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适应:从政策规划到落实行动

2023-02-03

中国生态文明 2023年6期
关键词:韧性气候变化气候

会议共识: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果丰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气候减缓和适应并重,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商业及社会组织各自优势,密切合作,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大力推动气候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气候适应政策落地和创新实践,为实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变暖,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愈演愈烈,气候风险不断由自然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渗透蔓延,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有效防范化解气候风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适应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长期支撑生态环境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项目,搭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平台。中心与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就探索地方适应气候变化路径及行动方案开展深度合作。中心积极发挥全球环境基金等国家执行机构作用,结合国际资源协同推进国内绿色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逐步形成气候与生态环境合作国内外联动局面,共同打造气候与生态管理示范网络,探索气候适应商业机会与创新模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冬:

我国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据统计,本世纪以来,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的8 倍,且呈逐步扩大趋势。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我国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风险。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防范气候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020 年气候中心在生态环境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新一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已于2022 年6 月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6 个相关部门正式印发。为持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和行动在省市层面的全面落实,气候中心进一步配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编制发布了《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并配套开展了相关培训、调度活动,指导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随着《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颁布和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成效。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尹仑:

全球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生物多样性。由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往往也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居住在那里的传统的民族社会有着丰富的传统知识,他们依靠传统知识来维持对其社区至关重要的生活方式,这种传统知识往往以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形成人与自然的纽带。传统民族社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严重,但一直以来,他们在气候决策中都处于边缘化地位。近年来《巴黎协定》等国际层面的相关气候协定对这一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知识也开始融入相关的国际气候政策中。

第一,要认识到传统知识的价值,认识到传统知识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能力,以减少当地社会在极端气候和其他压力面前的脆弱性,从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复原力。第二,在气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同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积极鼓励传统知识的参与。第三,在气候政策的实施中,传统民族社会应被视为平等的利益相关者,传统知识应进一步获得正确、平等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

韧性城市,指的是以韧性理念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思维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韧性,简单来说,就是说当一个系统受到冲击的时候,它能不能科学响应,再恢复到原来的系统状态。如果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保持原有系统功能不受损害,还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和发展,我们就叫它气候韧性发展。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考虑气候风险的冲击,才可以具有气候韧性。更高维度的气候韧性,就是实现各个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海绵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我们认为都是韧性城市的试点。政府主导推进城市试点,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好。例如济南的城市适应规划、杭州等城市编制气候地图,都是比较早的。还有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经把韧性的理念纳入了城市规划。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

1951 年至2020 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度为每10 年0.26 摄氏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每10 年0.15 摄氏度。农业是最易受自然气候影响的经济部门,由于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气象灾害给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带来了多种风险,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水稻是我国的主粮,水稻对干旱十分敏感,我国每年有超过 60% 的水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危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 年发布的《全球甲烷评估报告》显示,水稻种植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8%,仅次于牲畜粪便和肠内发酵。稻田甲烷主要是水稻淹水种植形成了极端厌氧条件,在土壤中产甲烷菌作用下产生的。有研究表明采用水稻旱作将可能减少90%的甲烷排放。

气候友好稻作是以适应为核心工作基础,以减排为协同工作目标的稻谷栽培模式。比如在水量特别紧张的地区,采用和玉米一样的栽培方式,完全旱种旱管,全生育期不淹水;在灌溉好一些的地方,采用垄作沟灌的模式,即水稻栽在厢面上,沟中水不漫过厢面的湿润模式;在雨季水量足够的旱作雨养区域,采用前期旱播,雨季水灌的方式。这既是节约水稻生产用水适应干旱条件的需要,也可以减少甲烷气体排放,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韧性气候变化气候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