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清凉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效果观察
2023-01-30孙田悦李筱媛李玎扈国杰
孙田悦,李筱媛,李玎,扈国杰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21 1 医学部中西医结合中心; 2 附属医院中医科)
胃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第3位。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域,从2005年开始,胃癌一直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首位[1]。相关研究提出了“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胃癌演变模式,并发现随着黏膜破坏程度增高,癌变率也增高;临床治疗过程中,病变从进展为CAG开始,便成为难以逆转的病变过程[2-3]。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CAG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是肠型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4],并定义其为胃癌癌前病变(PLGC)[5]。相关研究显示,PLGC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有关[6],单纯西药治疗方案相对单一,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创伤性及不良反应均较大[7]。目前缺乏针对PLGC的统一治疗方案[8-9]。和胃清凉汤以李佃贵的“浊毒”理论为基础,基于百合乌药散和四物汤创立[10]。组方百合、乌药、茯苓、白术、白芍、川芎、当归、生地、黄连,功效健脾和胃、凉润通降、清热解毒,临床常用于CAG的治疗。本研究探讨和胃清凉汤治疗PLGC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渡云数据库,搜集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以CAG为第一临床诊断的155例病人病历资料,病人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并由两名主治以上医师审查符合中医辨证。CAG诊断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的标准[11]。在155例病人中,应用西药治疗50例,中药治疗52例,联合治疗53例。西药治疗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7.4±8.8)岁;中药治疗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年龄(55.6±8.6)岁;联合治疗组53例中男22例,女31,年龄(57.1±10.8)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程:西药治疗组(14.52±4.16)月,中药治疗组(14.58±4.90)月,联合治疗组(16.30±4.81)月,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2.49,P>0.05)。
1.2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病人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次40 mg,每日1次;铝镁二甲硅油,每次40 mg,每日2次。中药治疗组病人服用和胃清凉汤,每次服用剂量100 mL,每日2次。方剂组成:百合10 g、乌药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白芍20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10 g、黄连10 g,根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12]中的煎药标准,由我院中药制剂室煎制(每副药加600 mL水,沸后文火煎制,最后浓缩至200 mL,含生药100 g)。联合治疗组:病人联合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铝镁二甲硅油+和胃清凉汤,剂量同前,每日2次。疗程均为9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各组病人疗程结束后中医症状、整体、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疗效及整体疗效判断参考相关文献的标准[13];肠上皮化生疗效评价采用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评分标准[14];胃黏膜萎缩疗效评价采用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评分标准[15];异型增生疗效评估采用WHO 2019年版评分标准[1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中医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病人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H=6.49,P<0.05),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疗效均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中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例)
2.2 各组整体疗效比较
治疗后3组病人整体疗效差异有显著性(H=9.62,P<0.05),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疗效均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中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各组整体疗效比较(例)
2.3 各组肠上皮化生疗效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肠上皮化生差异无显著性(H=0.349,P>0.05)。治疗后3组病人肠上皮化生均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性(Z=-4.23~-2.02,P<0.05)。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8.00%、61.54%、52.83%,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1.77,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肠上皮化生比较(例)
2.4 各组胃黏膜萎缩疗效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胃黏膜萎缩差异无显著性(H=2.77,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病人胃黏膜萎缩均明显好转(Z=-1.91、-3.28,P<0.05),西药治疗组无明显好转(Z=-1.28,P>0.05)。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8.00%、59.62%、50.94%,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8,P<0.05)。其中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
表4 各组胃黏膜萎缩疗效比较(例)
2.5 各组异型增生疗效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异型增生差异无显著性(H=2.77,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病人异型增生明显好转(Z=-2.34,P<0.05),联合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无明显好转(P>0.05)。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33%、17%,差异有显著性(χ2=12.00,P<0.05),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异型增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李佃贵理论认为,PLGC病位在胃膜(胃络),与肝之疏泄、脾之升清、胃之降浊有密切关系,浊气不降、停滞胃府、胃络不通,出现胃痛、胃胀、痞满、呕吐等症;浊邪蕴久,化热成毒,化生为浊毒,损伤胃府,发为积聚,进而成癌[17]。和胃清凉汤具有健脾疏肝、理气化浊、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功效。方中百合为君药:其性甘润微寒,药用具有养阴、清心安神之效,可调中理气、扶土抑木。乌药、黄连、白术为臣药:乌药性辛温,《本草从新》记载,乌药“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可顺气开郁化浊、散寒止痛,治疗反胃吐食、胸腹胀痛有良效,与百合配合使用,一凉一温,一走一守,刚柔并济,使得药性平和,增强了止痛的功效;黄连性苦寒,有清热燥湿,化浊解毒、止呕的功效,可清胃中湿热日久而形成的浊毒,以增强百合凉润的作用,胃喜润恶燥,浊毒得清,则胃自安,对于胃热、口疮反复发作、胃痛等症状效果尤佳;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既可健脾益气,又可助脾运化,从根本上调节脾胃功能[18]。当归、白芍、生地、川芎、茯苓共为佐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PLGC病人多病变日久,久而成瘀,瘀而化热,热盛伤阴,因此,配伍由四物汤化裁的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可补血益气,气行则血行,进而祛瘀止痛[19],四物汤原方中的熟地易生地,可起到滋养胃阴,凉润通降的功效,对于热盛伤阴出现的口干口苦、牙龈萎缩症状,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白芍功效为柔肝养阴,与生地配合使用,可加强生地养阴的功效;川芎为血中气药,与当归并用,动静结合,行血而不伤血;茯苓健脾利水,加强了健脾助运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百合、乌药中的豆甾醇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0];黄连可以预防HP感染复发[21-22];白术、白芍可以可调节机体内环境,促进胃黏膜炎性病灶的修复[23];茯苓可以通过调节体内免疫微环境平衡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健脾的效果[24-25];生地黄通过免疫调节,可抗胃溃疡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和胃清凉汤对于PLGC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治疗并逆转病情,且效果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对于中医症状、整体、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联合治疗组中医症状的疗效最佳,其他方面疗效中医治疗组均为最佳;对于异型增生,中药治疗组有较好的疗效,其他治疗组均无明显效果。
中医治疗立足整体观念,治疗注重扶正祛邪。西医研究认为,炎症对免疫系统产生威胁,从而介导免疫逃逸,最终导致PLGC的发生,如无法改变肿瘤微环境,将进一步进展为肿瘤,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目前,西医对于PLGC治疗尚无有效方法,缺乏个性化的靶向治疗方案;中医辩证论治,通过药物的加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根据Correa级联理论[26],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疗PLGC的关键,这与中医治未病的观点不谋而合。经过临床验证,和胃清凉汤对于PLGC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PLGC提供了有效的方案。本文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未对该方剂作用于PLGC的机制进行研究,今后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