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蔡甸故事

2024-01-10李忠会

中国生态文明 2023年6期
关键词:蔡甸区绿色生态

□ 李忠会

擦亮国际重要湿地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两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特色名片,不断擦亮生态环境保护的金字招牌。2023 年10 月28 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蔡甸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打造国际重要湿地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现中国作为

沉湖湿地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的三角区域,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水成湖,主要由沉湖、张家大湖和王家涉湖组成,总面积为17.4 万亩,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也是武汉市最大的“生态之肾”、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被生态学专家誉为“鸟类天堂”和“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2023 年11 月初,已有逾5万只越冬候鸟抵达沉湖湿地,吸引了大量观鸟者的“镜头”追踪。作为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参观考察点,沉湖湿地受到约300 家中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自1994 年1 月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到2013 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再到2022 年迎来湿地大会中外代表参观,再到2023年举办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30 年来,蔡甸区久久为功,不断擦新擦亮“生态湿地”的金字招牌,在丰美的江汉平原上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一)久久为功,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守湿地保护底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14年以来,武汉市、蔡甸区分别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有效缓解湿地保护管理与周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蔡甸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解决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历史遗留问题,拆除了养殖围网3.2 万亩、看护房等人工设施410 处约3.2 万平方米,区域内历史遗留的7.8 万亩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有偿有序退出。

充分发挥科技作用,追踪监测飞鸟信息。目前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安装了水质、气象、野生动物等59 个前端物联感知设备,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建成了武汉市首个智慧湿地平台,通过使用声音识别、视频识别以及遥感解译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湖湿地数字孪生体,实时调度指挥巡护人员的工作。在保护区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的大屏幕上,点击有关图表,就可以看到佩戴卫星追踪器的20 只水鸟的图像,并能立即显示它们的迁徙线路和活动地点图像。

积极推动部门协作,共建共享生态福利。11 月9 日,武汉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示范点——蔡甸沉湖湿地片区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七壕保护站揭牌。蔡甸区积极构建园林和林业、生态环境、公安、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联防联控的日常巡护管理和考核机制。同时,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等科研单位,以及武汉观鸟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鸟类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湿地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湿地碳汇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科研监测项目,为沉湖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飞鸟用翅膀“投票”。2022 年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与2005 年综合科学考察结果相比,湿地维管束植物由315 种增加到414 种,鸟类由153 种增加到277 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4 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0 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濒危动植物红皮书极危物种的鸟类有3 种,分别为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鹀。2023年1 月,来沉湖湿地越冬的水鸟达10.4 万只,打破了历史纪录。青头潜鸭、白鹤、卷羽鹈鹕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以及国内罕见的大红鹳、白颊黑雁等,也现身沉湖湿地。

(二)人民至上,以共享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上岸渔民端起生态饭碗。蔡甸区实施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打造沉湖湿地的生态旅游名片。结合沉湖湿地自然风貌,重点发展芦花荡、渔鸟趣、田园风光等特色景区,举办了油菜花节、观鸟节、荷花节、芦花节等活动。金色花海、万鸟齐飞、芦花烂漫等湿地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

邻近沉湖湿地的消泗乡七壕村上下动员,村民们自觉行动,共退耕还湖700 多亩。如今,走进村内,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村舍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推窗可观湖景,因观光、观鸟来吃饭和住宿的游人越来越多,村民们顺势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昔日的渔民走上了新型农、文、旅、湿地融合发展的新路,收入逐年增长,一些年轻人才返乡创业,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二、打造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金字招牌,落实先进规划指标体系,提升区域生态价值

2014 年3 月26 日,中 法 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中法生态城)项目正式落户蔡甸区。中法生态城是中法两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挑战,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推动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城。中法生态城融合了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技术,突出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应用,发展高技术研发创新,全面开展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在规划体系、环境治理、低碳市政、绿色产业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不断提升。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

(一)规划引领,全域治理,抢占绿色崛起新赛道

编制高质量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法两国专家团队联合编制完成了中法生态城总体规划。2017 年2 月,中法生态城总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 个部委联合审议后委托湖北省政府批复。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和优化完善区域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低碳城区和绿色建筑、水系、生态景观、智慧城市、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等22 个专项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和启动区详细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严格生态管控,全面加强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和环境治理提升。大力实施山体复绿、迹地治理工程,关停区域内全部采石场。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外迁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10 余家,关停养殖场、小作坊和“三合一”场所70 余家,实施老旧社区污水排放治理项目7 个。成立湖泊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与湖泊巡查工作专班,加强后官湖、什湖、石洋湖等湖泊监管,严查严控沿湖周边和重点项目排污源。

全面开展低碳市政建设。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生活后生产”的理念,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低碳市政体系。秉承低碳市政理念,分区域建设能源站,开展分布式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成后将实现108 万平方米建筑的集中供冷采暖。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已全面建成投用,广泛运用地源热泵等环保技术,被评为二星级绿色建筑,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规划建设展示中心。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立足中法合作,推动绿色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辐射海内外的绿色经济特色名片。遵循“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原则,围绕“生态立城携手共建”等主题连续举办了6 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按照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要求,引进了中建•中法之星、优炫信创园、光控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新城吾悦广场、长江日报文创园、金地•中法SE国际社区等重点项目。光控特斯联智慧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1 家,科技企业数量占比达80%。

(二)生态示范成效明显,区域生态价值不断提升

生态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中法生态城建立了由创新产业、协调发展、环保低碳、中法合作、和谐共享等5 大类13 小类24 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形成了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通过连续举办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重要活动,进一步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深化国际环保领域合作,已成为湖北武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示范平台。中法生态城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区)、第五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和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获评湖北省近零碳城镇试点示范项目、武汉市碳中和先锋示范创建单位。

生态产品价值日益凸显。中法生态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保证了足量的生态空间和生物多样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了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区域内的后官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20 平方公里,于2016 年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目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湿地率达78.0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共有动植物416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26 种,年客流量达500 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到2200 万元。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总长度110 公里的环后官湖绿道全线贯通,是武汉市最早建成的郊野绿道,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空间。加快形成“江河湖连通、山水城相融,湖塘映城、河网穿城、城在园中”的共生格局。中法生态城在优化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同步推进能源站、绿色交通网络等低碳市政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天蓝、地绿、水净、城美、人和”的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蔡甸区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应用三螺旋理论进行蔡甸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蔡甸区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探讨
对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全国文明村——武汉市蔡甸区星光村巡礼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