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项目式学习创意物化的教学效果
2023-01-30杨颖仪广东广州市越秀区八旗二马路小学
◇杨颖仪(广东:广州市越秀区八旗二马路小学)
项目式学习是现在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更多的是在3~6年级实施和开展,1~2年级开展得还不是很多。项目式学习的方法是在学习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他们为解决一个项目而学习,而1~2年级学生无法像3~6年级学生那样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能在1~2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呢?既然学生不具备能力,那又该如何在1~2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呢?培养目标又是什么呢?
一、组织项目式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学段衔接
在最新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最新课标)中,最新变化的第五点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段的衔接,因而在低年段开展项目式学习,符合其最新要求。能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低年段起开展项目式学习,为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学习、活动的内容,让他们参与这样的活动,就是为其奠定以后在项目式学习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基础。这完全符合最新课标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和水平不同,应更好地让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连续性和进阶性的发展。
低年段,在这里是指1~3年级的学生。把3年级学生也纳入低年段中,是想让1、2年级学生与3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衔接,更好地理顺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方法和注意点。所以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时,应以1、2年级跟3年级的进行对比,制定更合适的目标要求。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知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需要通过主动对知识这个外在物体进行感知与协调来获取的。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里就提出过,人的认识就是人用他独特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物。这个“独特的认识结构”就是思维。每一个阶段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前一阶段知识和能力的延伸,并被后者所取代。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从小培养,把每一次学习和掌握到的知识和能力替代前面的能力,取得阶段性的提升,才能最后满足于项目式学习的要求。所以,在低年段开展项目式学习,逐步开展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杜威在自己的实用主义观点中就提到过:“一个概念应被它的实践效果来检验。”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就是一种以实践经验建立概念的教学方法。实用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就是利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低年段的学生在并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需要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经过对低年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太喜欢上科学课的一个原因是:要动手制作物品,或动手操作实验。问卷中这部分学生占11%,他们对动手制作或操作感到焦虑。而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构建。同时,也说明低年段学生需要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以让其不怕动手做,敢于动手做。
在一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有一个项目是制作纸尺,需要用剪刀沿虚线剪纸。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30%以上的学生没有拿过剪刀,60%以上的学生不能沿虚线剪直线。这导致他们做出来的纸尺不但不美观,还影响测量效果。所以在低年段要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锻炼制作能力,这是提升作品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在为其以后开展更高要求的制作做好动手能力的准备。
(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最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要使其在提出自己的见解之余,能包容不同的观点;要求其在善于与他人合作之余,也能大胆质疑并能做出正确判断。项目式学习活动就是一项需要学生共同合作、互相沟通才能完成的活动。
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需要陪伴和依赖,学生间相互合作会带给他们一种心理安慰,所以当他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更需要依赖和帮忙。依赖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家长,也可以是同伴。在低年段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教师会有意让学生组成小组开展活动,这时把学生的依赖对象换成小组中的同学,更有利于培养小组间的合作互动,也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项目式学习创意物化的教学流程
低年段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教学流程其实跟中高年段的教学流程基本是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流程本文不做详细述说)
因为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跟中高年段学生不一样,所以在每个教学流程中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项目式学习创意物化的教学注意点
(一)定好目标降低难度
最新课标中明确说明,低年级学生需培养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分析与评价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也就是说,低年段学生虽然并没有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需从低年段开始培养这种意识。所以低年段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必要时还会降低要求与难度。
以在一年级开展《制作一张纸》的活动为例。中高年级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提出制作纸的一系列问题,如制作方法、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等。但是在低年段,很多学生并不能提出对应的问题。在提出进行一张纸的制作时,我问学生:“对于制作一张纸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时只有很少的学生会提出“我想知道这纸怎么做啊?”然后就再也提不出什么了。很多学生是不知道该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就要把提问题的要求降低些。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就改成问“你想做一张纸吗?”“我们要不要准备些什么?”“我们要不要知道它的制作方法?”“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不要注意些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慢慢地就会提出一些相关的内容。这样,可帮助低年段学生慢慢学会思考,慢慢地向自主提出问题过渡。学生到了三年级或中年段,才会具备根据具体现象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指引需更细致具体
低年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有很多还会停留在具体事物或已知事物上。对于没见过的或者不了解的事物,他们不会有任何的想法。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而项目式学习活动就不能忽略这个认知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前,必须对学生的前知做好了解和掌握,才能设计出符合其学习的场景来。
如在教一年级制作叶子画之前,我就是为学生做好了一系列的学习铺垫,才让学生开始进行活动的。我通过为学生介绍叶子画,引导学生认识画中代表不同物品植物叶子的形状,顺便还介绍植物名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后,再问学生愿不愿意做一幅自己设计的叶子画。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叶子来画画,需要准备些什么形状的叶子?让学生充分关注到自己的画与叶子形状相互间的联系。学生在作画时,自然就会想到哪种形状可以用哪种叶子代替,再根据自己的画找对应形状的叶子。所以在学生交上来的叶子画里,许多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叶子来画画。有些学生的叶子画没有用其他的笔来画辅助图案,都是完全用叶子贴出来的。这说明,只要教师的指引细致具体,学生就能完成得很好。
(三)创意物化使学习具象化
创意都是在恰当的环境下引发出来的不一样的想法。低年段学生的创意不可能凭空想象,所以在项目式学习中,要想让学生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就要先让他们有足够的直观体验,然后在模仿中变化、创新。
如一年级叶子画教学就是让这份创意具象化的结果。每个学生搜集到的叶子形状不一样,他们的设计也各有不同。在教学时,可多展示以前历届学生的作品,使一年级学生产生直观性认知。他们在得到提示后,才有了可模仿对象,进而才有了自己的创新。而且这样的创新,是自己也能做到的。同时还发现,能很好地完成叶子画的同学,对叶子的形状一定会有深刻的认知,这会让他们的学习也收到良好效果,也可将其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四)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时间会让知识沉淀,时间也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在学习中更是这样。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推进,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都需要学会思考,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活动的目标。而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时间。在二年级进行制作指南针的活动中,学生上了三节课。第一节课,学习制作指南针的方法,然后回家进行制作;第二节课,介绍制作好的指南针,并点评、提意见、提问题,老师帮忙提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学生回家再修改;第三节课,对修改好的作品再次进行点评和展示。经过了三节课的时间,学生们慢慢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修改中,创设出了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都不一样的作品。并且,作品改进得越来越好。正是因为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才会有不一样的创意出现。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也是必需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多加思考,加上教师多提醒学生,最后就会有不一样的创意之花绽放。
在实施“双减”政策背景下,国家对学生在家里的作业安排要求很明确,而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内容更是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所以,充分让低年段学生把在学校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内容在家里继续探究下去,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创设出活动的真实情境并做好细致具体的引导,让低年段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自然和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