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兴趣点,探究大学问
——基于幼儿兴趣点的课程创生的研究
2023-01-29赖小娟
赖小娟
(化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三明 365400)
就大班教学的开展而言,大部分幼儿无法通过活动获取预期的直接经验,对此,教师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探究过程中,通过课程创生的方法就幼儿的兴趣结构进行深入探讨,继而有效地促使日常活动更具有充分的成效性[1]。
一、循序渐进,课程创生“晰”框架
为进一步保障课程创生的精准化开展,强化课程创生的开展成效,教师需要切实就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及班级教育现状进行全面探究与观察,继而有效地创设课程落实框架,为后续活动开展创设一套具有循序性的活动框架[2]。
1.兴趣认知延伸化
针对5-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而言,其对新奇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大班幼儿的深入探索能力较弱,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兴趣事物的了解仅仅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探索。例如,部分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对蚂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缺乏了教师的重视基础上,孩子们对蚂蚁的认知仅局限于“小小的”“黑黑的”等,无法就蚂蚁的生活特质以及种类等元素进行明晰。对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幼儿对兴趣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继而实现纵向延伸,引领幼儿不断深入对兴趣环节的认知,强化兴趣点基础上的课程创生有效性。
2.课程探索趣味化
趣味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需求之一幼儿会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阻碍,因而,充分的趣味元素是促使幼儿保持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基于筷子应用而开展的相关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单纯,通过筷子的使用以及多媒体播放等方式进行活动推进,然而在缺乏了充分多元、趣味元素的基础上,大部分幼儿对活动内容产生抗拒心态,无法有效彰显活动开展的作用。在兴趣点结构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趣味性的探究框架,从而有效地实现兴趣点的多元化探索,有效地满足课程创生的核心要求与标准。
3.课程成果生活化
对于幼儿的认知拓展途径而言,课程创生的初衷在于有效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提升认知。例如,在开展健康活动“牙齿”的过程中,教师虽然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明晰牙齿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在缺乏了充分引导的基础上,孩子依然对于刷牙的重要性有所忽略。对此,在基于兴趣点的课程创生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地就活动成果进行生活化延伸,从而有效地改变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拓展其生活能力与科学知识等方面综合素养,强化学前教育兴趣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二、兴趣延伸,具像教育“深”认知
认知是推进幼儿投入到活动的重要保证。然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其对于兴趣的认知浮于表面,无法有效自主实现兴趣认知的延伸。对此,教师需要通过借助多元具像教育的落实,帮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兴趣点,拓展幼儿对兴趣的认知,创设多元化的兴趣探索途径[3]。
1.生活导入,引入兴趣主题
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言,其成长是建立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与情景基础上的。因此,在日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就幼儿的兴趣结构进行观察,并且以生活兴趣作为核心,有效地以幼儿生活中的兴趣与新发现作为核心推动活动开展。例如,在午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南瓜粥里的南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进一步就大家讨论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与探究,从而借助幼儿探讨内容制定后续活动的开展模式。
教师通过对生活常见情景与兴趣的导入,一方面能够促使幼儿对兴趣主题进行基本的交流与讨论;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地导入兴趣主题,促使课程创设功能环节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结构基础上。
2.自主探究,实现兴趣具像
单纯的兴趣交流是无法有效帮助幼儿深入探讨兴趣知识的,因此,在明晰了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有效地推进自主探索的开展,继而进一步帮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效地认知兴趣主题。例如,在自然活动“翻滚吧,南瓜”开展的过程中,我会结合大家对南瓜的交流与讨论,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对南瓜进行自主探索,组织开展“南瓜大调查”活动。一方面,通过引导孩子们上网查阅以及绘本阅读等方法,帮助幼儿有效地吸收关于南瓜的知识;另一方面,则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对南瓜进行实物观察与认知,并结合自身对南瓜的了解,继而对南瓜的特点以及生长方式等内容进行全面学习。
通过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大部分幼儿深化了自身对于南瓜的认知,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活动主题,满足课程创生落实的基本条件。
3.认知输出,实现全面内化
针对大班幼儿的学习途径而言,其主要通过“输入-内化-输出”三方面思维环节落实,而通过对兴趣主题的输出则能够促使幼儿对兴趣延伸内容的内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活动主题与幼儿个人认知的转化。例如,在开展活动“牙齿”的过程中,在大家对不同牙齿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与研究以后,我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给自己的牙齿画一张自画像,从而借助绘画输出的方法,促使幼儿对兴趣主题内容进行内化,并就自身的兴趣结构作出深入探究,对活动主题作出深层次的认知与了解。
通过认知输出的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全面地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稳固基础;另一方面,则能够更高效地优化幼儿对活动主题的认知,从而拓展其对于活动主题的眼界与认知,满足课程创生的基础条件。
三、趣味实践,落到实处“促”体验
就幼儿的成长规律而言,趣味性实践是激发其活动积极性以及提高其成长效率的重要途径[4]。对此,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活动基础上实现课程创生实的实践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与共同实践的方法,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满足幼儿成长的有效需求。
1.主题创作:放飞幻想“形”趣味
幻想创作是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以及深化其对活动主题实践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需要鼓励且参与到活动主题的自由创作过程中,继而有效地鼓励孩子们深化对兴趣主题的认知与实践创作。例如,在“翻滚吧,南瓜”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对南瓜的外形进行观察,并且借助区域活动材料“制作”一个新的南瓜。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选择了气球,并且借助绑带将吹满气的气球绑成6瓣,继而创作出了五颜六色的南瓜;更有多名孩子借助粘土的低结构性,不仅捏出了南瓜的外形,而且给小南瓜们安装上了眼睛和嘴巴。让活动变得更加有特色,孩子们也更加乐于探讨关于南瓜更多元素。
2.延伸探究:兴趣实践“助”延伸
在落实兴趣点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尝试与孩子们共同就兴趣内容进行延伸,从而有效地提高兴趣点的延伸性,并且在过程中借助实践有效地探索更多新奇的直接经验,深化幼儿对不同兴趣点的多元化认知。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你好!蚂蚁!”的过程中,我在大家都明晰了蚂蚁的特点以后,尝试鼓励孩子们对蚂蚁的生活与住所进行猜测。一方面,通过鼓励孩子们幻想的方法,让他们将蚂蚁会出现的地方进行猜测,并且借助图片进行展示。在绘制过程中,有的孩子觉得蚂蚁经常出现在草丛中,所以他们的家应该在草堆里;也有的孩子觉得蚂蚁喜欢上树,所以它们的家应该在树上。通过交流与讨论大家逐渐对蚂蚁的家有了个性化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我会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利用矿泉水瓶、柚子、纸盒、塑料盒等废旧材料,根据幼儿的自主想法创作蚂蚁的家,并且在次日户外活动中搜集足够的蚂蚁,让它们“搬”到新家,从而有效地将幼儿的兴趣点从原有的观察蚂蚁到实践探究。
笔者通过采用实践趣味延伸的方法,既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深入探讨兴趣点中的学问,同时也能够借助课程创生帮助师幼探究更多直接经验,对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加充分的推动力。
3.游戏探究:多元推进“趣”中学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课程创生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有效地借助活动主题创设多元化的游戏环节,继而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有效地就活动主题进行实践,满足“趣味中学”的教育目标。例如,在针对“你好!蚂蚁!”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为孩子们创设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游戏环节,从而借助幼儿游戏的方法,提高幼儿对活动主题的认知。
教师通过多元游戏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兴趣课程主题,从而满足“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同时,其也能够有效地借助游戏提高幼儿的直接经验,深入对活动主题的探究。
四、生活渗透,精准提升“见”成长
开展课程创生的初衷在于提高幼儿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与技能认知,因此在基于幼儿兴趣基础上的课程创生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生活元素,并且有效地就创生成果应用到生活中,满足课程创生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落到实处,鼓励生活应用
课程创生的生活化延伸是保障幼儿生活经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师幼共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有效地推进活动成果的生活化应用,继而实现活动成果转化成生活经验与技能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筷”乐探索》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筷子的文化与用途,而且更是鼓励其回家后尝试使用筷子吃饭,并且由家长就孩子们使用筷子的瞬间进行记录,有效地实现“产生兴趣-文化探究-生活应用”三方面组成的课程创生模式;在开展“牙齿”的活动过程中,我通过课程创生帮助孩子们了解了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保持牙齿健康的方法后,通过微信群组织开展“刷牙打卡”,从而有效地借助家长资源就幼儿刷牙过程进行记录,全面培养幼儿定期刷牙的良好习惯。笔者通过兴趣点为基础的生活技能渗透,能够有效地保障幼儿能够实现个人能力转化的活动目标,精准地强化幼儿的综合素养与生活能力。
2.周期活动,实现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是课程创生开展过程中最多元化的延伸途径,尤其是针对幼儿对兴趣点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意识基础上,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园区教学有效地帮助幼儿不断深入探讨,继而实现兴趣主题的全面性学习;同时,更需要有效地借助家长资源与家庭教育,继而实现幼儿兴趣探讨覆盖生活的课程创生目标。例如,在完成了自然活动“你好!蚂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借助家庭资源开展了“蚂蚁堡垒”活动,有效地实现原有活动环节的周期性延伸。
通过鼓励幼儿借助园外时间创设大型的活动作品,能够帮助幼儿对兴趣主题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二次梳理,有效地巩固课程创生的成效,为基于兴趣点的课程创生落实提供充分的推动力。
结语
为进一步保障大班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需要针对幼儿的兴趣结构,就活动内容进行精准化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课程创生的落实与推进,通过师幼共同探究的方法,拓展幼儿在活动中的直接经验与实践经验。对此,本文结合幼儿的成长规律,进一步创设以“兴趣延伸-趣味实践-生活渗透”三方面组成的教育模式:一是通过幼儿的兴趣进行具像化延伸,从而有效地在师幼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更加具像、全面地就兴趣主题形成认知;二是借助趣味实践的方法,通过游戏、创作与实践三方面环节,切实培养幼儿对兴趣主题的直接经验;三是借助家庭资源实现课程创生的生活化延伸,从而有效地实现活动成果与生活经验的有效转化。教师通过三方面的调整与推进,进一步在原有的活动基础上渗透了共同探究元素,并且就活动内容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结构上,有效彰显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为课程创生开展创设了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开展推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