展新成就为建设和平稳定国际关系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15]如今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中国提倡以对话解决争端,加强国际人文合作交流,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这一理念传递到全世界各国人民中去,让公平正义的理念融入其思想与文化,共同打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同时,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谈判协商的态度帮助矛盾冲突国寻找矛盾出发点,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化解冲突危机,缓和国际局势。此外,中国坚定地开展对外援助,支持并协助众多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以及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提升综合国力,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助力。
(三)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了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的错误观念,既开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克服其自身缺陷,并对其进行超越性的探索,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启示,为其探索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物质为核心的单一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相对落后,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力度和速度,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方向和现代化人口分布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文明形态即文明的社会形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所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单一社会形态国家的地方,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全球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离不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依靠异化劳动、殖民战争、环境污染所获得的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中国将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上升为人类文明的一般范畴,将极大地丰富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促进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文化创新、和平与稳定以及全球治理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功开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成功打破了20 世纪末美国学者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在“历史终结论”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曾一度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击诋毁。如今中国使世界人民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也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唯一选择,人类想要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引领。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和探索的成果,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踔厉奋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将其丰富完善与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逐步深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也作为一种创新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