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西湖
2023-01-31毛雨
文/毛雨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写的一部散文集,书里对杭州一带的山水、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名胜古迹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书中对西湖有这样的描述:“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西湖到底有什么魔力,让神仙都流连忘返呢?
西湖之美,春有“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乱花浅草,新燕春泥。“苏堤春晓”指的是苏堤上的六座桥以及寒冬过后堤上花草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的名字和大文豪苏轼有关。 旧时的西湖(又称钱塘湖)是河口泥沙淤积而成的天然封闭湖泊,这种湖泊常被称为“潟(xì)湖”。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苏东坡赴杭州任知州(官职名)时,见西湖草长水枯,便利用挖出的淤泥葑(fēng)草堆筑起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堤岸,并沿堤岸修建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种上垂柳、海棠、芙蓉等花木。 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继任者林希将此处命名为“苏堤”。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岸边杨柳依依,艳桃灼灼,美不胜收。
其实早在“苏堤”建成之前,西湖春景就已经引得诗人白居易“一步三回头”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西湖春水初涨,白云低垂,倒映在湖面上相映成趣。 岸上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 不知是从谁家新飞来的几只燕子衔着春泥忙着去筑巢。 五彩斑斓的花朵渐次开放,仿佛是要迷住游人的双眼。 嫩绿的浅草刚刚能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西湖之美,夏有曲院风荷,湖滨晴雨,荷叶田田,酒香并举。“曲院”位于西湖的西北角,原本是宋朝时官府酿酒的地方。“曲院”后边有一个连通着金沙港的水池,池里种满了荷花,又称“荷风”。 荷香与酒香混在一起,游人络绎不绝。 康熙皇帝南巡时,见这里破败不堪,于是命人修缮,并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开放式的园林,正式将其命名为“曲院风荷”。夏日和风徐来,荷香飘荡,令人陶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的西湖风光到底和其他时节不一样, 那层层叠叠的荷叶在荷塘上铺展开去,与蓝天相接,青翠碧绿,无边无际。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西湖之美,秋有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月冷寒泉,钟响清幽。秋高气爽之际,西湖平静如镜,皓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孙锐《四景图·平湖秋月》
清秋的月照在泉水上,泉水仿佛凝固了一样,不再流动,显得非常寒冷。湖上的人只听闻渔歌在飘荡,却不见归来的小舟。水中的白苹、岸边的红蓼随着西风摇曳,整个湖面在倾泻的月光下仿佛承载了万顷的秋意。
西湖之美,冬有断桥残雪,白堤一痕,银装素裹,西湖梦寻,更有《白蛇传》的传奇故事为其增添了几分浪漫。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这样描绘西湖雪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节选)》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有一天晚上,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开头一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雪景的空寂便扑面而来。 在雪的映衬下,西湖银装素裹,分外动人。
和其他人不同,苏轼觉得西湖的美不在于这些外在的景色,而在于它的自然天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只能朦胧地看见它高低起伏的轮廓。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很适宜的。
古代交通不便, 却丝毫没有影响诗人们遍访秀美河山的兴致,西湖便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的重要“打卡地”。 读完这些诗,你是不是也按捺不住,想去西湖边走一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