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人才培养导向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2023-02-04朱沁卉
□朱沁卉
目前,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虽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此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的关系
(一)主体一致
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是一个整体。在学生的管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活动为核心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与学生管理是一个整体,而在实施过程中,他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
(二)相辅相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不同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的教育教学应从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品德素质的培养。而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的重点是培养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技能,如心理建设、实践操作、团结协作等。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使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才能达到终极目的。
(三)动机一致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教育改革的深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求大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团队精神和创造力。在人才培养起点相同的前提下,教育与学生的管理有着同样的教育动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对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存在相对的独立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其内容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实际操作中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出现了分离现象,造成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很难达到,高校学生管理的独立性与新时期高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之间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内在的关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在实践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性质被界定为以非学术的事务和活动来教育和管理学生,而“非学术性”则把工作与教育活动隔绝开来,忽视了与教育、教学的衔接和协调,使二者产生了相对的独立性。此外,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比较繁杂,多数管理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仅从自己便利管理的角度考虑,形成了一种流程化的工作方式,产生了一种管理观念上的偏差。
(二)管理内容缺乏
随着大学教育制度的逐步健全,以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学生的管理工作内容日益丰富,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从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毕业咨询等方面着手。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很难适应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创新、协作等多种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体制单一
由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团队也出现了分离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学校实行的是“由上而下”的“单方”管理,即“校团委”“院团委”“辅导员”三个层次的“纵向”管理。这种单一化、纵深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效率,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更简单、更易于操作。但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视角来看,与教育教学分离的管理体系相对单一,没有把学生管理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容易出现管理和教学脱节、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此外,高校学生管理责任的划分不合理,绝大多数由辅导员负责,其管理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心理建设、就业指导、道德思想和社团活动。在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辅导员缺乏足够的精力、时间和专业知识,致使其工作的成效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经常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评价制度滞后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满足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需要。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发展评价制度还比较落后,多以学业成绩和学分作为评判标准,没有兼顾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独立性。尽管一些学生的管理评估具有综合性,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建设、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但是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其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很难反映学生发展的综合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三、高质量人才培养导向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与教学存在主体和目标一致性的内在关系。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其在管理和教学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它与大学的教学系统实现了协同发展和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坚持以创新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的社会化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在管理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硬性管理向灵活管理的个性化转变。其次,注重生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学生管理既要考虑学生的综合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要转变“千人一面”“一板一眼”的管理思想,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二)丰富管理内容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形势,高校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随着社会对创新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根据院校的发展战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不仅要做到“做好管理工作”,还要坚持“以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管理服务来实现学生的突破,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通过建立高校的技术创新平台,强化与学科的衔接,逐步把项目的内容转化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充分发挥学科的特长和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和主题。其次,构建全面的大学生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发展功能相融合,其中包含了专业文化的学习等,通过加强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心理健康咨询和生活技能等,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服务管理项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整体质量。比如,对于新生不了解校园、在学习中存在恐惧等心理问题,可以由“师兄”辅导,协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问题;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既要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建立自己的就业辅导平台,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进行生涯计划;为大学四年级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就业指导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技能。总之,高校学生的经营管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目的,构建一个符合大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管理体系。
(三)丰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全面性,既要注重教学管理的全面落实,也要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加强文化、心理、哲学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心理卫生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由于自身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教师应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以知识和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重视对学生新闻、信息等宣传,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以新闻资讯为指导,引导学生对新闻资讯进行探索性分析,以获得有关教育行政资讯的内容。
(四)加强研究分析,推进管理机制完善与创新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教育形势和改革趋势、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的系统性要求大学在进行科研时要善于掌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信息,注重广泛的咨询和交流,要齐心协力,确保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收集资料,重视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推进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在不断强化科研的前提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长期的制度和措施,建立长效的制度和措施;要全面把握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只盯着局部,要注重点面相结合、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选教制。随着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某些“刚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必须转向“柔性”的体制,教学管理既要注重教学成果,又要注重管理过程,注重教学和管理各环节的发展和演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高质量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优化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专业和学段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注重个体化的纵向评价,以学生为参照,这种评价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此外,在目前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内涵,提高社交能力在评估指标中所占比例,除传统的专业技能外,还增加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道德观念、政治理念、社团活动、寝室卫生状况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科学地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使其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指出,高校的奖惩政策要与考核制度相结合,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作为考核方法,明确评估指标中的模糊项,将评估项目转化为可操作性和有价值的评估,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完成评估计划,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单向评估的情况下,可以将其纳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工作成效分析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双向评估。学生可以根据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等,对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反馈。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内涵,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偏差、管理内容缺失、管理体制单一、管理考核落后等实际问题。应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进行优化,并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要切实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学生的管理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高质量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