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人陪伴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研究

2023-01-30王锦秀侯晓伟杨付明崔建宁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亲人

王锦秀,侯晓伟,杨付明,崔建宁,韩 玲

全身麻醉是患儿手术采取的最常用最安全的麻醉方法,但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较多,其中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为10%~67%[1]。研究证实,患儿EA的危险因素之一为耳鼻喉手术,EA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小、性别、手术刺激、疼痛、麻醉方法(吸入与静脉注射麻醉)等[2-3]。患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亲人依赖性强,心理控制能力弱,在全麻苏醒期离开亲人,易产生躁动、哭喊、躯体扭动、摇头、四肢乱动、抵制等不合作表现,甚至引发术区再出血。本研究患儿全麻苏醒期实行亲人陪伴对患儿EA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择期进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8岁。为了防止同一阶段手术患儿及亲人互相影响,本研究进行非同期对照实验,选取先期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后期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其中3~4岁16例,5~6岁22例,7~8岁12例,中位年龄5.84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中3~4岁儿童14例,5~6岁22例,7~8岁15例,中位年龄5.80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及方法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知情同意原则,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②年龄3~8岁;③麻醉前病情及体质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标准[4];④术前1 d评估患儿情况,意识清楚,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全身疾病及发育异常,不能配合研究;②患儿及家长存在精神疾病及严重认知障碍不能进行有效沟通;③家属拒绝参与或无合适陪伴人参与者。

1.4 方法

1.4.1 麻醉手术后恢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等达到拔管指征后,由麻醉医生拔管与巡回护士一同将患儿送入PACU。

1.4.1.1 对照组:患儿进入PACU后交接患儿病情及一般资料,连接心电监护,氧气吸入。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用温盐水清洁口周。做好防坠床护理,必要时制动四肢。采取保温措施,防止低体温发生。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参数,若有异常,及时干预。由护士予以一般的心理支持、语言安慰,完全苏醒后由护士送回病房,患儿由PACU护士全程照顾观察和护理。

1.4.1.2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基础上,由手术前一日选定的患儿亲人进入PACU陪伴。PACU护士指导患儿亲人更换手术衣帽、戴口罩、套上鞋套后带入PACU,对患儿进行语言和触摸刺激。语言刺激采取呼唤、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尽量采用患儿熟知、家庭日常呼唤患儿所采用的个性化语言,鼓励使用昵称呼唤患儿。如“宝宝手术做完了,妈妈在你身边,不要害怕,睡一会就好了”,也可讲一些患儿日常爱听的民间故事或哼唱儿歌等来安慰唤醒患儿。触摸采取陪伴人平常对患儿的惯用方式进行,部位多在患儿的颜面部、手足部、胸背部,也可亲吻患儿的手、脸、额等,动作须轻柔。有苏醒迹象时,有节律地对患儿的肩背部轻轻拍打,给患儿传递一种安全感,同时轻呼患儿名字,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对患儿进行鼓励和表扬,给予肯定,消除其因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让患儿有在家的感觉。直至患儿完全苏醒达到出室标准,由护士和陪伴人一同送返病房。

1.4.2 观察指标:①2组患儿EA发生情况,躁动评定标准采用儿童EA的Ⅴ点分级法评估苏醒期躁动情况。Ⅰ级,睡眠;Ⅱ级,清醒,安静;Ⅲ级,激惹 哭闹;Ⅳ级,无法安抚,不能停止的哭闹;Ⅴ级,严重躁动,定向障碍。Ⅲ级以上诊断为儿童EA[5]。②2组患儿苏醒前后MAP、HR、RR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儿苏醒前后HR、RR、MAP比较:2组患儿苏醒前HR、RR、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后HR、RR、MAP水平与苏醒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后HR、R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苏醒前后HR、RR、MAP比较

2.2 2组患儿EA发生率比较:观察组EA发生6例,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EA发生21例,发生率为42.00%,对照组EA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P<0.05)。

3 讨论

患儿EA是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及类似偏执狂的思维。患儿在此阶段不听从命令,不接受安抚。躁动可造成患儿的自我损伤,影响手术效果和复苏的质量,也增加了麻醉后风险及监测护理难度[6]。扁桃体腺样体增生在儿童人群中发病率高,且患儿耳鼻喉科手术后EA发生率较成人高。

患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均符合KANAYA[3]等研究提示的患儿ED发生的危险因素。许桃红等[7]对829例全身麻醉术后患儿进行研究,2~7岁儿童躁动发生率最高为44.44%。患儿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对亲人依赖性强,适应陌生环境能力弱,麻醉苏醒期与亲人分离,没有安全感,更易出现恐慌不安的情绪。贾会英等人研究证明[8],儿童心理恐惧和焦虑可诱发躁动。咽喉部位血液供应丰富的特殊生理结构易导致手术部位术后渗血,咽部会有强烈的异物阻塞和疼痛感,患儿术后会出现抑制不住地咯咳,加之与亲人分离的恐惧、陌生环境的不适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患儿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紧张和焦虑,哭闹挣扎,导致血压升高、呼吸频次和心率增快,致使EA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亲人陪伴已成为近年来减轻患儿EA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并不是仅仅依靠陪伴人进入PACU就能实现,从陪伴人员的选择确定、陪伴知识的宣教,到进入PACU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陪伴人员进入PACU所采取的减轻患儿躁动的方式都要有相应的流程。我们的做法是:①陪伴人的选择由患儿与家属共同参与,选取一位患儿信任、亲近并熟知患儿习性、爱好、兴趣的亲人作为术后苏醒期陪伴人。②术前一日引导陪伴人及患儿进入麻醉恢复室参观室内环境,现场对陪伴人应耐心进行宣教,要点是为陪伴人讲解全身麻醉手术流程、麻醉注意事项、手术成功案例,以及术后苏醒期患儿可能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如哭闹、挣扎、喊叫等不服从指令的行为,是术后的正常表现,消除陪伴人紧张情绪,并告知亲人的陪伴可减轻以上症状。同时也要做好家长的安慰工作,因部分家长对手术认识不足,对其产生疑问甚至恐惧,术前沟通尤为重要,要宣教手术安全有效的优点,使家长认识到手术对患儿身体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让他们帮助患儿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要交代陪伴人进入PACU后应注意的事项,宣教的同时对患儿也应明确告知麻醉苏醒后第一时间就能接触到陪伴人,以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感。③陪伴人的术前宣教由具有3年以上PACU工作经验的护士完成,课题开始前应进行宣教知识的培训,对宣教的方式方法和重点进行规范。④对陪伴人的宣教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基础,能使陪伴人充分了解麻醉恢复室的环境以及陪伴流程等,使陪伴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采取亲人陪伴能有效降低患儿EA,尤其是能降低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的EA发生率,减少意外状况的发生,有利于患儿平稳度过苏醒期,对于患儿全身麻醉术的预后有积极作用。在患儿EA的护理上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措施,对促进PACU护理质量管理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亲人
植物人也能苏醒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