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背景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新探讨
2023-02-02陈泰康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新媒体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开展,已经成了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出发,思考并探究如何利用好 “新媒介”与新媒体技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率,改变就业人才堆叠、资源浪费、盲目从业、火速失业等现状,以期为打破高校毕业生 “毕业即失业”的魔咒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思路、尝试新可能。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就业;网络安全
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压力增大,现有的工作岗位并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仍有部分学生需要选择其他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如参军、支教、创业、西部计划、江苏省的苏北计划等。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也推出促就业的多项政策,力促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刻不容缓。
一、高校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一)部分企业用人标准固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类媒体都对就业做出了正面的引导。但积极向上的引导并不能在现今 “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部分企业还在沿用 “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等招聘标准,学历依然是大部分双非院校毕业生最大的限制条件。低就业率和高待业率的现状,使相当一部分普通双非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短期内难以实现就业;逐年递增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和历年积累的往届待就业大学生不断涌入市场,造成求职者的内耗与内卷,也导致用人单位的高门槛、高要求、高标准。“慢就业”也是高校就业率低迷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没有成熟的就业理念和人生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无法作出正确的择业判断,[1]因此选择既不就业,也不深造,而是持观望的态度,盲目地等待合适的机会。
(二)高校培养模式的偏差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培育方式,忽视了当下的社会需求,从而导致人才、岗位需求的不平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专业在当代社会已经明显边缘化,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则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与教育培养方向上依然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变通,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契合度低的现象,难以有效匹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因高校培养模式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较为盲目,喜欢跟风,执着于热门岗位或者高薪资职位,没有很好地结合就业岗位要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就业困难。而对于一些严重缺乏人才的非热门或者冷门岗位,学生缺乏一定的关注和热情,存在人才和岗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三)滞后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传统的校园式就业指导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依托大班制教育模式,不仅在教育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大学生形成深度教育,同时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老师难以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浮于表面的信息在新媒体的支撑下随处可得,严重脱离就业实际,这种缺乏实践、实效性的课程内容难以体现就业指导的教育价值,[2]很难对学生就业起到实质性帮助,最终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教学实践来看,传统意义的学生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课程规划等都表现得较为固化、死板,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使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围绕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形势确立自己的定位,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对某高校化学工程学院2023届346名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发现,59.7%的学生仅能掌握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学习缺乏自主意识,并不会主动去进行延伸学习,缺乏自学能力;25%的学生表示,无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应用能力较为薄弱;仅仅有15.3%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调查结果表明,“起于书本、止于书本”的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实战性,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情况相脱离,不仅影响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判断,还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
步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基于互联网的开发利用,网络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传播媒介随之發生了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各大企业人才招聘中若要建立宣传优势,其核心应体现在流量,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拥有 “大流量”的话语权,紧握流量密码,抓住机遇,广纳贤才。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其更具多样性,同时各大企事业单位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公共互联网平台,充分运用短视频的搬运功能,对企业文化、经营项目、产品研发等内容进行推广宣传,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实现了校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二)改变传统被动的用人模式
传统媒介发布的招聘信息大多是以文字呈现的,冗长的文字可能存在信息表述不完整的问题,同时也会使阅读者产生阅读疲劳,不利于信息的传达。而短视频的加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将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浓缩后的产物,不仅大大缩短了人们阅读信息的时间,同时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与精心搭配的背景音乐携带大量招聘信息,为企业增加了知名度与曝光度,赚取了不菲的流量,收获了大量的用户。
短视频的使用代表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之前大学生是被动接收信息,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拥有话语权的主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色,通过录制Vlog、短视频等,对自己进行推介,达到毛遂自荐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应聘模式,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主导地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与机会。
(三)就业创业“平等化”“透明化”
新媒体背景下就业创业拥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 “平等化”“透明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就业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大量的新型工作岗位。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部分新型岗位要求相对更加公平,不论出身、学历、经验等,只要能创造价值,就都是有竞争力的。同时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人人都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信息 “透明化”,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了因地域、身份、社会层次等而产生的故意隐瞒、徇私舞弊的情况,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更加平稳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就业的新路径探索
(一)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各类直播平台、各种短视频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各类平台会依托大数据,筛选并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并不能真实反映大众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就业场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社会风气、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各种猎奇的思想言论等,会源源不绝地输送到学生的脑海中去,大学期间培养的稳固扎实的学风、艰苦朴素的习惯、先进的政治思想,都可能会在这个大染缸中被洗涤、浸泡、变色。高校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引领,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思路与方法,[3]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文化贯穿于大学阶段始终,坚持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将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帮助学生及早制定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突破传统就业思维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实际充分结合;高校还应与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开展多方面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规划与实际人才需求,又能锻炼学生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搭建精细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违法行为的实施提供了途径。学生可以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网络中的大部分信息,但无法甄别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再加上学生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辨识能力不强,因此在众多的招聘信息中,不能有效识别虚假招聘信息,这也就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极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定落差,影响今后的求职生涯。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搭建本校的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并加强对企业招聘信息的审核,从海量的招聘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引入一批高质量、專业对口的企业,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就业资源,保证岗位信息与学生就业信息的精准快速对接。另外,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大数据分析,可以根据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薪资要求、理想城市、行业动态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快速查找并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通过搭建精细化的就业平台与企业数据库,既能够保证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又能够有效提高校企双向选择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就业空间
新媒体时代职业需求逐渐多元化,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渠道比较单一,[4]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针对此情况,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现代技术的支撑,精准识别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调整就业课程内容,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就业观的培养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健全优化就业服务保障,及时了解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指导适时作出研判和调整。高校应及时向学生传达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相关信息,让学生正确了解国家就业政策,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精准就业。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在 《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中强调稳定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招募规模,鼓励引导基层就业。高校应及时抓住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观看教育部推出的 “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多种渠道宣传基层工作的各种政策,激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从而有效拓展大学生就业新空间。
(四)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随着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接受与使用,网络的不可控性也随之出现。基于新媒体带来的大量信息、便捷的交互性,许多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窃取他人信息、发布虚假广告、散布不当言论等。网络缺乏适当的管理与监督,存在网络安全风险和大量不可控因素,因此高校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高校要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虚假信息,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同时高校需创建一支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及时有效地更新与拓展就业方面的教育内容与信息资源。
大学生就业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社会各领域的通力协作。[5]政府应从 “台后到台前”,加强招聘单位信息的审核与发布,肃清网络歪风邪气,创建权威就业渠道,构建安全新媒体就业平台,定期发布真实招聘信息,从而保障大学生的择业安全性。相关部门要进行相应的网络监督与管理,维护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
四、结束语
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工作,已成为各大高校当前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机遇,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正确、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革新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紧跟时代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化岗位需求研究,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做到就业指导专业化、合理化、系统化,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晓婷,张炎方.高质量推进高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的思考[J].青年学报,2022(5):101-105.
[2] 亓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知识文库,2023,39(16):187-190.
[3] 王永珍.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8):98-102.
[4] 郑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389.
[5] 熊龙.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路径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23,14(7):204-206.
作者简介: 陈泰康,男,汉族,山东滕州人,硕士,学生党支部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