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十三关/
2023-01-31句句
文/句句
去北京旅游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长城“打卡”,当一次“好汉”。 以前的长城不像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么短,据2016 年《中国长城保护报告》统计,古长城遗存的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横跨北京、河北、山西等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古长城遗址是以“万里长城十三关”为支撑点,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烽燧、关城、隘口组成的一条绵延万里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十三关”中,尤以山海关、嘉峪关和雁门关最为雄伟。
山海关:礁石上长出的老龙头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方,始建于隋朝,是长城唯一一处与大海交汇的地方。大兴安岭由北至南与燕山山脉相连,连绵不断的山脉阻隔了蒙古与中原的交通。在燕山山脉与渤海之间,有一片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北依燕山,南连大海,呈南北向伫立于山海之间,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关城里有多处大小不等的城池,威远城、关城、翼城和宁海城等, 犹如一片片叶子挂在树枝上。 山海关关城呈不规则形状,城墙高14 米,厚7 米。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关城南端,因其修建于海上,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得名。起初,山海关长城并未延伸入海。明代时,蒙古人曾试图从海上越过长城。 公元1579 年,名将戚继光组织工匠加固长城,把长城延伸至海上。 聪明的工匠将礁石浇铸填平后作为基底,再以坚固防潮的花岗岩石块砌筑。 砌筑时, 工匠们把花岗岩石块凿出凹槽, 向槽内浇铸融化的铁水, 以此来增加花岗石相互嵌接的咬合力。 海上长城因此历经海水几百年的冲刷而不毁。
嘉峪关:大城套小城
甘肃省南北均为山脉, 夹出一条狭窄的通道, 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黑山与文殊山之间,有一处宽约15 公里的隘口,嘉峪关即设于此。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是明代长城西端的重要关口, 也是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
嘉峪关城墙向南北两侧延展,北接黑山,修建至悬壁之上;南至讨赖河,至峡谷处终止,南北两端皆有天险。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护城河三重防护组成。 嘉峪关内城设有军事指挥机关与出入关管理机构,还有武器、粮草仓库等。 由于场地充裕,地形较为平整,内城呈完整的方形,内设十字形街道,城墙四角设角楼,南北两边中心点设观测敌情的敌楼,东西两侧为内城主要出入口。 嘉峪关的外城主要供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设有文昌阁、戏台等。
嘉峪关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的军事堡垒。 它既是西北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内地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经由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
雁门关:中华第一险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 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山西境内有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中间夹出的河谷盆地,向南联通关中和中原,向北指向蒙古大漠。 如果蒙古想要到达河谷盆地,就要翻越山势趋缓的恒山山脉, 雁门关就建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 这里既是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的北进起点,也是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
雁门关周边群山林立,城墙依山势而建,形成合围之势。 主关城建于山坳处,关城东西宽约20 米,南北长约200 米。 城墙高10 米,周长约1 公里。 为方便贸易往来,雁门关东西接古驿道,各开一处出入口。 东门称天险门,西门为地利门,门上建有杨六郎祠。
雁门关城池形态曲折婉转,城墙在山峦间起伏,无论从平面或立面观看,均高低起伏,变幻莫测。站在古驿道上向城墙望去,只觉山势陡峭,城墙似扑面压来,也难怪唐朝诗人李贺能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诗句了。
最初的长城都是用土作为原材料,工匠们会将黄土、石灰按照一定配比进行夯打,就像打年糕一样,把土坯打得结结实实的,有的时候还会加入糯米以增加土的黏度。 到了明代,青砖烧制技术成熟,开始用砖来修筑长城。 雁门关修建的年代比较久远, 元朝时被战争损毁,如今我们看到的雁门关关城是在八十年代复建的。
“万里长城十三关”,上文只介绍了三处,你知道剩下的是哪些吗? 赶快去查一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