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2-04周杨措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汉语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存在着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阅读学习方法欠缺、课外阅读情况不佳的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汉语阅读教学方面存在偏离目标要求、方法过于单一、忽视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在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优化完善汉语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课外阅读,转变汉语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2-0039-03
汉语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广大中国人重要的思维工具。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是他们在校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汉语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通常缺少汉语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汉语外,很少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获得运用汉语的机会和资源。不完善的汉语环境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机会,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汉语实践范围。本文通过调查青海省西宁市某学校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学习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有效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学习现状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基本能力调查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愿意学习生字和生词,有41.28%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直接跳过生词阅读后续内容,72.4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将生词、概念进行分类。认为能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经历等)帮助了解文章的学生占比30.69%,认为在阅读时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生占比34.48%。有55.1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时能完全集中注意力,而仅31.04%的学生表示会对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调节和监督,34.48%的学生表示会在阅读时推断后续文章的内容。另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中不能有效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内涵。由此得出,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为薄弱,这不仅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学习方法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学习方法调查中,笔者发现,能做到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文章的学生占比27.59%,能做到在阅读时借助记笔记帮助理解的学生占比13.79%,能做到阅读后总结所读内容的学生占比13.79%,能做到控制阅读时间来保证按时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占比10.3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实际上,掌握并使用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而阅读学习方法的缺失,会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不理想。
(三)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中,34.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阅读课外书,20.69%的学生表示当产生负面情绪时会鼓励自己坚持继续阅读,31.04%的学生表示会学习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知识来辅助阅读。进一步调查显示,17.24%的学生会定期复习回顾以熟记阅读内容;17.24%的学生能做到每隔一段时间自測阅读水平是否提高;当阅读成绩提高时,20.69%的学生会给予自己奖励。总体来看,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佳,在进行阅读时较少关注对自己阅读整体情况的评价,导致阅读效果并不显著。
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来提高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入,最终使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调查显示,目前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汉语学习的有效性。
(一)汉语阅读教学偏离目标要求
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一语言往往不是汉语。对汉族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相同,在学习中一般不会出现语言和文化冲突。而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则不同,教学对象具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而这种不同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干扰作用,从而影响其汉语学习的效果。虽然学校非常重视汉语阅读教学,但却只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词汇的理解上。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释语篇中的词汇。这种做法违背了汉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即通过阅读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沉浸在文化熏染中,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只有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与汉语知识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才能有效地消除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障碍,使他们学到准确的汉语知识。
(二)汉语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汉语阅读教学方法的单一和陈旧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效果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授一篇文章时,往往是直接对文章进行通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问到底”和“包讲到底”,对生词生句依次进行讲解、分析。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因为学生只有拼命记笔记才能跟上教师讲解的速度,没有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条平行线,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无法被激发,阅读所需要掌握的技巧也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对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行为的关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经验,以及阅读材料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1]
(三)汉语阅读教学忽视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是阅读教学展开的基础和根本。但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使用的教科书还存在以知识为中心、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例如,在内容上,有些阅读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阅读教材难度太高,语法结构过于复杂,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差甚远,也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阅读教学也无法满足训练阅读技能的需要。此外,阅读教材还存在涉及科学与文化相关知识较少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来解决现有阅读材料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实际中,汉语阅读教学却容易忽视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组织支持不足,出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严重失调的现象。[2]在对部分学生进行阅读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52.0%的学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学生经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名著类占32.35%,诗歌与散文类共计占比14.54%。这种不合理的阅读结构,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得不到提升。
(四)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行的汉语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对综合能力的关注;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试卷测验法,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多元主体参与。许多师生心目中的评价就是考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都体现在试卷中。这导致汉语课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试图达到标准化的答案,而不是提高听、说、读、写等实际能力。考试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但是将考試与评价完全等同起来,这种看法却又是片面的。对于汉语这样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来说,这种平面单调的常识性体系标准、线性思维、唯一的结论(在表现形式上为客观化、量化)却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教育功能。
三、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汉语教育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既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传承中本民族文化固化的表现,又是在面对汉语文化时产生的文化冲突所致。[3]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接受上的差异性。例如,对待一些教学内容教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是常识而不做特别讲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理解偏差甚至误解。尤其是在涉及一些较为关键的文化现象的时候,给少数民族学生补充介绍历史文化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讲唐代文学的时候,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将杜甫称作诗圣,这需要结合儒家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很有必要在讲授课程时候,适时地补充一些历史文化常识,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汉语的重要方式,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大声朗读,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音调、章节和句子结构、语言表达、中心主题、感官细节、情感和审美情趣等元素。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朗读训练纠正学生的声调、音节等方面的发言错误。实际上,即使是学习母语,学生会存在声调、音节出现偏误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声调、音节偏误的共性问题,还应关注学生声调、音节偏误的个性问题,统一解决共性偏误,个别解决个性偏误,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另一方面,书面语言是用文字记载的,没有声音,光凭词汇、语法,有时会表达不出某些思想感情。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意思,通过语音再现,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唤起听众的共鸣。
(三)优化完善汉语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来阅读文章。阅读文章的方法有很多:朗读法、批注法、摘抄法等。教师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文的需要、学生容易理解的需要、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的需要。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运用它。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操作,然后再加强训练巩固学习成果。方法的获得需要长期不断训练,所以教师要明确,教方法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另外,阅读和写作在汉语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应该把写作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探索一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写作能力的获得反哺阅读水平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课外阅读
客观地说,学校的汉语阅读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提升汉语水平,关键要靠学生自己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知识。[4]对此,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和帮助。一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教材内容,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二是选择和使用课外读物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把课外阅读内容引入课堂,实现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有效衔接。三是课外阅读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在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五)转变汉语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在汉语阅读教学中起到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过分地追求科学性、统一性,就会造成评价的片面性。所以,在评价中,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尊重学生的不同阅读感受体验的评价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尊重阅读内容上的多元。在评价中,教师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学生阅读态度、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观改变了以往评价只由教师参与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引申为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让某个学生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可以就此评价,这位同学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并说明理由。通过相互评价,不同的思想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实现共同成长。
(周杨措,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 810007)
参考文献:
[1] 管雪梅,何忠泉.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现状与反思[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37.
[2] 杨静.青海省普通话推广研究现状及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28-134.
[3] 杨子.少数民族二语习得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2):204-207.
[4] 苏光正.少数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西学院学报,2019(1):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