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多维审思

2023-02-05王婷

南方论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王婷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历史虚无主义如阴霾般笼罩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问题,动摇民族思想根基。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以其表象化、片面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其传播机制更为隐蔽,更具迷惑性。理论应观照现实,透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流变脉络和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表征,将为遏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流变脉络

历史虚无主义与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同根同源。“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面对生命意义的虚无,思想家们不断洞察“虚无”的产生机理,试图摆脱虚无深渊。回顾历史虚无主义前史,雅可比最早将“虚无主义”一词引入哲学领域,尼采断言“上帝已死”,贬黜一切崇高神圣价值,让虚无主义上升至对整个西方文明的质疑。海德格尔对尼采进行批判,并指出虚无主义是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状态。虚无主义是存在被遮蔽的状态,也成为整个形而上学的逻辑,现代世界由此陷入虚无主义的境地。在哲学上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消解一切价值和意义,要求重新定义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正是虚无主义同西方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现代社会思潮相互浸润和影响之下,重构历史观的结果,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诋毁和解构,将历史事实置于虚无之境地,否定历史规律,愈加呈现出在历史领域的否定特征。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由此衍生出多种样态。作为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衍生出的典型样态,历史虚无主义历经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论”,追求全盘西化,否定本土文化,由文化领域蔓延至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告别革命论”等言论盛行,“社会上极少数借‘反思’历史的名义”,“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和实质突破,历史虚无主义得到基本遏制,无论是学理性批判还是制度建设上,已然成为众矢之的,眼见不能肆意传播,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之下,遂改变其传播策略,乔装打扮,想方设法,企图继续消解一切。近年来,互联网以开放、匿名的特性为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也使得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和素材聚合的便捷度骤增,历史得以碎片化的形态蔓延。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在“人人皆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体扩大。短视频、网络直播、播客等现代智媒技术和平台的扩张和发展,使历史虚无信息流突破时空局限,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传播。智能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的普及,让受众正在变为智能设备下的“低头族”,信息社会下“手机上瘾”等现代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虚无主义弥漫进人群的机会,加之算法技术的精准推荐,历史虚无主义信息成为大众的“私人定制”。公众被包裹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茧房”之中,只观其形,未见全貌,长期在这种“虚无”信息流包裹下的公众无意识地成为解构历史的“乌合之众”,历史虚无主义“软性”特质更为明显于无形中瓦解公众的价值观,削弱民族自信心。

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历经多种形式嬗变,只是改变了传播形式和呈现样态,并未改变其虚幻本质和腐朽内核,更应高度警惕,打消其意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瓦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邪念。

二、新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独特表征

新时代背景之下历史虚无主义在叙述特点、议题设置、传播手段和影响范围有其新特点。

(一)叙事特点:诱导为主,无孔不入

历史虚无主义逐步由学术议题走向网络舆论场,改变其原有叙事逻辑,以适应传播环境的碎片化特点,提升传播效能,可谓“卷土重来更胜往昔”。首先,在叙事逻辑上表现为移花接木,掐头去尾地编造奇闻逸事,断章取义地曲解历史,由此制造噱头引起舆论,在虚构和假设中解构主流大众已经认定的史实,意图重塑公众历史记忆。从叙事方法上,借用隐喻、反讽的叙事手法,随意评价功过是非,矮化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隐形诱导大众向违背事实的方向思考,利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偏向阅读和观看“短平快”、通俗化的内容倾向,刻意渲染弦外之音。同时凭借第一人称感性化的叙事手段,以情动人,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历史虚无主义以泛娱乐化的形式,唤起大众参与热情,悄无声息地病毒式蔓延开来,麻痹大众精神,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和浏览中,受众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历史主动精神和批判意识,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譬如一款网络手游中将岳飞设定为游戏中最末等的“闲人”角色,而罪臣秦桧则是“天”字号,显然与事实相违背。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这种游戏方式、娱乐化的手段,抹黑历史人物,扭曲民族记忆。

(二)议题设置:碎片多元,爆点入手

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多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借助舆论制造出爆点,以虚无颓废亵渎崇高悲壮,随意评价公众政策和公共事件,煽动群众不满情绪,以达到解构历史的目的。如新冠疫情初期,部分公知未经核实在网络上发布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加以个人“个性化”解读,冷嘲热讽式地随意抹黑防疫政策,引发舆论哗然。他们从政策上升到国家制度,忽视疫情中过程中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的事实,全盘否定“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披着发表多元观点的外衣,实则包藏祸心,输出自己的精致利己主义言论,兜售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蛊惑公众,进行错误价值引导。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完整的史实庸俗化解读,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假借普通人视角口述回忆和传记,信口开河,高扬错误观点,让人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得出错误结论。在博取流量的同时,获得大众价值认同,致使历史真相遭到质疑,其典型表现为散布历史人物的“不为人知”的负面虚假信息来抹黑革命先烈,如“黄继光堵枪眼是假”“雷锋爱自拍”等。

(三)传播手段:手法转换,柔性渗透

历史虚无主义优化传播路径,渗透路径更为柔性,不仅在学术语境下,更渗透在生活场景中。在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历史虚无主义借受众的从众心理、共情效应,唤醒受众与历史事实的情感勾连和共同记忆,由此激发一波波舆情,扩大历史虚无弥散的范围。公众更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由于“恐惧孤立”,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易保持沉默而产生“沉默的螺旋”,致此虚无迷雾弥散更肆无忌惮。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大V”、自媒体等进行爆料、评价,利用受众情绪化、猎奇心理,通过娱乐、恶搞的方式,让大众浸润于娱乐化、感官化的图景之中。“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3]受众逐渐变为泛娱乐主义下历史虚无主义下的“提线木偶”,“其结果是我们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再次,情绪在网络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个人情绪容易在网络环境中与社会情绪产生共振,历史虚无信息也由此在情绪共鸣、信息交互中变为群体共识,个人情绪演变为社会性群体的共同情绪。在现实和网络的聚合中,硬性漫灌实现向柔性渗透的转换。

(四)影响范围:四处辐射,靶向青少年

近年来,社会各界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力度,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了解程度加深。而青少年由于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学习能力、可塑性较强、但分辨是非和信息甄别能力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也成为各种错误思潮毒害的重灾区。历史虚无主义将靶子对准青少年,荼毒广大青少年,攻击我国青少年群体价值观。除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外,青少年获取信息多聚集在哔哩哔哩、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中,这些信息经由网络平台结合青少年喜欢二次元、饭圈文化等在青少年群体中病毒式出传播开来。历史虚无主义破坏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促使其形成错误的历史观,进而对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事业产生怀疑,摧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事业建设的主力军,青年成长事关国家命运之根基,如若不“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动摇理想信念,冲击爱国信念,不仅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和认知,而且影响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三、新时代下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应对

历史虚无主义扰乱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判断和认知,直面现实危害。“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5]从理论和现实提供切实方案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一)以唯物史观为引领,拨开历史虚无思想的迷雾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武器”。坚定不移地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只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6]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生成的关键。唯物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形成正确历史观的根本方法,透辟地解释了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害就要善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看待历史问题,立足群众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于表象中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虚无本质。其次,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回答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在理论层面和现实空间中消弭历史虚无主义,以真理的力量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论断。

(二)以深化“四史”教育为根基,树立强大历史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里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7]历史事实作为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害就要提高抵御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强化“四史”教育,建立多样化、多渠道的“四史”教育途径,让“四史”教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存亡之际,毅然担负起历史重任,把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大势,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这不仅是我国历史层面的伟大成就,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来源。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靶向青年的境遇,夯实历史教育理论基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在学习真理的过程中练就抵制“虚无”的真功夫。面向大众举行各种形式“四史”宣传活动,制作方便携带的“四史”宣传册,利用小视频、直播等流媒体进行推广宣传,传递正能量,弘扬中国精神,让“四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树立强大历史自信

(三)以守好舆论阵地为关键,净化历史信息传播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能否定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历史虚无主义当下泛滥的主要场域集中在互联网。第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筑牢思想防线,加强正向舆论引领,拨开思想迷雾,用马克思主义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互联网舆论场。第二,坚持打击与疏导相结合的思路,完善社会舆论治理机制。守好发布底线,强化信息发布者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引导网民形成正确历史认知。建立舆论监察和预警机制,与负面言论实现动态博弈,防患于未然,对于人民群众容易产生疑惑和关注的热点给予及时关切,及时追踪这些所谓的爆点。此外,坚持破立并举,依托之智媒技术将“大历史观”融入公众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等,达成“润物细无声”之效,激发大众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积极性。

(四)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底线,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

遏制历史虚无主义须用法律武器防止其蔓延。近年,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时“亮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看出对我国对历史虚无主义惩治力度逐步加大。当前网络是历史虚无主义滋生重灾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更应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明确媒体发布历史信息的规则,深化网络平台监督引导,对发布和传播的平台和主体加大惩治力度,遏制歪风邪气。加强对发布主体的责任义务教育,纠正和遏制不良言论,让历史虚无主义无处遁形,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纠治奠定制度基础。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