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研究
2023-02-02张签
摘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日益严峻。2022年贵州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影响其家庭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介入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培训机构、建立政校企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社会工作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某种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总量,这种资源是同某种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相联系的,这种制度化关系是相互熟识、认可或换句话说是群体成员的制度化关系。”社会资本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中的个体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1]对于来自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环境、语言、习俗、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很难获得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2022年贵州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7.3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历史新高。近年来,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日益严峻,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预期收益越来越少,很有可能造成少数民族家庭放弃对孩子高等教育的投资,甚至影响这些家庭对孩子基础教育的投资意愿。
一、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家庭脱贫的关系
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情况较差,就会影响家庭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能力建设。当前虽然有很多渠道能缓解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在校时的费用,但资助的资金并不能覆盖这些学生的就学费用。对于脱贫的少数民族家庭来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费用是家庭主要支出之一,加深了家庭困难程度。教育的投入如果在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家庭状况不能因大学生毕业而有显著改变;二是为其他脱贫家庭形成负面示范。
贵州省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无法及时获得回报,可能会加深家庭的困难程度,影响脱贫成果的巩固,也将加大贵州地区的贫富分化,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妥善解决贵州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这些毕业生的个人利益,也对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适时介入,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二、社会工作介入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难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能力原因想就业而不能就业的非自愿失业;二是能就业却由于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愿就业的自愿失业。当这些毕业生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改善就业状况时,社会工作介入就是必要的。
社会工作介入包括开展社会工作影响政府就业政策、学校专业调整以及为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是面向群体而非个体的,个体间的差异使这些机会并不能被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充分利用,这就决定了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工作介入有其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充分性在于,社会工作能够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效果要优于毕业生自身就业行为和政府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社会工作介入该项工作时,有充分意愿和专业的资源。
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乡村,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可以引导这些毕业生返回家乡,把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家乡,充分利用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巨大空间,参与到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去,传承和振兴家乡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有78.7%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9%的人自主创业,0.4%的人入伍;有10.8%的人升学,其中7.0%在国内读研,1.1%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有7.2%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4%准备在国内外读研,3.4%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4%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本文以2020届安顺市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10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访谈。
(一)实际就业率低
访谈对象就业率为73%,与全国的大学生就业率水平相比较,该项数据偏低。其中,56%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工作,7%的人选择了读研,37%的人选择等待参加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寻找一份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处于自愿失业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已就业的人中多数对目前工作环境与期望不满意,只是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而临时就业,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中。
(二)暫缓就业现象严重
暂缓就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访谈发现,在37%的等待招考人员中,有14%的人并不是真正等待通过考试而获取好工作,表示招考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机会,不选择马上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感觉就业压力太大,想借助招考的这段时间,调整好状态,慢慢步入就业大军的队伍中。7%的考研者中许多人也是因为不愿马上面对就业压力。
(三)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1.“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回报严重不对称,对这些家庭而言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项高风险投资,对相似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 “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大部分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子女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务工,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在一些地方甚至有 “初中毕业读高中不如去打工”的风气。[2]
2.“零工资”就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访谈结果显示,有34%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3 000 元至4 000元,甚至有2%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 “零工资”就业。“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这些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与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选择。在访谈对象中,21%的人由于受不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选择暂缓就业,这是人力资本的严重浪费。
(四)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访谈发现,这些来自于少数民族脱贫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成长条件限制了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放大了就业难问题。在访谈中,有相当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造成他们就业难的原因是:虽然安顺市乃至贵州省每年在毕业季提供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貌似不少,但真正能提供可预期稳定发展前景的单位较少,并且由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执行不严格,许多单位不提供社会保障,而福利较好、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单位他们往往感到自己竞争力低。这些因素影响了他们择业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大
7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成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受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需求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呈减少趋势。[3]从安顺地区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而毕业生的专业以及工作需求各不相同,安顺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很难找到发挥专业知识的工作。从区域来看,这些走出贫穷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回乡就业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3.毕业生暂缓就业数量趋升加剧了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难度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暂缓就业,或选择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以此回避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本科就业难的压力。这些学生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中,加剧了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
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有很大程度的优化,但仍存在城乡二元分化的状态,并且东西部地区的保障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地区,高校毕业生享受不到很好的失业保险待遇,低保水平也处于全国低位,这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优先去向是政府、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以期获得更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但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吸纳引进新人才的数量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延迟就业的现象。
四、社会工作介入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探讨
帮助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全社會共同支持,动员社会力量介入,明确社会工作与政府、高校、毕业生几方的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要通过社会工作提高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已经成为来自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在校大学生的迫切愿望。
首先,要通过社会工作的开展推动贵州省市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和落实政策,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成效,帮助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毕业生尽早就业,寻求更稳定的工作机会,减少短期就业的发生。通过积极的社会工作介入,推动地方政府调整就业政策,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条件,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户籍限制保护生源地毕业生就业,此时应充分考虑来自贵州省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需求。
其次,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社会工作开展就业培训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这能提高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的评价,反过来又能增强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扩大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保障面,按照一定的条件将部分确实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纳入保障就业群体。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等,更好地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建立政、校、企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工作介入的合力作用。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发挥政、校、企联动机制作用,提高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机会。具体来说,就是各级政府鼓励和扶持吸纳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帮助高校与用人单位实现人才供需对接,促进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实现就业。
最后,社会工作介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为实现未来就业目标而进行各种努力、积累和准备,主动适应社会,积累社会资本,参与就业竞争。贵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应该锻炼自己具备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加强自身表达、交际、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竞争,为自身赢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五、结束语
社会工作介入贵州省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从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培训机构提高就业能力,建立政、校、企联动机制等方面提高少数民族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率,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利用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巨大空间反哺当地乡村振兴建设,传承和振兴家乡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71-74.
[3] 石晓宇.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1):105.
作者简介: 张签,女,汉族,四川南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