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精神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评《中国水利人⑤》
2023-01-30于钦明
张 浩,于钦明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水利精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尽之义,两者在本质、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针对当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植入新时代水利精神教育,有助于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水利人⑤》一书通过对多名典型水利人物的剖析,解读其在水利建设中的智慧和精神体现。该书收集、整理了多篇关于水利人物的主流媒体报道,展示了不同岗位的水利从业人员扎根基层、踏实苦干、任劳任怨的职业精神和朴素情怀,同时也表现了水利人为了国家和社会舍弃小家的无私奉献之情,每个水利人的故事都很好地诠释了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核心内涵。
参阅该书可知,自古以来,水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血液之中,且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引领劳动人民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奇迹工程。新时代背景下,水利精神具有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守正创新等核心内涵,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相互呼应。一是本质内涵的内在统一。水利精神是水利从业者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精益求精,展示其“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这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价值追求的一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已从最初的生态价值逐步上升到生态和经济相统一的价值追求,其中体现了水利人过硬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水利建设方面追求更高的价值。而创新人才培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三是实现路径的统一性。不论是水利精神培育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实现。事实表明,水利精神是在知行合一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而创新人才培养也必须经过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质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因此高校应把握时机,将水利精神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渠道。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水利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融入。其一,以水利精神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依托,高校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和水利精神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制定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推动现代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应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整合人才培养思路,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创新人才培养措施,将水利精神融入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目标设置以及具体实践措施中,构建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其二,将水利精神引入高校的专业教育。水利精神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其中蕴含的务实、敬业、专注等职业理念,可以延伸到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应协同合作,根据不同专业的教育特点以及职业特点,挖掘出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水利精神元素,并通过先进典型人物教育,将水利精神合理地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显性传授,也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水利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校园活动等教育形式,将水利精神的丰富内涵通过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水利精神、水利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训,选取具有水利精神的企业员工担任指导教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水利精神,让学生将水利精神带入学习或日后工作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构建具有水利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培养学生持续性创新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一支具有水利精神的教师队伍非常必要。为了开展高质量的创新教育,任课教师应把握水利精神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内涵,并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对此,高校可通过举行水利精神相关专题讲座,增强教师的水利精神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意识。其四,以主体性教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就是构建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等能动意识。创新人才培养虽然离不开高校、教师、家庭等教育主体的影响,但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只有学生在水利精神的感染下,才能实现个人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等过程中提升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