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范欺凌家长履职要到位

2023-02-01蒲晓霞

家长 2023年31期
关键词:习得性电击家长

蒲晓霞

2023 年9 月,山西某小学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欺凌事件。10岁男生孙某某,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多次被同学实施辱骂、殴打、欺凌。其家长称:“儿子在家表现出想要轻生的想法……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自己遭到同学欺凌的事实。”

9月26日,山西省大同市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孙某某被同寝室同学赵某某和晋某某长期欺凌事实成立,依法对赵某某、晋某某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近年来,小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但山西这起欺凌事件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被欺凌者一直默默忍受而不发声。这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

胆小是表象,“习得性无助”是本因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是胆小怕事,因为欺凌者施暴时总会恐吓说:“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会打得更厉害。”孩子害怕报复,于是选择了沉默与忍受。但人们却忽略了,孩子为什么会胆小怕事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电击强度并不大,不会伤及狗的性命,也不会让狗受伤,但会让狗感受到电击的痛苦。一开始,狗的反应非常剧烈,到处乱跑,拼命挣扎,想要从笼子里逃出来,可是无论它如何躲闪挣扎,始终无法逃避被电击的厄运。渐渐地,随着实验次数增加,狗反抗挣扎的强度越来越弱。后来,蜂音器一响,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躲避逃跑,而是倒在地上颤抖呻吟,绝望地等待着电击的来临。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习得性无助”。对人来说,个体在经历长期无数次失败之后,对事件的结果会产生无法控制、无能为力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胆小的人,所谓胆小,都是后天习得的产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好的佐证。

不知家长们是否留意,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外面“吃了亏”,无论自己是不是“理亏”,回家后都会向家长“告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告状”的次数渐渐减少,更有甚者即使长期被欺负,也一声不吭。这其中原因,孩子胆小怕事只是表象,“习得性无助”才是本因。

实事求是地讲,孩子就是孩子,在一起磕磕碰碰是常事,有肢体冲突也在所难免,当孩子被人欺负回家告状时,家长是如何处理的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三种处理类型。

一是不在乎型。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以为然,不放在心上,甚至认为孩子太娇气,不耐烦、不重视、不处理,任由孩子哭诉,不细问不安慰。这会让孩子以为家长不爱自己,对家长失去信任,不再告状。

二是教育型。孩子告状时,家长不是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原委,安慰孩子,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不问原由,不分清红皂白,一味指责训斥他们调皮不听话,惹事生非,招惹麻烦,更有甚者,为彰显自己管教有方,或骂或打或罚不准吃饭,以示惩戒,让孩子对家长心生畏惧,不敢告状。

三是出气型。家长溺爱孩子过度,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得知自家孩子被欺负,无论孰是孰非,都会冲动地召集七大姑八大姨,领着孩子兴师动众上门找对方家长或到学校找老师为孩子出气。如此方式,孩子的气是出了,但此后其他孩子都会敬而远之,没人再敢和孩子一起玩了。孩子没有朋友,成了孤家寡人,这会让孩子心里纠结,惧怕告状。

所以,孩子受欺负不敢告状,并非都是胆小怕事惹的祸,多是家长处理方式不恰当留下的后遗症。

家长要做孩子的“保护神”

孩子都是家长的宝,没有哪个家长希望孩子在外受欺负。可是牙齿和舌头有时也会打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出现争执在所难免,拉拉扯扯实属正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防范他们成为被欺凌对象,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家长要建立与孩子沟通的渠道。父母是孩子最亲最近的人,是孩子学说话的第一个老师,从本质上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孩子却变得有话不愿和父母讲,有苦不愿向父母诉,二者之间沟通出现障碍,渐渐无话可讲,有人将其称之为“代沟”,实际上,这个代沟不是孩子挖的,而是家长掘的。

孩子小时候很愿意和父母讲话,特别是外出或放学归来,更是兴奋无比,诉说在外面发生的一切,大到写作业认真受表扬,小到跑步时差点踩到前面同学的脚,事无巨细,喋喋不休。而不少家长觉得这些事无聊没意义,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嫌烦制止。家长的态度让孩子觉得自讨没趣,时间长了,也就懒得说了。特别是孩子上学后,只问学习、成绩、名次,而不关心其他。这样就导致双方心理距离逐渐拉远,沟通渠道障碍也就产生了。

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家长单向灌输,而是家长与孩子的双向交流。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亲近、信任家长,与家长交流无禁忌,才敢、才能把自己需求、委屈,甚至囧事、“丑事”毫无保留地告诉家长,家长才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二,家长要切实履行“保护神”的职责。如前所言,孩子小时候在外面吃了亏,都会找家长给自己撑腰,因为家长不仅是他们最亲最近的人,更是他们的“保护神”。

现实中,很多孩子被人欺负回家告状,并非想让家长帮自己“打回去”,而是求得心理上的保护与安慰。这个时候,智慧的家长都会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常用8句话进行引导:1.发生什么事情了?2.你的感觉如何?3.你想要怎样?4.那你觉得有什么办法?5.这些方法的后果是什么?6.你决定怎么做?7.你希望我做什么?8.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下次你还会这样做吗?

通过这些对话,孩子的委屈得到排解,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和保护,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孩子对事件的叙述,也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经验教训的总结,下次遇到同类情况,孩子自己就会有更好的化解对策与处理方法。

第三,做有心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心灵纯洁,不会隐瞒自己的情绪。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当孩子情绪异常时,要注意及时和孩子沟通,防患于未然。

第四,走进孩子的朋友圈,多渠道了解孩子。家长要和孩子的朋友交朋友,通过孩子的朋友圈,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实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做到未雨绸缪。

第五,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家长要告诉孩子,所有欺凌者都是纸老虎,都见不得阳光。他们之所以用“如果告状揍得更狠”进行恐吓,就是因为惧怕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惩戒。如果让恶意恶行显形于阳光下,欺凌者就不会那么猖狂了。

猜你喜欢

习得性电击家长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超级电击武器
家长请吃药Ⅱ
电击武器的非致命效应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