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龋齿的临床效果*
2023-01-29胡道勇
钟 恬,胡道勇
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西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乳牙龋齿为口腔科日常诊疗中最常见的儿童牙病,多因不健康饮食、不注重口腔卫生引起口腔内细菌滋生而发病。乳牙龋齿一般病程较长且进展缓慢,但其发生率极高,约50%的学龄期儿童患有乳牙龋齿[1]。该病初期多在牙釉质出现龋蚀、牙冠龋坏等,随着病程延长出现牙冠色泽与牙面光滑度改变,同时存在牙垢的堆积[2],后期则出现进食酸、冷、热、甜等食物时牙髓敏感性增高并伴有疼痛、酸痛感[3]。患儿多为生长发育阶段,如发生乳牙龋齿则对其正常进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牙颌发育,不利于健康成长[4]。故针对乳牙龋齿需及时进行干预,确保乳牙健康,避免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针对乳牙龋齿患儿,本研究均进行复合树脂修复,并比较自酸蚀粘结剂与全酸蚀粘结剂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牙龋齿患儿80例(80颗龋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乳牙龋齿并接受复合树脂充填治疗,临床资料完整,能有效配合随访,年龄3~8岁,可自主行动。排除标准:龋坏组织深入牙本质深面者,失访者,不配合治疗者,合并其他类型口腔疾病者,口腔卫生不达标者,急性感染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颗龋齿)。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8岁,平均(5.8±2.2)岁;病变部位:磨牙23例,切牙15例,乳尖牙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8岁,平均(5.9±2.1)岁;病变部位:磨牙22例,切牙16例,乳尖牙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前均与患儿监护人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入组患儿均实施常规干预,如挖匙,低速球钻处理龋齿坏死面,清除龋坏组织后冲洗龋齿至可见正常色泽牙齿为止,制备并清洁龋洞后利用脱脂棉球对龋齿实施隔离处理。观察组使用自酸蚀粘结剂(武汉高登齿科材料有限公司)修复,对牙釉质边缘持续酸蚀30 s,气枪吹干后再次将自酸蚀粘结剂均匀涂抹于龋洞内,光固化30 s,随后分层填充复合树脂,并实施分层光照,最后针对填充物进行抛光打磨。对照组使用全酸蚀粘结剂(武汉高登齿科材料有限公司)修复,操作步骤同观察组。操作完成后均嘱患儿保持口腔卫生,避免1周内咀嚼过硬食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牙髓敏感度。随访3、6个月,记录治疗成功率、填充物固位性情况。
1.4评定标准 (1)将治疗结果分为成功与失败两种:成功为治疗后患牙表面光滑且未见牙体变色现象,牙髓活力恢复正常,无继发龋,且探针无法进入裂隙中,同时填充体与牙体解剖形态相吻合,冷热试验无异常。以上指标中的两项及以上未达标者记为失败。计算治疗成功率。治疗成功率=成功例数/总例数×100%。(2)牙髓敏感度评定:术后牙髓无任何不适为1分; 存在一过性敏感度增加,刺激去除后敏感性消失为2分;存在明显牙齿牙髓敏感不适,去除敏感性刺激,如充填物后仍存在敏感度增高表现为3分。(3)填充物固位性评定:填充物固位性评分总分为1~3分。其中3分为治疗后牙齿外形与固定物连续性良好,表面光滑整洁;2分为填充物表面相对粗糙且存在显著凹凸感,但未见牙本质;1分为填充物破碎甚至脱落,可见牙本质暴露。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牙髓敏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牙髓敏感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牙髓敏感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牙髓敏感度比较
2.2两组随访3、6个月治疗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随访3、6个月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3、6个月治疗成功率比较[n(%)]
2.3两组治疗3、6个月填充物固位性比较 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填充物固位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的填充物固位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3、6个月填充物固位性比较分)
2.4两组操作时间比较 观察组操作时间为(15.8±5.2)min,对照组操作时间为(26.8±7.9)min,观察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3,P<0.05)。
3 讨 论
乳牙龋齿属于口腔科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小儿口腔方面的疾病,多因饮食不当和未注意口腔卫生所致[5],以牙齿损坏为主要表现。乳牙龋齿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高发龋病,且其病程相对进展缓慢[6]。患儿临床表现以牙黑和牙洞为主,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可造成龋齿对温度、化学、物理刺激等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进食,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7]。目前针对乳牙龋齿多以复合树脂充填治疗为主,并在填充前进行酸蚀粘结剂干预,以提高复合树脂与牙体组织的黏附性[8]。但不同的酸蚀粘结剂干预后的效果有所差异,而影响了复合树脂的充填效果[9]。
针对乳牙龋齿患儿,本研究均实施复合树脂修复治疗,其中观察组使用自酸蚀粘结剂,对照组使用全酸蚀粘结剂,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牙髓敏感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针对乳牙龋齿者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能更好地改善牙髓敏感问题。另外,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成功率发现,观察组3、6个月随访时的治疗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针对乳牙龋齿者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能有效提高填充治疗成功率,确保填充治疗效果。最后,比较随访3、6个月填充物固位性发现,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填充物固位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证实针对乳牙龋齿者使用自酸蚀粘结剂,对确保填充物的固位性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的自酸蚀粘结剂为近年应用于牙科临床的一种新型酸蚀粘结剂,可有效提升牙体修复效果[10],促进牙本质组织的黏合,并降低牙髓敏感性与边缘微渗漏比率[11],其针对实施复合树脂治疗的乳牙龋齿者,在进行酸蚀处理后,酸蚀剂可深达牙本质并进行固化,促进牙本质胶原纤维网与玷污层之间形成混合层[12],提高牙本质的黏附效果,有效提高牙本质的干燥程度[13],促进牙本质胶原纤维网的支撑效应,进而确保黏附效果[14],同时还可减少纳米微渗漏比率,进一步提高黏附效果[15]。
综上所述,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修复乳牙龋齿可降低牙髓敏感度,确保填充物黏合效果,提高填充物固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