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不同类型皮下肿物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01-27林勉淞彭志平黄兰芳朱康胜翁绳健
林勉淞 彭志平 黄兰芳 朱康胜 翁绳健
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国内各级医院中的广泛普及,因其安全性、穿透力和分辨率之间良好的平衡,以及实时显示血流、无创无害等特点[1,2],使其成为皮下肿物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应用HFUS 对皮下肿物行术前观察,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的判定、疗效的评价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依据[3]。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20 年4 月~2022 年4月就诊的皮下肿物患者56 例,其中女32 例,男24例,年龄12~85 岁[51(27,67)岁]。病灶最大径0.5~10.8cm[2.55(1.40,3.90)cm]。纳入标准:①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皮下肿物;②具有完整超声图像及病理资料。排除标准:①超声图像和(或)病理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079)。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声科Aixplorer(SL15-4 探头,频率4.0~15.0MHz)、东芝Aplio500(14-8L 探头,频率10.0~14.0MHz),采用直接扫查和加水囊间接扫查法。患者常规行超声检查,随后1 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
将皮下肿物按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n=37)、恶性肿瘤组(n=6)、非肿瘤性病变组(n=13)。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并测量病灶最大径;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血流分布情况,按血供程度分为4 级[4]:丰富,血流信号覆盖病灶>50%:中度,血流信号覆盖病灶10%~50%;少量,血流信号覆盖病灶<10%;无血流。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率的比较行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手指、下肢、躯干各9 例(各占14.8%),上肢、颈部各8 例(各占13.1%)、臀部5 例(8.2%)、面部、手掌各2 例(各占3.3%)、头皮、手腕、脚掌、阴囊各1 例(各占1.6%),病灶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37.32,P>0.05)。
2.2 肿物类型分组
2.2.1 良性肿瘤组 脂肪瘤15 例(24.6%),血管瘤10 例(16.4%),纤维瘤4 例(6.5%),腱鞘巨细胞瘤3例(4.9%),神经鞘瘤、骨软骨瘤各2 例(各占3.3%),钙化性上皮瘤1 例(1.6%)。
2.2.2 恶性肿瘤组 转移瘤3 例(4.9%,典型病例见图1),腘窝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恶性间叶源性肿瘤、恶性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各1 例(各占1.6%)。
2.2.3 非肿瘤性病变组 异物伴炎性反应、结节性筋膜炎、表皮样囊肿伴感染、脂膜炎各2 例(各占3.3%),滑膜炎、炎性肉组织伴感染、皮肤灶性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坐骨结节囊肿、附睾结核(见图2)各1 例(各占1.6%)。
图2 附睾肉芽肿性炎伴坏死
2.3 不同类型皮下肿物的超声表现特征皮下肿物的形态、边界、病灶最大径以及血流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肿物的内部回声、钙化、后方回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皮下肿物的超声特征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皮下肿物的就诊率逐年升高,但其种类繁多,且很多肿物大体结构相似,仅靠传统的触诊已无法完全满足医疗需求。有报道HFUS 可以清晰显示浅表肿物的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内部结构、血流特点等,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术前对皮下肿物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从而确定治疗方案[5]。
本研究中皮下肿物各组病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肿瘤组以脂肪瘤(24.6%)、血管瘤(16.4%)、纤维瘤(6.5%)为主。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生长缓慢,属良性肿瘤,多表现为中等或偏低回声,其中纤维脂肪瘤和血管脂肪瘤表现为高回声,回声与内部成分有关。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表现为低或混合回声,探头加压同时可变形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纤维瘤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边界清晰,多数可见包膜回声和侧壁声影以及均匀实质回声,部分患者显示血流分布[6]。本组37 例良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规则(81.1%)、边界清晰(100%)、血流分级以无血流(62.2%)为主。
与良性肿瘤特征不同,本研究中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3.3%),边界不清(100%),后方回声无改变或衰减(各占50.0%),血流分级为中度或丰富(各占50.0%),病灶最大径较良性肿瘤大。分析原因为皮下恶性肿瘤因其发展迅速,在患者就诊时病灶往往已经发展到较大的程度。同时,大多数浅表恶性肿瘤往往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相互交错,无包膜,故其超声表现多为不规则,边界不清[7]。有研究显示因为恶性肿瘤内部血供丰富使皮肤温度升高,与健侧相差2℃,有助于区分良、恶性肿瘤[8]。目前较多的临床医师通常根据术前活检判断肿瘤的切除范围,或者根据肉眼或经验,从统计学数字了解恶性肿瘤的大小及治愈率。但是,早期诊断及早期完整切除成为最重要的治疗关键,早期的恶性皮下肿物通过手术切除就能获得较高的治愈率,而局限性切除往往有很高的局部复发率。有研究显示[9],术前HFUS 对皮下肿瘤病灶的大小、深度的精确测量,对其形态、边界、位置的形象描述,有利于外科医师在保障手术缺损最小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彻底切除肿瘤病灶,避免再次手术。
此外,本研究中的非肿瘤性病变以炎性病变为主,包括异物伴炎性反应、结节性筋膜炎、表皮样囊肿伴感染、脂膜炎、皮肤灶性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附睾结核等,多表现为边界不清(61.5%),后方回声无改变(61.5%),且病灶最大径较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有1 例附睾结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炎症反应,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附睾弥漫性增大,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局部通向阴囊表面,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图2),与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相似,容易误诊,需结合病史予以鉴别[10]。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由于本研究分组较多,仅对整体进行统计分析,未能进一步行多组之间的两两比较,不能明确各组之间的差异性;②因病例数不足,未对各类非肿瘤性病变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皮下转移性恶性肿瘤进行相关超声征象分析,皮下转移性恶性肿瘤的诊断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
总之,高频超声在诊断皮下肿物时能够分辨不同肿物的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有利于综合判断肿物的类型,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