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辩证理解
2023-02-05张恒迪仝西宁
张恒迪 仝西宁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73 年前的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对全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务必”的指引下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优异答卷。73 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向全党提出了“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三个务必”作为党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所提出的政治宣言,吹响了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意义重大深远。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体现了与时俱进,又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关系。辩证理解“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对于夺取新征程上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之“变”
与“两个务必”相比,“三个务必”的提出与时俱进,是立足于时代发展变化向全党所提出的更高的政治新要求。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之“变”体现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变化、“务必”的表述内容发生了变化。
(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同志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方位的思考,在进京“赶考”之际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438。从当时党面临的形势来看,一方面,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党将从局部性执政转变为全国性执政,新生政权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这是摆在全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毛泽东不失时机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重在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防止“其亡也忽”的悲剧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毛泽东在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指出党的工作中心将从农村转向城市,并提出适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这是党面临的新的事业。面对由领导革命政权到领导建设国家的新使命,“两个务必”对于全党同志保持戒骄戒躁、牢记党的宗旨,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考量,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向全党庄严提出了“三个务必”要求。“三个务必”是迈上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对全党的历史使命、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所提出的更高的政治要求和时代要求。从党情来看,党内所存在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仍然带有严峻性,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党的建设在诸多方面面临挑战;从国情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多的新要求;新征程上我们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短板和不足、新旧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祖国统一等领域中;从世情来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局部冲突不断、霸权主义层出不穷,给世界的发展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党情国情世情深刻变化所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和考验,对我们党的初心坚守、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加严格的要求,迫切需要全党同志牢记初心和使命、发扬优良作风、锤炼斗争精神来赢得新征程上的胜利。“三个务必”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升管党治党能力和本领的新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自觉。
(二)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时,党即将开启第一次“赶考”之路,“赶考”的目的是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将党的工作重点从乡村转向城市、把生产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并着手建设各项事业的决定。在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党能否担负起从领导革命过渡到领导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能否经受住建设新中国面临的一系列严峻考验,能否建设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些问题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初次“进京赶考”所面临的重大考题。面对中心任务的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担,毛泽东同志强调,“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1438,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警醒全党同志继续秉持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本色,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准备迎接“大考”,完成建立并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使命。
70 多年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具有了新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新征程上提出来“三个务必”,这是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政治保障,也是新的使命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更高的时代要求和政治标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更加需要全党同志在新征程上秉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历史自觉,牢记初心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迎接和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考验。“三个务必”融使命担当、工作作风和精神意志于一体,立足于蓄势待发迈上新征程的关键节点,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吹响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冲锋号,深刻体现了“三个务必”的时代意义、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
(三)“务必”的表述内容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至今已经过去了70 多年,“时”与“势”的巨大变化要求党在“两个务必”基础上要提出更高标准的新要求,“三个务必”的提出是对“两个务必”的接续发展。“三个务必”将“两个务必”中的内容概括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其次,“三个务必”增加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新的两个表述内容,体现了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对时代使命的勇于承担,是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能力上的新要求。
“三个务必”意蕴深刻、各有强调,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党“是什么”以及“干什么”,是完成新征程上奋斗目标的根本动力和方向引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全党始终秉持为民情怀和使命意识,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守党的人民立场,这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调党“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干事业”,是完成新征程上奋斗目标的作风保障。“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要求全党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定力,始终保持从容稳重、干事创业的姿态,以“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斗志不断向前;“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调党“以什么样的精神风骨干事业”,是完成新征程上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求全党发扬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斗争意志,提高善作善成的斗争本领。“三个务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历史担当和高度的政治自觉。
二、准确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之“不变”
“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从“变”中存在着“不变”因素,贯穿于党发展的始终。“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之“不变”表现在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变、党的工作作风不变、党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不变、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变。
(一)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变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政治使命感和崇高理想追求的使命型政党。《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44。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所在,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秉持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两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时代使命的强烈政治要求,号召全党同志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将党的初心和使命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三个务必”正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使命的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摆在首位,作为全党前进的目标引领和前进动力,“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作风保障和精神风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这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坚守、滋养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党的工作作风不变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的共同叙事话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调干事业的作风和姿态,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更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回顾党的历史,党的事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凭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创业姿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推动党的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从基于革命胜利后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的冷静思考而提出“两个务必”,到基于党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而提出“三个务必”,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政治要求始终没有丢掉,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之中。毛泽东同志曾说到:“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6]回顾过去,我们党保持谦虚谨慎的品格,发扬艰苦奋斗的姿态,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展望未来,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征程上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党的艰苦奋斗脚步更是一刻也不能停滞,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更是一刻也不能丢掉。
(三)党“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历史课题和时代任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清醒与坚定这条逻辑主线,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所谓“赶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如何应对和解决好执政面临的挑战、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1949 年3 月,毛泽东同志等人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将此行定义为进京“赶考”,至此,“赶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第一次被提及出来。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高度“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给予了时代、历史和人民优异的答卷。
“三个务必”的提出是党迈上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新思考。尽管时代和任务在变化,但党的“赶考”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如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8]73 年后,我们从进京赶考迎来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赶考的环境、任务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赶考”的自觉和坚定一直在路上。“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的整装待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赶考”姿态的再宣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赶考”之路上精神面貌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新的“赶考”之路上,时代依旧是出卷人,党仍然是答卷人,人民仍然是阅卷人。
(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变
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自己经常批判自己”[9]。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消除党内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10]、“恢复党内正常生活”[11],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了根本要求。1939 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将党的建设定义为“伟大工程”提出,体现出党对加强自身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论断,强调要“继续和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对新征程上如何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安排。无论是从革命时期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接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毛泽东同志立足于革命年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预见革命胜利后“糖衣炮弹”的危险,基于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12],出于建设社会主义艰巨事业的冷静思考,提出“两个务必”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管党治党的高度自觉和始终秉持忧患意识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基于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对党执政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肩负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使命,向全党提出“三个务必”,这是对全党同志加强自身建设提出的更高的政治要求和时代要求。“三个务必”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要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有力抓手,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科学指引。无论是“两个务必”还是“三个务必”,这其中不变的是党始终坚持真理、坚持问题导向的品格,党怀有忧患意识、严格纪律要求的政治基因,党从严治党管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三、科学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内含辩证的智慧,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来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对于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夺取新征程上的胜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之关系
由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主要体现在党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对自身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这里的“不变”则主要体现在党无论处于何种历史方位下,无论面临何种形势和任务,党始终具有不变的根基所在,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工作作风、党“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都不会丢掉。“变”是“不变”的时代发展和创新,“不变”是“变”的根本基础和内在本质属性,“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构成了一个“变”与“不变”的守正创新的过程。若忽视“变”只强调“不变”,那么党将无法与时俱进,执政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无法有效解决时代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最终将陷入封闭僵化和固步自封的危险境地;反之,若忽视“不变”只强调“变”,那么党将失去牢固、稳定的“根基”,失去党的内在本质属性,在过于追求变化中逐渐迷失自我前进的方向,最终导致党变色、变质和变味。因此,只有科学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党才能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才能以一个强大成熟的大党角色夺取新征程上的伟大胜利。
(二)坚持从应“变”中坚守“不变”根基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变化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带来的新的考验和挑战,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时代要求。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筑牢执政基础,确保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敢于直面问题、敢于直面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这需要党增强长期执政能力,做到与时俱进、以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来掌握历史的主动。那么在“变”中的要求则是旨在坚守“不变”的根基,这是政党性质和根本方向的问题。这里“不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政党本色、践行政党使命、传承政党精神和保持政党特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丰富发展就是在保持党“三不变”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坚持以“不变”根基应对“变”之挑战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正是在坚守初心使命、发扬优良作风、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建设中树立起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根基”。党正是在勇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创新突破。但是,当前我们要清晰和冷静地认识到,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风险共生的局面,新征程上的道路上必然充满各种挑战。如何从危机中育先机、从变局中开新局,这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的发展、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和顽强斗争精神,秉持“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来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征程上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