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养视角下乡村建筑空间转换的方法研究
——以顾渚村为例

2023-01-31储玮蔚

建筑与装饰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家乐康养空间

储玮蔚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康养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于城市康养空间及资源的缺乏,乡村康养市场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支持乡村康养产业的开发建设,促进乡村康养建设多元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的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1 空间转换

空间转换是指改变或替换功能的内容与形式,并对旧建筑的保留空间作适应性改造,实现建筑实体的可延续再利用。本文的空间转换是指:以乡村建筑为载体,由初始满足居民生活的居住空间转化为满足老年人休闲养生的康养空间。在这转化之中,其中乡村建筑的使用者、使用方式、消费人群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建筑空间转换主要从体量、功能、结构、材料这四个方面来分析[1]。

2 具体研究对象分析:浙江省湖州市顾渚村

顾渚村位于长兴县水口乡,东临太湖,北与江苏宜兴接壤,三面环山,是自古闻名的风景区,距长兴县城17km,距上海约150km,从上海驱车到顾渚村,约2.5h。村域面积18.82km2,村庄居民958户,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约2000年起村庄发展康养产业,吸引周边城市老人前来旅游[2]。

1995年,上海某医院的老中医吴瑞安退休后在顾渚村开办了“申兴疗养院”[3],以“以老养老”的模式对老年人进行康养养老,同时为老年人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吴医生的名气吸引了许多上海老人前来康养,疗养院客源增大住宿空间不够,客人常在邻居家借宿,村民收取床铺费用,农家乐得以发展,2003年发展为5家农家乐,价格为包三餐20元/d。

当地政府看到发展的曙光,开始对顾渚村进行投资规划,扶持村民开设农家乐。至此,顾渚村的建筑空间开始发生转换,从原有的居住功能逐渐转换为商住混合式的“农家乐”建筑。2013年,农家乐发展至134户,同时政府开始介入规范整治并向外做广告宣传顾渚村农家乐,2016年,顾渚村农家乐发展为480家,价格为包三餐70~100元/d,前来游客也扩展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

2.1 空间体量添加转换分析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体量添加的变化都是由功能性所主导的。顾渚村将单一的居住功能转换为集康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乡村传统建筑空间并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根据原有的空间特征,考虑结构、构造等技术层面的相互关联与制约,也要基于以康养为目的功能性出发。从空间功能性变换的层面来看,可以从重组、添加这两种形式来研究空间的变化。

2.1.1 空间重组。空间“重组”指的是对原有的空间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维度上的切割与融合,以此形成新的空间体系。对于大量木结构框架体系的乡村建筑来说,围护结构与承重结构的分离模式使空间的重组具有了充分的条件,这样对于原有建筑的破坏可以降低到最小。

顾渚村通过对建筑本身及庭院空间进行空间转换,庭院在水平尺度上对建筑的入口与道路进行分割。建筑在垂直尺度上进行转换,减少层数或者增加层高来强调出建筑的重组转换。

2.1.2 空间添加。空间“添加”指在原有的空间上增添出一个新的空间,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的外延(如图1)。

图1 实地调研照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顾渚村许多建筑都进行了改造,最具有共同性的特点是都对建筑增加了檐下空间,用自下而上的低成本设计方法营造空间活力。老年人群是孤独的,需要交流、活动与新鲜空气。而基于康养理念的檐下空间是可以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可以让老年人一起交流而又有足够的安全感,檐下空间在把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联系起来的同时,也将人与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2 空间功能转换分析

所谓功能转换改造,新功能不可避免地介入原有建筑体的空间,并且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其多种介入的形式是空间转换的重点。

2.2.1 替换。替换模式的改造,是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法实现新功能空间文化气质重新塑造, 把原始建筑功能替换为新的功能空间。顾渚村原有建筑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满足自住的纯住宅、公共建筑空间或满足生产、生活功能的辅助用房。养老村庄形象建立后,农家乐的兴起导致村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村落的建筑空间、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顾渚村的建筑是从单一的功能替换为复合功能融合的空间,其原因主要是使用功能发生改变,引发空间转换与以空间为表现为目的的空间转换[4]。

2.2.1.1 使用功能发生改变引发空间转换。早期的顾渚村村民生活自给自足,受外界影响较小,聚落社会、建筑、景观的秩序相对稳定。因此,当村落从建立一直到80年代左右时,建筑的功能基本都是以居住为主,农业为辅。进入21世纪之后,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乡村旅游成为发展趋势,面对机遇,村内的建筑成为他们致富的主要依靠,于是原有空间的居住功能替换为康养的农家乐建筑。

2.2.1.2 以空间表现为目的空间转换。在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建筑在空间尺度、装饰装潢、氛围营造、物理环境、私密性、体验感上都需要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这类空间转换并不直接由功能使用的变化产生,而是由于空间表现方面的问题。如顾渚村沿街的商铺,广告牌、建筑面积及功能都符合要求,但是在空间立面造型上表现出杂乱无章的无序感,后期由于政府的集中整治,空间立面得到调整,功能未变化,所以是以空间表现为目的进行的空间转换。

2.3 空间结构转换分析

结构是形成建筑的骨架,建筑空间的改造往往涉及承重与围护结构的改造。为了适应建筑的新功能要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就要经过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更新,顾渚村中的建筑结构转换主要表现为加固这种形式。

2.3.1 加固。加固指的是保持原有结构体受力格局不变,对部分不满足承重的构件进行修复,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建筑改造中运用较多。

乡村建筑由于年代失修,在建筑结构性能层面的安全指数较低,仅仅对外部进行修葺治标不治本,需要在考虑建筑原有构件的情况下,加固原有结构保持健康状态,并在装饰层面考虑“原真性”的统一。顾渚村对于乡村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整理,修缮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有的结构,对门窗等构件保留并做加固处理,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形态进行相应调整,保证民居乡土性特征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康养的需求[5]。

2.4 空间材料转换的特征

乡村建筑转换中新旧材料的使用也有着其逻辑性,其一是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需要挑选符合建筑标准的材料,考虑是否符合结构的安全性与日常的物质空间使用。另一方面是其情感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等,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传统的木材、砖材、土坯等,能够唤起使用者的乡土情怀,柔软的棉、麻等织物能体现出农家人的朴实勤劳,而现代材料如钢铁、玻璃、混凝土等,能够映射出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2.4.1 融合。融合是指在针对局部有破损的乡土建筑的改造策略时,考虑的是如何将局部破损的建筑加以修复,并融合到旧建筑中去[6]。在顾渚村的乡村建筑改造中,材料有着自由与多样化的使用,材料在乡村建筑改造中的使用大致是融合这种方式。

第一种是新建部分完全顺从原有建筑,如木制的门窗如何与建筑原有框架融合,让新建部分无论从材料结构、色彩搭配上都遵循其建筑原本的建构方式。第二种是新建部分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采用与原有建筑完全不同的结构或是材料,与原有建筑产生鲜明对比,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7-9]。

融合的策略并不是彻底改变原有建筑,而是想为历史的构筑物提供重新解读的机会。在顾渚村中,设计师在融合设计中多采用材料差异去体现,比如将大面积的落地窗、木质走廊,与原有建筑的石材墙体虚实结合,看似在材料属性上对立,但正是这种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增添了乡土特色,所谓融合,是通过延续或者对比,强化建筑特性的有效手法之一[10]。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传统建筑到康养建筑的转换策略在顾渚村中的应用。转换策略首先从宏观入手,分析顾渚村康养产业与农家休闲康养契合的背景,阐述原有建筑的现状,从建筑空间体量的重组、功能的替换、结构的加固、材料的重构等方面阐述了转换策略在顾渚村建筑空间上的应用,可为当前乡村康养建筑空间转换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农家乐康养空间
农家乐里去休闲
空间是什么?
杜鹃花红农家乐
创享空间
欢迎来咱农家乐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