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投资与家国情怀协同研究
——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路径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2023-02-01蔡文柳唐靖廷王汉章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专业课双语

●蔡文柳 唐靖廷 王汉章

一、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的思政教育方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勉励大学生要在青春赛道上跑出人生的好成绩,早日成为大国工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的思政工作一直被党中央予以高度重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上来讲。”上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专业课不能脱离专业只讲思政,必须有机结合专业知识,结合经济社会的具体实事来谈思政。发达的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作为金融工程专业课老师,必须结合当前的全球经济政治局面以及课本理论知识来传授专业知识,决不能照搬教材的内容。金融专业的思政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专业双语课。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三观。专业课课程思政有助于帮助学生很好地树立三观,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金融从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专业课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时代特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方位培育人才的必由路径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国内学者纷纷投入专业课思政的研究当中。祝宁侠、朱开梅、陈健(2021)在《教育教学论坛》中提出《“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效果分析》,通过“三挖三式三讲三位”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让学生体会现阶段和平年代的幸福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结束以后,调查结果表明93.75%学生认为开展思政课程非常必要。乔志伟、张玉涛、张炜亮、刘超(2022)在《“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思政实践举措》一文中用显性和隐形来区别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的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而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结合八个维度来传播思政内涵,即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环境立法、公民品格、生态文明,全球视角。通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该专业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显著提升的同时,其思政意识也明显增强。金胜勇、吴彰丽、刘培硕(2022)通过NVivo12软件以及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提取出“图书馆学概论”课程关于思政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体系。蒲清萍和何丽玲(2022)提出通过教学准备环节的“三新”、教学实施环节的“三理”、教学评价环节的“三化”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需备“时代之新”“学生之新”“教法之新”,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的热点、形式、理论和要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状态,围绕学生的诉求和问题展开思政教育;善于利用线上线下新媒体和新模式教学。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融通“三理”∶“政理阐释”,即加强学生的政治认知,增强政治信仰,培养政治能力;“学理解释”,即以理服人,通过专业知识的理性之美、德性之善、思维之妙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大局观;“事理诠释”,即通过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磨练向学生诠释生产原理、生活哲理和做人道理。思政教学评价环节必须融合“三化”: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化的效率、学生内化的效果与学生外化的效益息息相关。

二、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路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不同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路径既有思政教育的一般性,也应该有各自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

(一)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路径的一般性

1.专业课与思政课须有机协调,立足于实际,结合思政元素为专业思政课必不可少的路径。

传统的思政课注重品德修养,开展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缝隙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艰难。结合经济社会具体实事,教授金融理论的同时,结合当前金融热点,寓教于实事,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专业课思政的实施。天津戈德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南开大学的校企,到市值3亿多,成为国内防伪行业的龙头企业,用时两年。回顾其成长之路,除了坚持研究和开发之外,还得益于其利用现代化运营技术,低成本发展,还应归功于其坚持践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职责:产品质量始终坚持尊重知识产权,绿色环保。这就充分证明企业发展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职责,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

2.专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加思政课,而是将思政课有机融合于专业课当中。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企业创业技术过程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五个阶段,正如人的成长之路,从呱呱落地的婴儿,一步步攀登,一次次蜕变,终成为皓首苍颜的老人。的确,人的成长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正如企业一样,立足于自身,不好高骛远,完成当下的使命尤为重要。

(二)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路径的特殊性

1.在专业双语课程课思政的研究过程中,金融方向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如何在专业课传授的过程当中,结合政治思想教育,站在全球的视角来分析经济金融问题,我们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客观地去分析目前全球局势。在专业课传授过程当中,关键是权衡好思政和专业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关系。专业课思政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学结束后的效果反馈。它被称为MERRY-TIE全程闭环教学设计方法:前期准备工作采用挖掘(excavate)和匹配(matching)的方法,使得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点相匹配。教学过程中采用原理(reason)和准绳(yardstick)的方法,并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ruminate)。在课程结束后,课程教学团队必须注重分析教学过程的教学转化率(teaching off)、内化率(internalization)和外溢效果(externalization)的评价。

2.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创新:创业投资、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协同研究,双语《风险投资》课程思政路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理论框架建构。工匠精神本指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改善自己的产品工艺,对细节有着完美和极致的要求,享受着产品在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后用来特指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四个内涵,代表着一种职业精神。创业投资与工匠精神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工匠精神,对产品与售后服务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二是创投企业也要追求工匠精神,把投资当成一件工艺品,当成毕生之追求,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四处奔波调研走访公司,了解公司最全面的经营状况,审慎做出投资判断。

家国情怀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立志于报效祖国,回报故乡。创业投资亦是如此。创业投资不能过于盲目,得紧跟国家的步伐,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将企业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道路中。比如说乡村振兴,创投企业能否在农业供给结构改革中寻找适合的企业,亦或是创业投资能够源于农村产业,无论是哪个平台哪个行业,家国情怀在创业投资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程思政目标元素:企业投资理论与大学生积极创业观。根据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前沿理论,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和承担与之相关的社会责任。在《风险投资》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私人利润”。引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把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有机融合,必须把创业的经济技术理论与基本国情观相结合。

(1)风险投资管理理论与大学生长远大局观。在风险投资管理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阐释。如:供给侧结构改革、“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增强学生对金融理论与政策实践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进入新时代中国金融制度深化改革举措,审慎探索风险投资管理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大局观[10]。

(2)风险投资的资金供应理论与大学生辨证财富观。在创业融资理论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新常态下中国证劵市场注册制全面推进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增进学生对国家基本国情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中国资本市场新发展规律的认同。在介绍风险投资资金供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这一背景,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稳妥的投资理财方式,如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等,培养大学生对市场的关注和敏感性,引导大学生形成理财意识,建立辨证发展的财富观。

(3)风险投资的国际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大国责任担当必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三、双语《风险投资》思政课程实践及效果

(一)思政课程载体与教学设计

《风险投资》双语课程采取线上线下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汇总,侧重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引导和加强学生参与体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在《风险投资》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任课教师主讲外,课程组教师尝试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和情景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完成知识的吸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更为积极主动,课前教师提前发布相应章节的学习内容,如专业知识点小视频、思政小视频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课堂上展开谈论,进行知识的再消化。在这种模式中,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能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家国情怀,创业与家国建设之间关联,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在讲授创业投资阶段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经典电影《幸福来敲门》来录制视频,在讲授企业成长的早期、发展期和晚期时,通过电影男主角不断吃闭门羹来说明早期创业企业的艰辛,再以男主角最后的成功来引入思政点,坚持到底才能获得胜利。唯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获成功和幸福。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使思政课堂学习更为贴近现实。风险投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分离,不利于学生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传统的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改用情景教学模式。例如,讲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时,学生模拟投资谈判交易过程,将学生分配成为不同的角色——投资者和创业者。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如不同投资者收购一个企业和一个投资者在几个企业中作选择这两种不同的场景,在谈判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涉及到的一些“擦边球”,如信息不对称以及暗箱操作,让学生体验市场风云,人性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公民品格。

(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思政意识显著增强。《风险投资》双语课程思政在2019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课题组在2019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中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及过往重大事件来了解学生在思政课程前后思想变化的路径。开课前与结课后,作者与团队任课老师亲自监督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确保调出数据真实可靠。2019级发放问卷119份,且全部回收。经过调查发现,68.5%的学生认为《风险投资》双语课开展思政教育对其有积极的思想指导作用,70%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并没有生搬硬套。80%的学生对爱国情怀有着高度的认可。70%的学生反馈创业与家国密不可分。翻转课堂、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教师主讲等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内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其中游戏教学法最为受欢迎。

学生专业课程成绩逐步提升。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体现了课程思政效果良好。2019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成绩表现为上课签到考勤(10%)+思政课堂小游戏(10%)+平时专业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对2017、2018、2019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综合成绩做了分析(如表1)可知,2018、2019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实施思政教学后,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日益提高。

表1 《风险投资》双语成绩分析表

四、结语

本文对风险投资双语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坚持“德”“才”并重的教育理念,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蕴含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从业人才奠定基础。但课程思政融入风险投资课程仍需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风险投资》双语课程思政路径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专业课和思政课难以有机协调,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专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加思政课,需要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其特殊之处在于相关研究相对匮乏,且思政课程创新结合创业投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协同研究,主要围绕着企业投资理论与大学生积极创业观来探讨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专业课双语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一类分数阶房地产风险投资系统的混沌同步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