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存研究*
——以浙江金华兰溪市竹林彝伦堂为例

2023-01-31邓虹吴宁许若奇

建筑与装饰 2023年2期
关键词:扫描仪竹林屋顶

邓虹 吴宁 许若奇

衢州学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引言

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存,又称实景复制,其具有非接触式、高效率和高精度的特点[1-2]。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方面,鉴于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历史建筑数字化存档已成为当下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兰溪市竹林彝伦堂历史建筑为例,结合本案的复杂建筑环境,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该建筑的点云数据,探讨历史建筑的点云数据采集和处理,并对其数字化保存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1 数字化保存技术

数字化保存技术是基于相位式测距原理,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实现每秒百万激光点照射,再由均匀旋转的反射棱镜将激光脉冲信号引导至物体表面点,信号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由接收器接收,通过测定信号的传播时间,计算测点与扫描仪的距离S,同时角度编码器同步计算确立目标点xyz三维坐标值,实现目标物的高分辨率数字影像和纹理照片采集[3]。

选定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架设站点,对目标进行分点扫描,各站点汇聚的海量采样点的集合,称为“点云”[4]。海量点云数据组成清晰的三维模型,该模型反映了目标物最原始的面貌,有助于提取目标的构造线、面、体和空间位置等关键参数,将现状高度还原,可用于历史建筑维护改造和建筑图绘制。

2 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存

本次历史建筑数字化保存实践研究,采用德国Z+F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大疆无人机,将历史建筑的各个细节以及周边环境高度还原。配套相应的Z+F软件系统,可达到数据处理高效率、数据采集高精度、成果应用多样化的效果。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存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2.1 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外业准备

Z+F三维扫描仪一台、无人机一台、平板电脑(或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外业人员到现场勘探,布置扫描站点。每个站点之间扫描范围必须要相互叠加,且站点数不宜过多。无人机用于建筑第五立面和细部构件的扫描。

2.2 三维点云数据采集

在采集历史建筑物正立面时,采用左、中、右3个方位设站扫描采集数据,方便后期点云拼接。

2.3 三维点云数据处理

通过Z+F专业软件,拼接还原整个建筑模型,流程分为导入测站数据、数据预处理、数据拼接、去噪和点云数据导出。

2.4 历史建筑图纸绘制

将点云数据导入Auto-CADReCap,创建点云投影文件,对建筑模型进行切割,露出结构和空间,便于建筑图纸的绘制。

3 浙江金华兰溪市竹林彝伦堂的数字化保存

3.1 竹林彝伦堂的现状情况

竹林彝伦堂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竹林村,为清代遗存,占地约266.5m2。2018年竹林彝伦堂被公布为兰溪第二批重点历史保护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四天井,传统木构承重,主次入口设置在南立面两端,建筑东、西立面设马头墙。天井地面为卵石铺砌,屋顶为黑色板瓦覆盖,建筑木构用料较为纤细。

该历史建筑主体是穿斗式结构,建筑整体格局完整,风貌协调,空间信息繁多,细部尺寸繁复以及构件密集。具体表现为:①建筑屋顶造型较复杂,四坡屋顶,屋顶四周翼角轻盈起翘,东西立面设有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②屋顶出檐不深,但附属构件层层遮挡;③大木作多使用自然材等异形构件,例如特色构建月梁和木雕雀替(如图1所示)。

图1 竹林村彝伦堂屋架月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 竹林彝伦堂的扫描站点架设

建筑内仍维持自然采光,室内照度、亮度值较低,且不均匀分布,沿屋檐至里呈逐渐衰减趋势。建筑内光线不足,影响建筑内部测绘工作。为获取高质量的扫描数据,设计团队经多次测验和踏勘,最终架设站点位置见图2。

3.2.1 多方位布设测站位置。由于历史建筑的内外光线环境差别较大、结构构件复杂,因此需要多方位布置测站点。在水平和垂直方位,根据建筑出檐大小、屋面坡度、结构构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所有站点对整个建筑的测量。

3.2.2 相邻站点位置的优化。相邻站点之间的设置应该考虑叠加量。站点与站点之间的叠加量不小于1/3,以防建筑物和构建之间的相互遮挡。同时又要避免站点数过多,增加工作量[5]。

3.2.3 借助无人机,补测三维激光扫描仪站点架设难度屋顶和细部构建区域。设置屋顶位置的站点何古建筑构建的站点,分别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操作,最终还原整个建筑以及周边环境。

3.3 竹林彝伦堂的点云数据采集

根据竹林彝伦堂空间分布和屋顶出檐的特点,将扫描区域分为建筑内部、建筑外檐下和建筑屋顶三部分分别扫描。

建筑室内。由于建筑进深和面阔较小,为避免梁架对山墙和殿内檐下雀替等构建的遮挡,建筑内部7处扫描测站呈“鱼骨状”分布。

建筑天井。四个天井分别架设一个站点,通过调整站点在天井中位置,获得最大扫描范围。如W20站点控制性扫描建筑西北区域,测站W10则从檐下采集雀替的细节信息,避免构件的遮挡。

建筑外屋顶。与传统借助升降平台进行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站点架设不同,本实践研究配合无人机,实现四面坡屋顶的无遮挡扫描。无人机对建筑物的环绕飞行,避免了树木对历史建筑北立面的遮挡。在传统扫描技术上做补充升级,更加完整的还原建筑第五立面。

3.4 竹林彝伦堂的扫描数据处理

受目标体的表面反射误差、扫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等因素影响,数字点云模型包含非目标建筑的噪声点,增大了数据存储量、降低了建模效率和精度。因此后期以人工交互为主,对点云模型进行删噪操作。点云数据经去噪滤波操作后,数据大量缩减,模型更加轻便。

将同步拍摄的高清纹理照片作为材质赋予点云,得到竹林彝伦堂的真实场景还原模型。图3和图4为竹林彝伦堂平面、剖面三维点云。建筑细部构建的大样图通过无人机点云数据的复原,图5为雀替大样图,构件的绝对误差值在1~4mm间,满足古建筑模型精细化建立的要求。基于古建筑点云模型的量测数据精度优于传统测绘方式,且原场景复刻的数字化模型能为后期修缮工作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图3 竹林彝伦堂一层平面三维点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竹林彝伦堂剖面三维点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结束语

本文以清代历史建筑金华兰溪市竹林彝伦堂为例,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采集点云数据的全流程,实现了建筑数字信息模型的复刻,为复杂古建筑点云数据的完整精准获取和模型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历史建筑数字化模型以构建大样为基本单元,展现了历史建筑的营造技术,为历史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扫描仪竹林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屋顶屋
寻访竹林隐士
三维扫描仪壳体加工工艺研究
屋顶的雪(外四首)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便携高速文件扫描仪
便携高速文件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