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产业学院影响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以南京晓庄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2023-02-01朱义令史兹国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数字

●毛 磊 朱义令 史兹国 张 凌

一、引言

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与5G网络等新一代技术兴起引发的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使得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企业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度管理变革时期。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快速变化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形成了极大阻碍。作为企业人才供给侧的高等院校,如何深度产教融合构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适岗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优化创新,对当前的中国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是国家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出的实现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让学生在仿真的数字化平台上实操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业数字化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二、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学界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形成机制、组织建设、育人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周继良(2021)将现代产业学院界定为一种由企业(行业)、高校、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新型办学机构,其本质特征是制度创新和多元协同治理。励效杰(2015)认为人才培养理念、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转变是现代产业学院形成的重要条件,符合多方利益需求且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则是产业学院形成的直接动力。孙振忠(2019)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介绍了由学校主导、政府导向、企业参与、协会对接四方协同共建新模式。邓志新(2021)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逻辑机理归纳为政府、产业、学校三方螺旋推动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促使产业、企业、职业和专业联动发展。胡文龙(2018)认为产业学院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创新,其实现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它是集聚多方优势资源的组织载体,是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宣葵葵、王洪才(2018)认为提升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增强异质性的活力优势、突破“引企入教”瓶颈以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资源整合机制以实现价值增值等路径来实现。

综上,目前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环境下产业学院对专业转型发展的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接下来将着重阐释数字产业学院对专业转型发展的影响机制。

三、数字产业学院影响专业转型发展的机制分析

围绕教育部和工信部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赋予的建设任务,文章拟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和服务高校高质就业七个方面来阐释。

(一)服务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选择数字科技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尝试构建不同运行模式的数字产业学院,其中高校和数字科技企业分别向数字产业学院提供理论教学服务和实践教学服务,而数字科技企业原先所拥有的数字化企业客户群能把真实的企业运行数据和相应人才提供给产业学院,另外,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等向数字产业学院提供政策引导服务。通过推进“引企入教”“把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直观感受未来真实的工作场景,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衔接。由上述四方形成了政校企产业联盟并遵循“共建、共享、共管、共赢”的产教融合平台。多主体充分发挥政、校、企各自优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谋划发展,共享资源成果,共组管理机构,实现“政校企一体、多方联动、互融共生、协同育人”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

图1 政校企联盟培养模式

(二)对接学科复合交叉,提升专业特色质量

数字产业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链,能够把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新变化传导到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来,以使高校能动态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发挥专业与产业良性联动,推进专业内涵式和集群式发展。具体而言,以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首先应通过数字产业学院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动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上为深度产教融合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协同育人服务体系,构建以智能财务为核心的智能财务学院、以数字企业管理为核心的数智商学院、以数字开发和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智技术应用学院、以专创融合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学院四大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高校培养新商科和双创领域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关注行业创新链条,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构建数字产业学院能使校企间协作更加密切,也为更好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了便利。首先,校企双方基于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将企业岗位对人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能力要求进行分解,提炼出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素养。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促进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和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无缝对接,通过厘清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其次,校企合作共研课程开发遵循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以企业为主,摸索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具体诉求;第二阶段校企协同阶段则是指双方共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第三阶段是以教师为主阶段,合力撰写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等。再次根据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人才需求,形成由岗位需求出发,通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以及推进课程改革,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在课程教学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案例形成案例化教学的基本模式,以此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校企共同搭建“开放式教学空间+在线智能实验室”,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场景中锻炼自身技能,实现高效的育人机制。

(四)融合数字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实践基地

由校企深度产教融合构建的数字产业学院本质是一个智慧学习集成平台,将真实的行业服务业态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可建有四大训练中心即智能财务训练中心、数字商科训练中心、数字技术应用训练中心以及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其中智能财务训练中心包括智能会计技术应用(财务机器人RPA)、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大数据分析等实训项目。数字商科训练中心则是利用AR/VR技术将企业运营全貌进行仿真重构,解决商科类专业学生企业环境和岗位工作认知。数字技术应用训练中心是以智能制造技术、工业系统控制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以及企业中台技术等行业和企业的前沿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实现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包含创新创业基础、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企业经营决策实践中心、专创融合的金课建设、数字化转型设计等项目。在同一个数字产业学院内这些训练中心所包含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衔接并相辅相成,能对接相关行业、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培育具有专业素养、商业素养、技术素养和创新素养且能更快适应职场环境的数字化人才。

(五)探索双向互聘机制,建设双元师资队伍

数字产业学院多方协同机制为校企双向人才互聘提供了现实可能,通过构建校企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双元师资队伍。高校教师走进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而企业人才走进学校承担讲师角色,为学生讲授行业和企业实践案例。通过整合院校和企业导师、专家学者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数字产业学院通过融入智慧教育装备、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设计了若干教学知识点和网络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主题式、案例式、小组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研修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研修,让教师快速掌握智能财务的主要实操方法,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另外,还通过将大数据、VR等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中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将教师带入企业参观和顶岗学习,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服务产业发展创新,搭建产学研究平台

数字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载体,是依托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创新搭建的产学研究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数字产业学院在市场研究、课题合作、人员互补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校企合作。在市场研究方面,校企双方通过不定期的技术、政策等信息交流,企业能及时将前沿领域的最新市场信息反馈给学院专业系部,反之高校也能及时将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科技成果信息提供给企业,以供企业定位新市场、新产品所需。在课题合作方面,校企双方可共同申报各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在人员互补方面,校企双方可以相互提供人员能力提升的培训或进修机会,满足企业人员职业能力晋升以及高校师资实践能力补充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校企双方可以就区域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专题开展合作研究,例如共建“智能财务管理”“商业大数据分析应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应用”等研究中心,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汇聚等。

(七)提供人才供需对接,服务高校高质量就业

数字产业学院一端连着产业链,一端连着院校人才培养,对提供产业发展人才供需对接服务、服务高校高质量就业有着极为有利的优势。具体而言,数字产业学院可通过如下形式提供人才供需服务:(1)提供企业游学服务即带领学生走进不同企业,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理论前对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未来工作的真实环境、业务流程和经营状态,让学生清晰未来发展方向。(2)通过企业专家给学生提供指导类和专业类讲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和优化知识结构。(3)由数字产业学院选派企业数字化人才围绕未来财务数字化相关岗位开展线上和线下数字财务课程辅导,提升学生数字化职业素养。(4)校企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并提供校外实习服务,通过实习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中动手实操能力。(5)推荐就业服务。依托数字科技教育头部企业遍及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和招聘平台,做到就业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学生信息的各地调配,对学生从求职到入职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四、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南京晓庄学院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特色的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师范院校。商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源于2001年设立的经济学(财务会计)方向,2013年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招生并招收第一批留学生,2017年形成了涵盖本科、留学生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成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规模在学院各专业中居于首位,加快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和智能财务转型是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转型发展中依然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实践教学手段方式单一,数字化教学资源欠缺和智能化教学技术落后,传统的以书本面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很难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难,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居多,实践教学以静态模拟居多,难以实施动态实时的理实一体教学,难以开展个性化导训。缺少一个载体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施、评价和反馈的教学路径闭合。缺少实训课程开发工具,难以将学校优质实训教学内容固化、规范化、信息化,打造实践教育“金课”。缺少教学经验传播、复制、应用的载体,发挥学校优质教学育人经验的带头作用,并向社会辐射教学资源,建立社会影响力。目前专业设置中,缺少面向智能财务转型的前沿技术、岗位方向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无法培养一批拔尖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提供稀缺人才。科研工作中,未能融入前沿技术,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不能带动学校科研力量长足发展,专业群课程内涵滞后。

五、依托数字产业学院加快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确定数字产业学院办学目标并持续优化管理机制

结合高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对商科类数字经济人才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产业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对标“省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校企合作搭建产业学院组织架构,筹建管理团队。数字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产物,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合作开发、师资双向交流合作、学生企业游学、产学研课题共同申报、学生实习就业合作等方面帮助专业发展。并及时总结合作阶段成果,查漏补缺,持续优化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二)校企协同重塑数字化场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在校企协同基础上共研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上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积极追踪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发展,将产业需求与课程内容合理对接,将一批优质的实训教学内容规范化,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通过数字技术向社会辐射教学资源,增强学校的社会声誉。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行业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管理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另外,通过产业学院提供的企业仿真生产环境开展体验式实操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实践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以数字产业学院作为吸纳各类社会资源的载体,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关系到专业、学院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数字产业学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数字科技企业有大量的用户资源,因而对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较为熟悉,其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有效需求信息,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择业机会。高校可以依托数字产业学院平台,积极走访各地各类高新产业园区等经济较为活跃的区域,主动寻求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协同的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促进本专业学生充分就业。

(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依托数字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更为灵活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制度,将行业和企业中优秀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引入到高校任教,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依靠数字产业学院所拥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培训学校师资力量,从而带动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加院校专业教师的实习实践培训,通过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和挂职和培训等业务,将数字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数字
初等教育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