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隐喻建构的对比研究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
2023-01-31卢卫中
陈 慧 卢卫中
引言
备受世界瞩目的中美贸易战将中美关系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而舆论的导向影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双方借助媒体报道,传递对中美贸易战的不同态度,塑造不同的国家形象,以此影响舆论的导向。而隐喻作为概念化政治事件和建构世界观的重要手段(Charteris-Black,2004:47),成为媒体报道中表达态度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
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语料库数据,运用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法,系统地分析和阐释语料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隐喻用法,借以剖析中美媒体话语中关于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问题,揭示隐喻建构的认知机制和动因,从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利用话语策略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话语权提供参考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是在批评话语和认知语言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旨在揭示语言是如何被用于实施社会政治控制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CDA 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方法论,van Dijk(1993)指出,CDA 至多是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的一个共享视角。Wodak(2006)总结了CDA 的研究原则,指出CDA 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是其研究的关键。
认知语言学与CDA 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批评话语分析是推理性实践,主要目的在于解释话语和句子如何表现出意识形态;认知语言学则主要研究话语和句子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来进行思想表达(Lakoff & Johnson,1980;Fauconnier & Turner,2002)。两者的结合既能提高CDA 研究的深度,也能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性,考察语言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张辉、江龙,2008)。
批评隐喻分析法由Charteris-Black(2004)首次提出,它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特点,旨在通过对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批评分析,来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势关系和不平等关系。批评隐喻分析法反映了隐喻研究的社会转向,同时也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张辉、杨艳琴,2019)。批评隐喻分析法具体包括3 个步骤:对概念隐喻的识别、解释及阐释。首先,根据Steen et al.(2010)的隐喻识别方法,对概念隐喻进行识别;而后,解释概念隐喻的认知和语用因素,考察隐喻怎样社会性地建构重要的表征,意在探讨“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最后,阐释“为何在具体的话语语境中选择特定隐喻”(Charteris-Black,2004:243)。
批评隐喻分析结合隐喻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隐喻的认知功能,同时关注隐喻的社会功能和话语功能。例如,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批评分析相结合,可以揭示政治话语中体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Lakoff ,2004/2006/2008;Musolff ,2000/2004;汪少华,2011;文旭,2014;梁婧玉、汪少华,2015)。其中,概念隐喻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也受到一定的重视(梁晓波,2013;汪徽、辛斌,2019;梁婧玉、李德俊,2020)。批评隐喻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的方法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催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与此同时,现有研究缺少对比性话语分析,制约了对不同国家概念隐喻使用异同的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中美媒体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分布特点,以揭示隐喻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作用。
2.语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2018 年至2019 年美国主流媒体(The White House①美国白宫官方网站,网址为:www.whitehouse.gov。、New York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USA TODAY)和中国的英文媒体(China Daily、People’s Daily)标题中含有“trade conf licts”“trade war”的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其中美国媒体语料为18 884 字符,中国媒体语料18 883 字符。然后,综合运用语料库软件识别和人工识别的方法进行隐喻识别,软件识别运用的是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 3.4.3w,人工识别采用的是Steen et al.(2010)中的隐喻识别程序MIPVU。
笔者借鉴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识别和分析步骤,对隐喻进行描述和阐释,同时结合对数似然比算法,对比分析中美媒体概念隐喻使用的异同,继而探讨不同的概念隐喻是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
二、中美媒体报道中的概念隐喻描述与解释
1.中美媒体报道中的概念隐喻描述
统计数据表明,中美媒体有关经济、贸易主题的话语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隐喻类型具有相似性,其中主要的隐喻类型都是:贸易是战争,贸易是竞赛,贸易是旅程,市场是容器,贸易是舞台。但两种媒体之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中美媒体的概念隐喻共鸣值(resonance)②共鸣值=词目×词型,共鸣值表示某类隐喻在语料中的覆盖率和产出率。存在差异(见图1);
图1 中美媒体在贸易战报道中隐喻共鸣值对比
第二,中美媒体采用的隐喻关键词词目、关键词词型、隐喻共鸣值、隐喻的词目—词形比(metaphorical Lemma-Form Ratio, mLFR)③mLFR 与隐喻的新奇度成正比,与其规约度成反比(陈敏、谭业升,2010:19)。与隐喻疏密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中美媒体在贸易战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分布特点
从图1 和表1 可以看出,在中美两国媒体的报道中“贸易是战争”的概念隐喻数量最多,这反映出此次贸易摩擦在两国看来形势很严峻,已经上升到了“战争”的层面。美国媒体报道中“贸易是旅程”的概念隐喻占第二位,而中国媒体报道中位居第二的概念隐喻是“贸易是竞赛”,这一差异反映了中美双方对待贸易的认知方式存在不同。对于“市场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中美双方使用次数基本相当,说明双方对市场的态度相对一致。而中国媒体对“贸易是舞台”这一概念隐喻的使用要多于美国,这体现了中国希望维持和谐状态的愿望,即希望中美双方能在贸易往来中扮演好彼此的角色,维持贸易的正常运转。总之,中美媒体报道中不同的概念隐喻反映了中美双方对贸易战的不同态度。
2.中美媒体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解释
中美媒体对贸易战的报道中使用类似的概念隐喻类型,反映出人类的认知基础具有共通性,但在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中,中美媒体借用不同的隐喻关键词传递出对中美贸易战的不同态度。
(1)贸易是战争
在战争隐喻中,美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为开战找理由,而中国则需要应对美国的威胁,因而便成为美国的敌人。美国媒体使用战争隐喻的源域共鸣值高于中国媒体,双方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也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媒体在“贸易是战争”隐喻中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41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188 次,源域共鸣值为41×188=7708,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个 词 语 为unfair(38 次)、protect(14 次)、free(12 次)、hurt(10 次)和damage(10 次);而中国媒体相应的关键词为26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139次,源域共鸣值为26×139=3614,其中频次最高的前5 个词语为hurt(16 次)、tension(14 次)、threaten(11 次)、f ight(10 次)和win-win(10 次)。根据中美媒体“贸易是战争”隐喻关键词的对数似然比,其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词为unfair、protect 和threaten(见图2),反映了中美双方对贸易战的不同认知。
图2 中美媒体“贸易是战争”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隐喻关键词
在美国媒体报道中,有关“贸易是战争”隐喻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unfair。美国将一切贸易争端的源头指向中国,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不公平的,中国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这反映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本质,是美国“保护主义”和“美国优先”思想的体现。而美国媒体利用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大肆渲染中国的贸易行为“不公平”,借以激发民众的愤怒情绪,从而达到诋毁中国形象的目的,见例(1—2)。
例(1)
USTR and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re working together todefendthe righ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tinue treating China as a non-market economy in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 until China makes the reforms it agreed to when it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The White House)
例(2)
Trump is standing up for American interests andprotectingAmerican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bytaking tough enforcement actionagainst countries thatbreak the rules.
(The White House)
在例(1)中,美国媒体努力树立美国政府的正面形象,表示为了寻求“公平”的贸易,“保护”美国的利益,美国就要对所谓的中国“威胁”采取“防卫”措施,并“开战”——即征收关税。例(2)表明,美国为自己向中国宣战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一切都是“中国的错”,而美国则成为“正义”的代表。美国政府歪曲事实,而其媒体凭借概念隐喻将政府的思想准确地传达出来。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被动的一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和为贵”,因此,在对外宣传中,中国媒体主要以“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为出发点传递信息,呼吁停止“战争”,争取“双赢”的结果,见例(3—6)。
例(3)
As a result, it will onlyhurtboth sides, and China will surely make ajustif iedand necessary response.
(China Daily)
例(4)
China is willing to work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of ind solutions and reach a winwin agreement.
(China Daily)
例(5)
The United States in May raised additional tariffs on $200 billion worth of Chinese imports from 10 percent to 25 percent andthreatenedto levy extra duties on more Chinese products.
(China Daily)
例(6)
Now that China has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US government hasstarted to accuseit of being unfair.
(China Daily)
在 例(3—4) 中, 中 方 通 过hurt、f ind solutions and reach a win-win agreement 强调“战争”的严重后果,希望“停战”以实现双赢。在例(5—6)中,中国强调自己是受到“威胁”的一方,中国政府明确指出:在这次贸易战中,美国才是“滋事挑衅”的一方;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中国也会应战。
(2)贸易是竞赛
在竞赛隐喻中,中美双方作为竞争对手,在一定竞赛规则约束下进行较量。美国媒体使用竞赛隐喻的源域共鸣值低于中国媒体,双方使用的隐喻关键词没有明显差异。
美国媒体在“贸易是竞赛”隐喻中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8 个,关键词共出现30 次,源域共鸣值为8×30=240,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 个词语为pressure(11 次)、play(5 次)、outcome(5 次);中国媒体使用的关键词为11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63 次,源域共鸣值为11×63=693,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 个词语为pressure(12 次)、outcome(9 次)、1ose-lose(8 次),见例(7—8)。
例(7)
Also,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forecast, China willsurpass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largest economy measured by GDP in around 2020.
(China Daily)
例(8)
For many years, China has pursued industrial policies andunfairtrade practices— including dumping, discriminatory non-tariff barriers,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 over capacity, and industrial subsidies—that champion Chinese f irms and make itimpossiblefor many United States f irms tocompete on a level playing f ield.
(The White House)
中美媒体在“贸易是竞赛”隐喻中,没有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词,双方相对克制,如在例(7)中,竞赛中超越对手属于正常行为。但在例(8)中,美方凸显竞赛的“不公平”,恶意攻击中国这个对手,认为中国不遵守“竞赛规则”,赢得竞赛的手段“不够公平”。中国媒体使用“贸易是竞赛”的概念隐喻次数明显高于美国媒体,反映出中国不希望将贸易摩擦升级到“战争”范畴,希望维持在良性的“竞赛”范畴之中,无论输赢,最终都要维护和平的友好关系。
(3)贸易是旅程
在旅程隐喻中,每段旅程都会有始有终,中间的过程可以顺利,亦可曲折,这取决于旅程的主体如何选择、如何应对困难。美国媒体使用旅程隐喻的源域共鸣值稍高于中国媒体,双方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媒体在“贸易是旅程”隐喻中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11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31 次,源域共鸣值为11×31=341,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 个词语为end(13 次)、ongoing(4 次)、path(3 次);中国媒体的隐喻关键词为8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30 次,源域共鸣值为8×30=240,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 个词语为trend(8 次)、end(8 次)、pace(8 次)。见例(9—10)。
例(9)
The announcements came after Trump and Xi sat down to re-start talks for a new agreement that couldendthe trade war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USA TODAY)
例(10)
Thetrendis a concern for American businesses because Chinese tourists tend to splurge, making up an outsize share of tourism revenue.
(China Daily)
在例(9)中,在中美贸易这一旅程中,美国经历了经济摩擦带来的危害后,很多民众也打算以谈判“终止”战争;在例(10)中,中国媒体强调“趋势”、展望未来。隐喻关键词对数似然比显示,“trend”一词具有显著性差异(0.049*),中国媒体使用该词的频次高于美国媒体。中国媒体强调“趋势”体现了中国希望双方继续合作、继续“走下去”的愿望。
总之,“贸易是旅程”相对于“贸易是战争”而言显得更平和、更客观,反映出中美双方冷静后的态度。
(4)市场是容器
在容器隐喻中,市场正如容器一样,贸易双方在市场里进行各种交易。改革开放前,中国市场是一个闭合的容器;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成为一个开放的容器,反映出中国希望融入世界市场的决心。美国媒体使用容器隐喻的源域共鸣值与中国媒体没有明显差异,双方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也没有明显差异。
美国媒体在“市场是容器”隐喻中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5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11 次,源域共鸣值为5×11=55,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词语为open(7 次)和enter into(1 次);中国媒体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3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17 次,源域共鸣值为3×17=51,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词语为open(15 次)和pull out of(1 次),见例(11—12)。
例(11)
And they want China toopen its markets to moreU.S. products and services.
(USA TODAY)
例(12)
The best solution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toopen upthe domestic market rather than raising tariff s to increase trade barriers, and trade protectionism should not be a choice, he said.
(China Daily)
中美媒体在“市场是容器”隐喻上差别不明显,不过在例(11)中,美国强调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而在例(12)中,中国媒体强调中国一直在坚持开放市场,只不过双方希望开放的程度不同,中国市场开放的进程取决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状况,不能用美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要求中国。美国媒体一直抨击中国市场享有“不公平”的特权,但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对世界是开放而包容的。
(5)贸易是舞台
在舞台隐喻中,贸易双方像演员一样,根据剧本呈现出戏剧化的艺术形式。美国媒体使用舞台隐喻的源域共鸣值与中国媒体没有明显差异,双方都较少地使用舞台隐喻,但双方使用的隐喻关键词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媒体在“贸易是舞台”隐喻中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4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4 次,源域共鸣值为4×4=16,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词语为playbook(1 次)和stage(1 次);中国媒体使用的隐喻关键词为4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共为9 次,源域共鸣值为4×9=36,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词语为role(6 次)和drama(1 次),见例(13—14)。
例(13)
To this point, we have not unveiled our strategy, as it is not good practice toopen our playbookwhile the opposing team is watching.
(USA TODAY)
例(14)
The ongoing trade conf lict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disastrous outcomes, as China and the US are keyplayersin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China Daily)
“贸易是舞台”这一概念隐喻相对于“贸易是战争” “贸易是竞赛”而言其戏剧性更强,如在例(13)和例(14)中,使用playbook、player 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由于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受众更容易理解文本中传达的信息与理念。
隐喻关键词对数似然比显示,在“贸易是舞台”隐喻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词是“role”(0.046*),中国媒体使用该词的频次高于美国媒体。中国希望双方扮演好彼此的角色,各司其职,使舞台上的表演顺利地进行下去。世界是个大舞台,美国想要一直扮演领导角色,而中国更提倡履行各自的职责,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追求共同繁荣。
对以上5 种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媒体采用的不同隐喻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美国作为贸易战的发起方,向受众传达中国是美国的“敌人”这一思想;而中国则希望受众进一步了解中国追求和平、追求共同繁荣的愿望。因此,双方通过不同隐喻类型刻画了不同的中国形象。
三、中美媒体在中国形象隐喻建构上存在的差异及其阐释
1.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不同隐喻建构
国家形象是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目标国家的整体认知和印象的抽象表现,而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分析发现国家形象背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不同的概念隐喻建构了不同的中国形象。在“贸易是战争” “贸易是竞赛”这两个概念隐喻中,美国媒体把中国塑造为“美国的敌人”,认为中国使用“不公平”的手段“伤害” “威胁”美国的利益,美国必须进行“防卫”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中国媒体在“贸易是战争”隐喻中更强调战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贸易战不仅会“伤害”中国的利益,还会伤害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利益;中国政府一直追求“双赢”的局面,呼吁不要进行“战争”,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通过文本词频检索,笔者根据中美媒体高频词对数似然比,梳理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高频词(见图3)。
图3 中美媒体高频词显著性差异对比
通过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词语,笔者发现:美国媒体倾向于从总统特朗普——这场“战争”的发起者——的言论中,从美国人民的角度(American、our)出发,凸显这场战争的导火索——tariff ——带来的伤害;而在中国媒体报道中,中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如us 频次明显高于美国媒体,而we、our、Chinese 出现频次与美国媒体有显著性差异,中国更强调从“世界”范围客观谈论“经济”问题。
总之,美国媒体在隐喻建构中试图凸显中国为过错方,呼吁受众支持美国政府,激发受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而中国媒体则呼吁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对话实现双赢。因此,如何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故意曲解,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来有效地传播中国“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以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共同发展的愿望。
2.概念隐喻对形象建构差异的阐释
Charteris-Black(2004)认为,话语中的隐喻选择和使用可以反映隐喻使用者潜在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同时,隐喻可以起到激发情感和影响判断的劝说功能。Fairclough(1995)认为话语中的隐喻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承载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隐喻能够反映人类的思维与文化机制。Lakoff (1993)指出,从普遍性来说,一些隐喻映射是广泛适用的,另外一些则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研究隐喻传递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或民族模型以及文化现象背后的认知模型。中美媒体在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中采用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建构出不同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首先,概念隐喻能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美国媒体通过战争隐喻、竞赛隐喻把中国放到了敌对面,并且强调一切都是因为“中国不遵守规则”“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把中国形象放到了美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对立面,“不公平”“窃贼”等形象在美国民众中传播开来。这显然是为了转移经济不景气带来的社会不满情绪,将公众仇恨引向中国,为美国政府开脱。但随着中美贸易战变成一场持久战,美国民众逐渐发现这场“战争”的后果并不像预想的那样——不管最后谁输谁赢,都会对双方利益产生重创,所以美国民众想要结束“中美贸易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媒体在这次危机面前,宣传中国希望和平,追求共赢,并从全民以及全球利益出发,一再强调贸易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同时也强调中国是不会向“威胁”屈服的。中美贸易战的博弈,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硬气的一面,了解到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其次,概念隐喻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美国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崇尚个人主义,宣扬自由平等,而这些价值观与世界观却被美国政客利用。他们恶意中伤中国、诋毁中国形象,通过战争隐喻和竞赛隐喻,凸显美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中国“不遵守竞赛规则”的形象。因此,中国如果想改变在国际上的形象,必须依靠各种途径宣传中国的民族特性,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媒体一直在宣传中华民族的“和”的理念,因此,在媒体报道中凸显“贸易是竞赛”的隐喻思想,提倡以良性竞争的形式实现“双赢”。中华民族向往和平,追求共同繁荣,但如何把“友好”的形象根植于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需要采取更有效的话语策略,而概念隐喻的运用,对传播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总之,概念隐喻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一切使得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迫在眉睫。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想要保持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将矛头转向中国。美国媒体报道中凸显战争隐喻,把中国塑造为威胁美国的敌人,激化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为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态度,是结合中国特色和全球发展趋势发出的中国声音。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概念隐喻传递中国的思想,让全世界理解、认同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结语
主流媒体话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不同国家的媒体报道会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概念隐喻分析有助于揭示话语背后的思维特点、认知机制和价值取向。美国媒体在中美贸易战报道中通过概念隐喻将中国塑造成“美国的敌人” “美国的竞争对手”和“伤害美国利益者”等负面形象,与中国媒体试图树立“双赢的合作者”这一和平发展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中国媒体应该充分利用概念隐喻建构“全世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的理念与价值观。面对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和歪曲,中国媒体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有效地运用话语策略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本研究基于小型语料库对中美主流媒体话语进行了批评隐喻分析,阐释了概念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但由于语料有限,在对概念隐喻的识别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些概念隐喻分类不甚精确,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呈现,并且未能穷尽语料中出现的所有概念隐喻类型,此类缺憾都是今后研究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