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的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以佳木斯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2023-02-01张志旭陈琳珏汪宏远孙立伟倪喜凤
●张志旭 陈琳珏 汪宏远 孙立伟 倪喜凤
引言
教育部2017年10月发布“教师[2017]13号”文件,同时颁布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我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在全国启动。同时,下发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试行)》等配套文件,并建设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tea.heec.edu.cn)。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本文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3个一级指标阐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主线”和“底线”的逻辑关系。对专业建设和认证进行考查评估,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度。
一、培养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明德砺学、崇尚实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本专业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三江’,服务龙江,辐射全国”“服务三江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从教意愿、扎实的数学学科素养、中学数学教学和育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反思意识,胜任中学数学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符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毕业要求
在认证前期工作中,按照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在原专业毕业要求基础之上,经过大量的工作,查缺补漏,完善毕业要求各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外。
(一)师德规范
一是创新师德规范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方法,将形成性评价机制融入到师德规范评价过程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处理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境、进行小组讨论师德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爱党、爱教活动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过程、思考和成长过程记录在案,充实师德规范评价素材,动态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地提升评价效果。二是制定《理学院师范生师德规范方案》,进一步丰富评价范围,将学生德育行为纳入“践行师德”综合考核中;采取多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育人能力”等综合考核,科学计算师德规范和教育信念考核达成度。
(二)教育情怀
改进第二课堂评价机制,进一步量化第二课堂评价指标,注重学生参与范围和过程考核,多角度全方位考核毕业要求。继续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渗透教育情怀。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学科课程中融入学科育人的要求,让学生体验数学育人价值,增强教育理想和信念;鼓励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见习、实习、研习、名师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学生对育人价值的认识。
(三)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中重视思想方法、论证技巧的提炼;增加课堂提问,严管后进生。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增加高中相关例题,用高等数学的严密论证代替初等数学的直观经验;注意加强在课后辅导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重视程度,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能力
一是在保证学科教育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同时,增设微格教学实践周,加大微格教学训练。二是要制定翔实的实践计划,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教学教法课程要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等。三是要将学生校园活动与提高教学能力结合。如学院的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五)综合育人
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元素,积累典型素材,如:扎根边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榜样人物和事迹,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开展系统的文化育人教育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所有的教学环节[2]。由于本部分覆盖面广,我们仅从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改进情况进行阐述。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
2015年版培养方案的内容相关方一致认为课程体系结构清晰、课程设置较为完善,对毕业要求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指出以下内容有待改进: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偏少,对教师教学能力支撑偏弱;二是教育实践环节不够完整,学生实践体验不足;三是2015版课程模块化不强,课程整合不够。具体的修订方案如下:
1.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了“通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训练。
2.学分认定。理论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6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2周计1学分),学制四年,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规定的166学分(同时修满第二课堂6学分),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课程结构更具有合理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为相互依存关系。本专业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导,按“学分适度、结构简约、内容精准”的基本思路设置课程,理论课程1972学时,实践课程522学时,必修课2196学时,选修课1056学时,课程结构优化及合理。
4.课程内容体现中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思政即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并重。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与教材、数学问题解决、课内实践等课程内容,突出体现了中学数学教育专业性;在《数学分析》和《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中融入中学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科学性;《中学数学微格教学》《中学数学模拟课堂》《教育实习》等课程,通过听课、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教学实践环节内容突出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5.课程实施是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涵盖了教学规范、质量监控、教学事故认定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保证质量提升。按照《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学院倡导团队授课,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研讨式、探究式、案例等多种方法,尤其鼓励信息化辅助教学,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6.课程评价是考核教师和学生两者教与学的衡量标准,可根据课程目标评价质量报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调研反馈意见进行评价,也可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同时进行。其中课程考核是最重要的环节,成绩构成:
(1)考试课,总结性成绩(70%)+过程性成绩(30%);
(2)考查课,总结性成绩(60%)+过程性成绩(40%)。
下面以《常微分方程》为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过程和结果见表1。
表1 《常微分方程》课程目标与评价依据
(二)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应以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点为目标制定课程。明确二级指标点与课程教学联系,以学生对该课程掌控能力及应用为导向,学习效果为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方式,确定评价考核标准。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课程大纲设计流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支撑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课程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
2.课程结构。通识课设置广泛的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这些知识未与数学专业知识直接相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充分。
3.课程内容。部分课程内容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购置了优秀中学教学案例库,但在课程内容中引入优秀中学教学案例不足;课程内容更新迟缓,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不足。
4.课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兴趣需要激发。
5.课程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单一,信息化运用不够;评价课程评价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对上述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认证工作的逐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整改思路更加清晰,改进措施也日趋完善。
1.课程设置。为了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专业全面贯彻OBE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调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征求同行专家意见,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梳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优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加大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教学比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课程结构。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制定课程建设实施计划。开设数学文化类通识课程,如《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博弈论》等课程,从人类文明的不同角度阐述和挖掘数学内涵和精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学科的素养,增强数学应用的认知,树立求实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课程内容。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统筹课内、课外学习空间,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开放实验室的比例;搭建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项目、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兴趣。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二是加大优秀中学教学案例的运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与中学教师交流,学习中学名师教学经验;教师授课中充分利用案例库,并指导学生在模拟课堂和教育实习中运用优秀案例资源,发挥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作用。三是突出新时代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选用最新优秀教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四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炼数学德育内容,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培育选出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鼓励更多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比赛、“课程思政”多媒体课件大赛、课程思政“精彩一课”展示评比活动,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4.课程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一流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线上教学及线下辅导混合式教学、云课堂、网络直接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双边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PBL、TBL等先进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内生动力。
5.课程评价。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树、蓝墨云班课等平台记录课程过程性评价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准支持。
在评价方法上,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项目设计、对话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评价[3]。
四、总结
2020年12月3日—5日,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入驻佳木斯大学,对佳木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认证。专家组认为佳木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能够遵循专业认证的主线和底线,初步构建了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定位合理,目标内涵清晰,能够主动探索建立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建立了达成度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学校、学院、数学系及专业教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进一步提高对专业认证的认识。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设置“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课程体系,凝练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