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血液病”教学的探讨
2023-01-26吴晓勇王云龙
吴晓勇,王云龙,毕 莲,杨 静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风湿血液科;b.吴光炯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贵州 贵阳 5500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其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3]。“血液病”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院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之一。血液病与其他系统疾病相比较,具有专业性强、学科发展快、疾病危重、抽象性、与其他专科联系密切等学科特点[4]。传统教学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临床技能的培训,没有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血液病”授课教师,除了应具备全面的血液学专业知识外,应积极挖掘“血液病”课程思政元素,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血液病”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血液病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
一、“血液病”教学目标
(一)专业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血液病在发病机制、诊断技术、靶向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及突破,使得部分恶性血液病可能成为“可治愈”的疾病。血液病的诊断从细胞形态学为主逐渐发展形成了以WHO为标准的细胞形态—免疫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MICM)综合诊断模式。但诊断血液病的基本方法仍离不开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及正确的临床思维。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已从既往的放化疗、输血对症支持治疗等发展到由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CAR-T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组成的多元化治疗模式[5]。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治疗方案逐步优化,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出现。因此,中医院校内科学中“血液病”的教学过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血液病如贫血、白血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病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熟悉临床表现、病因机制、辅助检查等外,还应了解血液病诊治进展。结合循证医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临床案例等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血液病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诊治血液病的临床思维,以及知识拓展、医患沟通及团队协作等能力,为今后胜任血液科医师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大学教师肩负传承社会文化和履行大学教育使命的艰巨责任,不仅是“解惑”,更承载着“传道”的重任,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是高校教师更高的责任[6]。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极大影响着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是指高校的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等融入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教学[7]。医学是个特殊的职业,医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情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合二为一”。教育并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担当,具有医心仁术、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尊重患者,善于沟通,牢记医学生的初心和使命,提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为培养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的卓越医学生奠定基础。
二、“血液病”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从课程内容中挖掘道德修养及价值取向,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到在医学教育中以德育为先[8]。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科学家的探索与医学家的奋斗;在医学的实践中,又充满着人世间的悲欢与感动[9]。搜集血液病有关的资料与素材,包括图片、医学视频、典型案例、名医名家事迹等资料,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根据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案,制作PPT,然后进行授课。
(一)人道主义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讲授血液病专业知识时,将搜集的资料和素材融入课程讲授,达到春风化雨、隐性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授贫血时,介绍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多学科协作贫血管理项目”,倡导设立“中国贫血日”(8月18日),旨在引起全社会对于贫血相关疾病的重视,提高贫血相关疾病的防治筛查及规范诊疗意识;讲授ITP时,介绍“中国血小板日”(3月20日),普及血小板相关知识,关注血小板疾病,关爱血小板疾病患者,提高公众对血小板疾病的认知;在讲输血治疗时,介绍世界献血者日(6月14日),以及无偿献血、成分输血及输血注意事项和风险等知识,做到合理用血,节约医疗资源,助力“健康中国”;讲授HSCT时,介绍中华骨髓库(CMDP),播放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宣传片;等等。在这些疾病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诊、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医者仁心与团结协作精神
讲授血液病概论时,介绍我国血液学发展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中国血液学奠基人邓家栋教授在1957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积极协调全国血液科协作,组织专业培训,开展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血液学工作者完成了我国血液学生理常数的调查及白血病、再障(AA)流行病学调查等[10]。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成立,国内72家医院加入该联盟,并启动“中国血液病流行病学调查”,将绘制中国重大血液病如白血病、AA、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发病情况地图,该项目将填补我国在重大血液病发病情况方面的空白。目前已有145家在国内血液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加入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多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血液病专科联盟。联盟的成立,在重大血液病研究、规范和创新血液病诊疗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提高血液病诊治能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联盟成员单位共享专家及优质医疗资源,这将使更多血液病患者受益。以此引导学生认知团结的力量,牢固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讲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时,介绍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张亭栋教授首创砷剂(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APL协同靶向方案,即“上海方案”,该方案使APL五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0%以上,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凯特林奖评委会称王振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国内称他为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人;2020年,王振义、张亭栋因“发现As2O3(砒霜主要成分)和ATRA对APL的治疗作用”获得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11]。中医血液病专家黄世林教授研制的中药口服制剂复方黄黛片,临床研究表明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ATRA与As2O3联合ATRA方案治疗APL疗效相当。As2O3、复方黄黛片均纳入《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12]。砷剂用于治疗白血病,同青蒿素治疗疟疾一样,充分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通过学习王振义、张亭栋教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HSCT技术成为治愈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恶性血液病及部分良性血液病、遗传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在讲授白血病、MDS、AA等疾病HSCT时,介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团队原创的“北京方案”——基于G-CSF联合ATG诱导免疫耐受的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单倍型相合HSCT,已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好的单倍型移植方案[13],越来越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从HSCT技术中获益,开创了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对全球血液病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血液病攻坚中贡献了中国力量。
2018年,《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把购买印度仿制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及国内药物的可及性、可支付性等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成为医疗热点话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出高三尖杉酯碱(HHT),HHT用于血液病治疗已有4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治疗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MDS,2012年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使该药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14]。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旨在使中国从以仿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创制为主,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成绩斐然。2008—2020年,中国诞生了68个I类新药,其中2020年新增15个,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创新跨越的新阶段[15]。就血液病而言,其中西达本胺是全球首个口服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药,更是全球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全球同步开发的中国原创新药;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信迪利单抗用于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氟马替尼,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CML。这些国产新药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自主创新药代替进口药,降低了药品价格,节省了医保支出,减轻了患者负担。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新药创制的艰难历程,意识到“原始创新(first-inclass)”的重要性,理解国家在制定政策及医疗民生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创新乃大国重中之重”的意识,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念。
(四)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讲授白血病、淋巴瘤、MDS等病种的药物治疗时,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儿童健康危害大。通过案例引入国家大病医保政策,如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儿童白血病救治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儿童白血病为突破口,采取提升医疗救治、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水平等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医疗救治及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儿童血液病医疗救治提供相应保障。2020年国家将多种治疗血液肿瘤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如阿扎胞苷、氟马替尼、伊布替尼、培门冬酶、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等。而对于非恶性血液病AA、ITP,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艾曲波帕、国产海曲波帕也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9年全国两会时中央明确提出“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在提高人民群众用药水平的同时,也让人民群众活得更健康,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青黛分离提纯的双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靛玉红(Indirubin)用于治疗CML疗效与白消安无明显差异。随着TKI的出现,虽然靛玉红未再用于CML的治疗,但近年来其所涉及的病种得到不断延伸与扩展[16],靛玉红的发现,再次表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我国现代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用现代科学思维和技术挖掘中医药宝藏,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五)树立“健康中国”理念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18]。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防控重大疾病等任务及目标。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作为高等中药本科院校,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理念,将“健康中国”融入日常教学。白血病、AA等发病与环境污染、电离辐射、化学毒物、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讲授白血病、AA等病种的病因与预防时,指出环境污染、职业暴露、苯及其衍生物、药物等对身体的伤害,应加强职业防护、环境监测、规范使用药物等,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结语
在内科学“血液病”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课程思政案例,采用思政元素渗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知识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