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民航维修人员培训效能的思考
2023-02-01蔡纯兰
蔡纯兰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8)
0 引言
航空器持续适航取决于三大核心要素,即“人员、航空器、维修单位”。在这三大要素中,人员是根本。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维修质量和航空安全。尽管航空公司对维修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不仅加大培训投入,还不断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但是业内每年因培训不足、培训缺失或培训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各类安全质量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因此,维修人员培训要如何从规章符合性向培训有效性转变,实施精准培训,提升培训效能是目前各航空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亟待研究与解决。本文基于工作实践,结合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PDCA 理念,对维修人员培训效能的提升进行分析和策略探讨。
1 维修系统培训体系的现状分析
各航空公司的维修系统都是严格按照中国民用航空规章《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 部)、《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则》(CCAR-145 部)以及民航咨询通告《维修单位培训大纲的制定》(AC-145-FS-013)要求,制定了统一的《维修系统培训大纲》。
编制培训大纲的核心是做好岗位培训需求分析。目前岗位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侧重依据民航规章并结合航空公司实际进行符合性评估,并以岗位为线索,系统地归纳出特定岗位的工作职责,由此推出相应的资质要求和培训要求。
在《维修系统培训大纲》中,详细规定了各岗位人员的培训要求,包括民航规章、国家或行业标准、公司手册,以及与维修相关的人为因素知识、技术和特殊/专项岗位技能培训等。当民航规章、公司手册、岗位资质、工作流程等发生变更时,培训部门会重新组织岗位培训需求分析,以确保《维修系统培训大纲》能够及时修订并与民航规章和当前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2 维修系统培训的主要风险与隐患分析
为确保航空维修工作的安全适航,航空公司按照民航规章要求并结合维修运行实际,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其核心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维修培训进行全面的系统工作分析,开展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当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时,该措施就可在维修培训管理中实施。
另一方面,通过日常事件调查、安全审核、员工自愿报告和持续监控等安全保证措施收集涉及维修培训方面的各类安全质量信息,再进一步评估维修培训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被实施并持续达到预定目标,通过安全保证体系评估当前的维修培训管理是否需要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系统工作分析,识别出维修培训管理中存在的核心风险主要有:
第一,未能及时或全面理解民航规章的变更,导致培训大纲的修订不及时、存在偏差或不足。
第二,培训大纲修订后的过渡期培训安排存在疏漏。
第三,使用飞机进行机型实习时,给现场维修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影响飞机适航性。
第四,教员的维修经历不满足培训资质要求。
第五,维修人员未及时参加复训。
通过安全保证措施收集到涉及维修培训方面的各类安全质量信息,暴露出维修培训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隐患:
其一,虽然已根据局方规章要求建立了《维修系统培训大纲》并为机务系统各岗位制定了培训要求,但这些要求主要针对新入职或初级人员的岗位培训要求,缺乏对中高级岗位的培训要求。培训课程没有实施分级,不能有效地实施精准培训。
其二,在质量事件调查中,涉及维修作风的致因占了近半数,表明维修作风是当前影响维修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维修系统培训大纲》侧重安全管理和人为因素方面的培训,缺乏维修作风方面的培训管理要求。
其三,培训大纲侧重对规章手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而对岗位实际技能的培训缺乏明确规范和要求,岗位技能培训效果有待提升。
其四,培训课件教材的针对性不足,修订工作滞后,近期的典型案例并未及时融入,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五,题库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建立定期修订评审机制,影响培训有效性评估。
以上是对维修系统培训的风险与隐患进行的较全面的识别与分析,为接下来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了明确方向。
3 推进维修精准培训,提升培训效能
针对上述维修培训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隐患,结合目前维修培训实际开展情况,提出具体策略和方案,以期通过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推进维修培训更加精准与高效。
3.1 持续动态完善维修培训大纲
在维修培训体系中,培训大纲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是确保各类人员实施有效培训管理的基础。编制培训大纲不仅需要满足民航规章和手册的符合性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评估,持续动态地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培训管理的精准性和精细化。
首先,对培训大纲中的分级培训需求进行精准定位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中高级别岗位的培训需求。基于工作职责和岗位特性,对中高级别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订和配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除了考虑民航规章和手册的要求,更应深入结合航空公司机队运行、维修工程管理和维修工作实际的变化和培训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够满足各岗位工作的培训课程,实施精准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要求。
其次,为了确保培训大纲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修订机制。针对民航规章的变化,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培训部门应组织相关单位及时进行培训需求评估,识别主要的培训差异,并据此修订培训大纲。
最后,要确立一个全面的课程修订评审机制,当培训大纲更新变动,或各部门反馈培训课件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或建议时,培训部门应及时组织评估,对课程、课件、教材、题库等进行更新,确保培训内容的最新有效,以提升培训的有效性[1]。
3.2 加强维修作风培养
在中国民航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飞机数量迅速增长,公众对民航业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尽管民航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完善质量标准、构建明确的安全管理框架、加强设备与设施投入等,但人的行为仍然是决定安全体系和质量体系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维修作风是提高飞机维修质量和行业安全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
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航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各维修单位需要强化维修作风培训。虽然现有的《维修系统培训大纲》已经涵盖了安全管理体系和人为因素的培训内容,但显然已不能满足民航局对工作作风建设的更高要求。
按照航空公司整体维修作风建设方案,编制维修工作作风的培训方案,开发维修基本行为规范和维修工作作风两门新课程,并确保其被纳入培训大纲各岗位的初始培训要求。在中高级别岗位员工中新增“维修工作作风”课堂复训要求。维修作风培训更突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个敬畏内核要义、维修作风正面和负面清单、典型维修作风问题和诚信问题案例,以及机务安全文化等内容,使维修人员深刻理解并坚定地树立“诚信意识”和“举手意识”,进一步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确保他们严格遵循手册与工卡指引,营造一个遵章守纪、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积极预防安全风险的工作环境,从而确保整个维修体系的安全和质量[2]。
3.3 加强培训实施全过程管控
培训实施是培训全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执行质量对培训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要严把培训教员资质关。培训部门要深化对教员的管理,明晰资格要求,建立并完善教员培训规范,确保教学品质的持续性。基于航空公司的实际教学需求,配置具备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负责OJT(on job training)指导教员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保障教学任务有效实施的关键。要注重对教员的培养,由资深教员帮教初级教员,使其成为教学主力,以缓解资深教员数量与教学任务量不匹配的产学矛盾。定期对教员进行教学评估,确保教员的资质和教学能力与其职责相匹配,确保教员资质持续有效。
第二,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监督,提升现场培训质量。采用人脸识别考勤,不仅能够满足民航局对培训质量监管的要求,还能有效杜绝代签、替签现象,提高了考勤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引入远程视频监控技术,设立视频监督专属席位,不仅规范了教员和学员的课堂行为,而且提升了教学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三,严格执行考教分离,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有效。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够强化教员教学的标准化,还能鼓励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严密的题库编制和保密机制,以及计算机化的考试方式,进一步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考后分析和反馈也至关重要,培训部门应在考试后及时对学员的表现进行深入评估,并据此完善题库,确保其有效性和相关性。
第四,要强化对培训中的核心风险管控。针对培训大纲修订后的过渡期培训安排存在疏漏,维修人员未及时参加复训所存在的风险,建立培训大纲过渡期专人跟踪和定期持续监控机制,建立培训系统复训定期预警机制,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3]。
3.4 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岗位技能重在培养维修人员严谨规范操作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从事维修工程管理和机务维修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水平。目前机务培训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培训,对各岗位的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规范和要求。因此,岗位技能培训和师傅带教制度亟待完善。
第一,应基于各岗位的资质要求制订并不断更新岗位技能项目清单,并根据这些清单有序地安排培训和考核。
第二,实施岗位技能培训时,必须明确并预防在维修生产与现场培训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风险,进一步明确带教教员的职责和管理标准。
第三,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岗位技能培训手段。根据标准化的岗位技能培训内容,制作标准的教学视频,以提升岗位技能培训效果。
第四,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傅带教和责任追究机制。当学员或新入职员工出现违规操作或不安全事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追究带教师傅的连带责任。
第五,培育良好的师徒文化,建立优秀学员和优秀带教师傅的评选制度,倡导尊师重教的核心价值观,弘扬青蓝相接、薪火相传的机务师徒文化,形成尊师重教、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
3.5 加强培训有效性评估
为确保维修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通过采用质量管理PDCA 闭环管理及持续改进的策略,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估。
第一,强化培训大纲年度评审制度。定期组织对培训大纲、课程大纲进行有效性评审,检查培训大纲与规章及实际工作的符合性;检查课程大纲与教材、题库的合规性及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
第二,对培训实施持续动态评估,通过培训调查问卷、考试等工具评估培训的实施效果,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强化培训质量监督。通过日常监督检查、专项审查和体系审核等方式,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针对质量监督发现的问题,应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与预防措施。若存在潜在风险,需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培训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整改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协助完善整改措施,并进行持续的跟踪、评估和验证,确保闭环管理的高效执行。
第四,建立常态化培训有效性评估机制。每年度定期对培训工作全流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评估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培训教材、教员资质、培训实施和培训设施等各方面是否均达到民航局及航空公司标准和规范,培训管理核心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质量监督发现问题是否得到及时闭环整改,综合上述问题提出培训改进的需求和实施计划,从而实现高品质的培训闭环管理和效果提升,实现维修培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4 结语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机队规模的扩大,维修队伍面临着更大的工作任务和安全压力。在此背景下,构建维修部门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机务维修队伍的专业能力,确保航空器的安全与维修标准达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应用安全管理理念,识别和分析了维修培训中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通过质量管理的PDCA 持续优化策略,对维修系统的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旨在构建一个持续、动态的维修培训评估机制,推动维修人员的精准培训,提升培训效能,促进培训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