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2023-01-30赵曼曼马晓民单炳杰
赵曼曼 马晓民 单炳杰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一、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疫情已经蔓延至全球207个国家,截止今年9月,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6亿,成为全球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不确定性最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直接作用到了金融领域,而作为金融直观媒介的现金更是首当其冲,2021年全国净投放现金6510亿元,同比下降8.64%。本文立足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以吉林省为研究案例,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量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吉林省现金运行的影响,测度疫情的影响力度和范围,为我国央行科学制定现金投放计划,有效推动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疫情影响现金净投放的内在机理
国民经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国民经济内部元素间的运行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突发的消极的外部影响因素,容易冲击国民经济运行系统,而现金作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润滑剂,也不能独善其身。其影响的传导路径是:疫情冲击使得国民经济系统中人员接触密集性行业停工停产,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下降,供给端受到挤压;商场超市关门、酒店饭馆停业、公交地铁停运,人际活动减少,日常消费受限,需求端受到限制,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现金缺乏使用场景,进而导致现金收支双线缩减。
(一)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于2020年农历新年前后,多个城市一度封城、静态管理,多个行业暂停生产运行,社会经济运行遭到严重冲击。以吉林省为例,本文统计了2020年第1季度以来吉林省确诊病例人数与吉林省GDP增速数据,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疫情人数与GDP增速反向发展,2022年3月-4月吉林省疫情反弹严重,高峰时期全省新增确诊病例达到4455人,各行各业暂停一切活动,全力防控疫情发展,经济受创严重,GDP增速一路下行,甚至多次呈现负增长,充分体现出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反向抑制作用。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现金净投放规模,伴随确诊人数增多和吉林省经济负增长的同时,吉林省现金净投放也大规模缩减。
图1 吉林省现金净投放、疫情人数与GDP增速走势图
(二)疫情影响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
分行业来看,2022年1季度,除了农林牧渔业外,吉林省其他行业GDP出现或接近负增长。因1季度正值东北地区的农闲时期,因而农林牧渔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小。受经济形势影响,现金收入方面,各行业均出现负增长;现金支出方面,除金融业外,其他行业均呈现负增长。疫情爆发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相继封城,采取静态管理后,各行业发展受限,但政府为稳定经济、保障民生发展,采取了财政补贴、小微企业贷款政策、金融绿色通道等措施,因而金融行业现金支出异常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的影响波及到了整个社会面,吉林省现金收入、支出方面受到极大影响。
图2 吉林省各行业GDP增速与现金收支
三、实证分析
(一)疫情影响现金净投放的测算公式
本文定义了一种能够直观反映新冠疫情对现金净投放的冲击程度指标。现在观察到的现金净投放数据是新冠疫情冲击之后的数据,假设没有出现疫情这一外部因素,为满足正常的现金交易需求,应当存在一个隐含的资金实际需求。理论来讲,的数值要大于,可以代表被新冠疫情影响的现金净投放规模,因此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测算:
(二)理论依据
根据经典的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货币的交易性和谨慎性需求与经济总量正相关,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即:
其中,M代表名义的货币需求,P代表价格指数,实际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和利率水平i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扩展为:
其中,I代表货币化程度①货币化率,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叫马歇尔K值。计算公式是:货币化率=M2/GDP。
(三)模型构建
将(4)式对数化:
(四)回归结果及相关测算
表1 基准回归模型结果
根据估计的模型,将2020-2022年相关变量代入模型中,即可得到隐含的现金净投放,与实际相减便得出现金净投放的缩减规模,同时根据式(1)可以计算出新冠疫情的冲击效应,相关计算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实际M0与隐含的M0*对比图
图4 疫情人数及其对吉林省现金净投放影响效应
四、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对吉林省现金净投放规模具有明显的冲击效应,即疫情的发生会缩减吉林省现金净投放规模。
2.新冠肺炎疫情对吉林省现金净投放的冲击程度在(0.018,0.245)之间波动,其中,高峰值出现在2022年第二季度,说明疫情越严重,对现金净投放的影响程度越高。
3.新冠肺炎疫情对吉林省现金净投放的冲击效应有一定的时间差,即新增确诊病例的迅速增加并不会立即导致现金净投放规模的缩减,二者之间的传导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相关建议
1.加强疫情防控,鼓励和引导非接触新经济发展,支持和推广非现金支付。一是要把控疫情发展的国内外趋势,稳步统筹推进后疫情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通过疫情推动产业链重塑,进而助推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疫情期间,慑于病毒的传染性,社会公众外出、接触性活动降到了最低,为非接触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消费需求空间。三是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作用。鼓励和支撑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保障出行受限情况下消费者的交易需求,“抗疫”“生产”两手抓,促进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2.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现金投放计划,加强现金储备,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对于低风险地区,结合地区复工复产进度和现金需求,合理调度现金投放,并做好常规储备工作;对于高风险地区,采取差异化管理办法,及时配合地区防控需求,必要时期(如保春耕专项资金、养老金专项调度等)通过绿色通道,重点投放,最大限度保障现金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3.完善现金监测体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现金服务保障能力。要加强与地方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准确掌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导向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及影响,确保现金供应充足、到位、合理;加强现金运行的统计监测,及时把握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态势,重点监测“黑天鹅”事件及影响现金运行的指标,抓住有效时间差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切实保障疫情期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