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

2023-02-04仇荣国

中国科技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开发式负向衰退期

仇荣国

(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0 引言

研发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学者[1-3]从管理层特征、企业资源禀赋、外部政策等方面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要素展开探讨和分析,为企业调整资源配置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企业行为理论认为组织绩效反馈会影响企业行为,有学者[4-5]对绩效反馈效果影响企业资源配置行为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然而,现有研究普遍忽视企业生命周期作为权变要素的影响。由于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其资源禀赋和发展策略等都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绩效反馈效果与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进一步探析并检验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根据企业行为理论,绩效反馈为组织决策者后续策略的制定及选择提供依据。具体说,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会产生期望逆差;反之,当实际绩效超过期望绩效时,会产生期望顺差[5-6]。事实上,不管是期望逆差还是顺差都意味着组织的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不同的偏离状态对企业后续策略制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当组织处在期望逆差状态时,组织决策者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倾向,在策略制定及选择过程中表现得更激进,而期望顺差状态会导致组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得更保守[6]。同时,关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创新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息息相关,风险偏好倾向更强的企业管理层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因此,企业的研发投入策略可能受到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影响。不仅如此,考虑到技术创新的资源依赖性特征,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在融资能力、发展策略等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策略,即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策略的关系可能还受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期望绩效反馈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在实证检验过程中,使用2007—2019年中国A股216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14689个观测值作为研究对象,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生命周期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负相关,即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负向差距越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高。同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导致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处在成长期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的边际贡献更强,对处在成熟期企业的研发投入的边际贡献稍弱,对处在衰退期企业的研发投入的边际贡献相对最弱。②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当企业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偏离程度与开发式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探索式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负向偏离程度对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投资显著负相关,对成长期企业的开发式创新投资的影响则不显著;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对衰退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投资的影响则不显著。

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现有关于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尤其是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策略的文献普遍强调外部治理环境的作用,忽视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发展策略及资源禀赋等具有的客观差异性,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如何应对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冲击。本文结合企业行为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弥补现有文献强调外部治理环境而忽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影响期望绩效反馈和组织决策行为之间关系的不足。②现有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研究已逐步开始关注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尚未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分析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理论。③本文在分析期望绩效反馈和企业生命周期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探讨并检验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为全面认识和理解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提供新视角。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行为理论认为,组织前期绩效能够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及评价标准[7]。现有研究普遍强调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包括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创新、并购和业务单元剥离等组织响应行为的影响[8-12]。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王菁等[4]的研究表明,当企业未实现组织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低于期望绩效程度越大,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研发行为。Lv等[5]指出持续性的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导致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非持续性的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导致企业削减研发投入。综上,关于期望绩效反馈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绩效反馈类型对资源配置策略的影响,关于企业资源禀赋要素如何影响期望绩效反馈和资源配置策略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检验。同时,企业生命周期作为重要的权变要素,如何影响期望绩效反馈与资源配置策略之间的关系也需进一步探索和揭示。

1.1 期望绩效反馈和企业研发投入

企业行为理论认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会根据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距离做出相应的响应行为[7]。当实际绩效超过期望绩效时,导致期望顺差状态;反之,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导致决策者落入期望落差状态。在组织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往往会根据期望顺差或者期望落差状态调整前期策略。其中,在期望落差状态下,组织会积极扩大风险承担水平,即决策者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倾向[5-6,11]。李溪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落入持续的期望落差状态会激发企业管理层积极承担更高的风险。同时,期望落差的程度越高,组织决策者会认为前期策略存在潜在问题,会积极开展问题搜寻活动并寻求变革。综上,当组织的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组织决策者往往具有较强的风险偏好倾向,进而在组织决策过程中表现得更激进。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认为,风险偏好型的管理风格往往更有利于企业创新[13-14]。Sunder等[13]研究指出具有飞行员履历的CEO更有利于企业创新,这是因为具有飞行员履历的CEO往往更具有冒险精神以及更高的风险容忍程度。此外,诸多学者[15-16]也强调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因此,当组织决策者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倾向时,更有利于企业选择增加研发投入的资源配置策略。

综上,当企业的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导致组织决策者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倾向,进而在决策中表现得更激进。考虑到企业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负向差距会导致企业管理层选择增加研发投入的资源配置策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越高。

1.2 期望绩效反馈、生命周期与企业研发投入

根据现有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特征,企业的研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的资金支持[16]。不仅如此,企业的研发活动还与企业的发展策略息息相关。事实上,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往往在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策略上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17]。因此,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能会影响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融资能力、融资渠道、现金流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异[18-19]。从融资能力及现金流稳定程度看,处在成长期的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等,往往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问题;处在成熟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更为多样化,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现金流波动较小;处在衰退期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日益严峻,现金流较为紧张。因此,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可配置到创新环节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并不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处在成熟期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可配置到创新环节的资源;而处在衰退期的企业,可用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则相对有限。同时,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发展策略等特征上也存在显著差异[19]。根据陈佳贵[19]的研究,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处在成熟期的企业,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停止发展现象,且创新精神减退、思想趋于保守;处在衰退期的企业, “大企业病”日益严重,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 “思想僵化症”等特征日益凸显。因此,从发展策略看,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愿意将资源配置到创新环节;处在成熟期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将资源配置到创新环节的意愿稍弱;处在衰退期的企业,配置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意愿则相对最弱。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等特征,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负相关关系在成长期企业中最强,在成熟期企业中次之,在衰退期企业中最弱。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在实证检验中以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2006年2月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正式颁布,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本文将样本期间的起点设定为2007年。为了控制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数据质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通过以下原则对数据进一步筛选和清洗: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剔除ST和退市公司;剔除存在异常值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取2161家上市公司14689个观测值。

本文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和企业创新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和99%的双向缩尾处理。

2.2 变量定义及度量

本文主要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参考Zhou等[20]和Dai等[21]的做法,使用企业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代理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企业的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即企业实际绩效 (RP)未达到期望绩效 (EP)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 (NFDB=I× (RP-EP)<0)。其中,企业实际绩效水平以总资产回报率 (ROA)进行衡量,期望绩效则需要根据历史绩效和社会期望绩效进行线性组合计算所得[4,7-8]。关于期望绩效 (EP)的测算,本文借鉴Cyert等[7]的方法进行测算,公式为:

EPi,t=α×HEPi,t+ (1-α)×SEPi,t

(1)

式中,HEP为企业i的历史期望绩效,使用企业t-1期的总资产回报率进行衡量;SEP为社会期望绩效,为同行业其他企业在t期的总资产回报率均值;α为权重,且α∈[0,1]。根据王菁等[4]的方法,使用 “Log-likelihood”最大值的α,本文报告了α=0.5时的结果。当实际绩效小于期望绩效时,I取值为1;当实际绩效大于期望绩效时,I取值为0。

关于如何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现有研究中有多种划分方法,包括产业增长率法、单变量分析法、财务综合指标法和现金流组合法等。其中,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诸多学者使用Dickinson[23]提出的现金流组合法[17-18,22]。本文依据现金流组合法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3个阶段,见表1。

参考本研究主题相关研究[4,17],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 (LEV);营业收入增长率 (growth);固定资产比率 (fixed-asset);融资约束 (SA);托宾Q (TobinQ);董事会独立性 (Ind);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 (Dua);董事会规模 (boardsize);基金持股比率 (fundhold);董事长性别 (chair_female);董事长海外背景 (oversea_chair);董事长学术背景 (aca_chair);董事长金融行业从业背景 (fin_chair)。相关变量的具体度量如表2所示。

表1 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标准

表2 变量定义与度量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检验

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全样本检验结果见表3。OLS回归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系数为-4.857,且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上述回归结果意味着,实际绩效低于期望绩效的程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增加研发投入。从Tobit回归结果可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系数为-4.76,显著性水平为1%。Tobit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被解释变量数据左偏的问题后,负向绩效反馈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与OLS回归结果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初步验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也就是说,受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影响,企业会积极承担更高的风险,通过增加研发投入的策略以获取超额回报。

3.2 生命周期视角下期望绩效反馈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检验

生命周期视角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见表4。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说,在成长期企业所构成的样本中,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6.204,且通过了置信度为1%

表3 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全样本检验

的显著性检验。同时,在成熟期企业所构成的样本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也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之间具有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系数为-4.09,且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此外,处在衰退期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系数为-3.882,显著性水平为10%。基于上述回归结果可知,对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来说,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增加研发投入强度。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对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是具有显著差异的,首先,从统计显著性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显著性要明显高于衰退期企业,负向绩效反馈对处在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分别为1%、1%和10%。也就是说,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对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处在衰退期的企业受到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影响的显著性则相对较弱。其次,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影响看,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差距对成熟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成熟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6.204和-4.09。此外,表4所报告的Tobit回归结果中,负向绩效反馈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与OLS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表4 生命周期视角下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检验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实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使用工具变量法和Heckman两阶段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修正,在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上述结论仍成立。本文还通过调整解释变量度量方式以及调整样本范围等形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表3和表4所示的相关研究结论。

4 进一步讨论与分析

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双元创新理论,企业的创新活动可分为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相较于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根本性和激进型的创新活动,相应也需要企业承担更高的风险[24]。因此,从双元创新的角度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由于可支配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开发式创新投资和探索式创新投资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并检验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

关于双元创新投资的度量,毕晓方等[24]从研发投入视角进行测度,以研发活动的资本化支出衡量开发式创新投资,以研发活动的费用化支出衡量探索式创新投资。为检验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本文借鉴毕晓方等[24]的方法,引入开发式创新投资 (RDIA)和探索式创新投资 (RDEA)两个变量。全样本情形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见表5。

表5 全样本情形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

由表5的实证检验结果可知,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负相关,即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负向差距越大,企业的开发式创新投资越多。同时,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负向差距越大,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投资越少,即企业越倾向于缩减探索式创新投资。上述回归结果意味着,当企业的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增加开发式创新投资,而缩减探索式创新投资。

结合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特征,不难理解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相较于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研发周期更长、资金需求更多,需要企业承担的风险也更高,因此,探索式创新投资的效应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显现,而开发式创新投资能在短时期内为企业带来回报。因此,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负向差距越大,企业越有可能通过增加开发式创新投资的策略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

根据前文分析,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发展策略、可支配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为了厘清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生命周期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还从生命周期视角检验了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绩效反馈、生命周期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关系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853和1.228,均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上述回归结果意味着,当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差距越大,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投资越少。同时,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成熟期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成长期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影响。此外,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衰退期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衰退期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投资并不会受到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显著影响。

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223和-0.55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和1%。从显著性水平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衰退期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影响的显著性要明显强于对成熟期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的影响;从回归系数的大小看,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衰退期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的影响也要大于其对成熟期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的影响。此外,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则不显著。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企业行为理论,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首先,当企业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能够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这种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越大。同时,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负向影响在成长期企业样本中最强,在成熟期企业样本中次之,在衰退期企业样本中最弱。此外,进一步讨论分析发现,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具有不同的影响,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显著负相关,与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最后,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衰退期企业样本中显著性最高,在成熟期企业样本中次之,在成长期企业样本中则不显著;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成熟期企业样本中显著性最强,在成长期企业样本中次之,在衰退期企业样本中则不显著。

本文揭示了企业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时,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为投资者全面理解企业管理层如何调整创新资源配置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经验借鉴。首先,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积极提高风险承担意愿,进而投资高风险项目。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企业的研发投入策略可能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资产替代行为。同时,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倾向,在研发投入策略的制定及选择过程中更为激进。因此,处在成长期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更加理性应对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冲击。此外,负向期望绩效反馈能够引导企业增加开发式创新投资,而削减探索式创新投资,意味着负向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短期导向,从长期看,并不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当正确认识负向期望绩效反馈的影响,在实际绩效未达到期望绩效时,积极调整创新资源配置策略,更加关注探索式创新。

猜你喜欢

开发式负向衰退期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miR-21负向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hTERT的表达
2019年A股负向舆情百案榜
股权激励在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各阶段的运用
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战略选择
短生命周期产品衰退期订货策略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基于不同星级酒店的负向评论类别及管理反馈策略比较分析与匹配
浅谈初中美术开发式教学模式
例谈高中数学开发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