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制宜有效设计长周期实践活动
2023-01-30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孙 迪 李 娜(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追求40分钟的高效课堂,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长周期实践探究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排可以发现,1~6年级都安排有长周期实践活动内容(见表)。长周期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学情,更是支撑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只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害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的长周期活动分布表
目前,长周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困难有:一线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重课堂(实验)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受限于学校场地,把任务交给学生回家完成,但时间一长,任务要求逐渐忘却,又缺乏及时指导与反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时间短,如“蜻蜓点水”,热情一过就忘至九霄云外;开展此类的实践活动容易引起家长的误解,缺少家长的支持,让长周期实践活动事倍功半。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亲历新教材四下教学,开展“凤仙花种植”的长周期实践教学,面对问题,提出三“因”制宜策略,以破解难题,优化长周期实践教学。
一、因“地”制宜,学生亲历种植过程
四下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安排紧紧围绕凤仙花的一生展开,学生需要观察从种子萌发到种子(果实)成熟的完整生命周期。开展这个活动关键在于亲历实践过程,种活种好凤仙花是活动开展下去的保障。如何让学生亲历种植?如何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种在哪里?怎么种?何时种?
(一)“种在哪里”很要紧
由于凤仙花对土质要求不高,因此种植地首选“方便”之地。当学生要观察时,凤仙花就在身边,以维持学生的观察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三处地方进行种植。第一处是学生“必经之地”,操场旁的绿化带是学生每天做课间操、去食堂就餐的必经之地;第二处是“一目所及之地”,班级走廊上的绿植带方便学生随时观察,课堂教学时也能作为上课材料使用;第三处是“嬉戏玩耍之地”,在学生经常聚集玩耍的地方放置一些可移动的凤仙花盆。除了校园种植,家里也同步进行。笔者在课堂上以赠送种子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家种植,并进行观察记录。
(二)“怎么种”很重要
亲历四年级教学后,笔者发现,该年级学生或参与或亲历种植过很多植物,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种植方法,因此将整理好的关于凤仙花种植的书面材料、影像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阅读整理,自主学习解决怎样挑选种子、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为方便日后观察植株根部发展情况,班级走廊上的凤仙花盆用透明花盆,其他地方正常种植。关键在于数量要多,为以后凤仙花的“夭折”或其他情况做好替补的准备。也可以请学生认领凤仙花苗回家种植,不仅提高了种植的成功率,更能激发学生的种植积极性。
(三)“何时种”很关键
根据教材编排,凤仙花的种植为学期第一课,约在3月初。这个时间段对于笔者所在地区宁波来说,气温还是偏低的,自然情况下种植不易发芽,也不易长大,没有“声响”的种子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进行单元教学。但由于凤仙花生长周期较长,大概需要5~8个月,因此种植时间不宜太晚。教师应在学期初先做一个各阶段的时间预估,避免错过收获季。
二、因“情”制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探究兴趣会慢慢淡化。如何让学生不断催生新的兴趣点、激发长效的探究欲望,是开展长周期活动的关键,也是难点。在凤仙花种植活动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探究欲望,效果显著。
(一)科学预测,让活动充满期待
随着凤仙花的长大,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获取事实和数据,鼓励学生就某个特征做出预测,并通过实际观察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与预测或一致或不一致,这是事实与前概念的碰撞,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学生对凤仙花叶子的预测:凤仙花刚出土时就带着一对“叶子”,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预测——叶子会越长越大、越来越绿、越来越多。当学生观察发现事实与预测完全不同时,他们对这对“叶子”之后的变化更加期待了,于是新一轮的预测在惊叹中又开始了。
(二)多样记录,增加观察趣味性
长周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真实、及时的记录,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有力凭证。记录中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从而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成长。
因长期的纸笔记录比较枯燥,不易坚持,笔者鼓励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记录方式,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如,小论文、画画、图文注释、连环画、照片、视频、录音等方式(见图1)。因为是学生喜欢的方式,所以学生愿意花时间用心记录,更增加了记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图1 多种形式的记录方式
(三)搭建平台,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及发现,给学生搭建多个交流平台,学生间的交流最能产生彼此的共鸣,引起关注,激发兴趣。
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前一阶段的种植活动进行交流。起初,预先布置任务给兴趣浓厚的学生,交流在实际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期,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认真地准备交流资料,积极参与研讨。
搭建文字交流平台,在“科学小论坛”墙报上定期更换展示学生的记录与发现(见图2)。这既是对观察者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促进。
图2 科学小论坛墙报
三、因“人”制宜,形成教育合力
长周期实践活动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活动周期长,尤其是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很容易导致活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活动后期,教师可能对活动的态度随意,导致评价、反馈滞后;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兴趣也会在漫长的实践周期中渐渐消退;在家长心目中,科学课地位偏低,重视度不够,部分家长认为这样的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给活动的持续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对此,笔者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段进行优化统筹,为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一)活动前,家校达成共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这一层面出发,家长也扮演着科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师”。笔者借助学期初家长会,与家长明确本学期的活动安排,或借助网络家长群发布本学期的学习安排。明确目标,谋划在前,才能事半功倍。教师提前规划好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让家长心中有底,日后活动时,不急不慌不随意,帮助、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
(二)活动中,适时指导反馈
长周期实践活动的困难很多,但导致活动难以实施和维系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师对长周期实践活动的综合效应与长远意识认识不清。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亲历整个种植过程,不当甩手掌柜,坐等学生主动上门求解。教师亲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合理安排交流时间,开展主题研讨,针对学生的反馈适时、准确地指导。对坚持观察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表扬,赠送材料作为奖励,如,种植所需的工具、种子、幼苗等,往往实物的奖励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结合种植的进度举办凤仙花展、种子收获大比拼、观察日记大家读等活动,既可作为评价标准,又可作为成果展示,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及时与家长交流活动进度与开展情况,以表扬为主的方式进行反馈,让家长明确活动的进程,积极配合学生,形成教育合力。
(三)活动后,及时总结评价
凤仙花种植周期时间很长,收获种子的时候已是学期末了,部分学生的植株还可能延到暑假才能收获。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对于坚持完成的学生,在期末予以最高奖励,对于坚持观察但还未收获种子的学生,予以同等待遇,并要求继续种植,直到凤仙花完成一生的生长变化。教师将最终结果整理反馈给家长,有始有终,让家长产生共情,与师生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给种植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长周期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就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活动中,教师直面问题对症下药、激发兴趣、家校合力,在多维统一融合下,相信长周期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将不再是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