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1-26张雪海梁威威王泳超黄俊龙
张雪海,丁 冬,梁威威,王泳超,黄俊龙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和环保等领域,转基因产品已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转基因食品指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获得的转基因生物品系,并以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原料加工得到的食品。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2]。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了解程度不一,因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不休,反对声音较为强烈。其实凡是通过法律认可的转基因产品,都经过了系统、规范的转基因安全评价,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安全的。且国内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都强制标识,消费者可自由选择[3]。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大众则了解较少,加之没有很好地科普宣传,造成部分民众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恐慌,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人云亦云,甚至是谈“转”色变。因此,转基因科普势在必行[4]。新时期大学生是普及转基因安全知识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所以在高校开设“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很有必要,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并提出教学改革与实践建议,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转基因技术和安全问题的认知与思辨能力,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毕业后从事转基因生物及食品安全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教材相对较少
“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相关的转基因读本很多,但适合课程教学的教材却很少。有些参考书过于深奥,不易于学生理解,有些参考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或内容有交叉重复,对本科阶段的教学指导性不强。我校选用的教材为中国农业大学黄昆仑和许文涛编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这是一本比较系统且全面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专业书。主要内容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评价内容、检测技术、国内外管理、伦理文化差异和贸易等。该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以及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新科研成果、发展趋势等问题[5]。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选用国家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编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基因作物与我们的生活》,该书科普性较强,有助于学生拓宽科学视野。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1章《认识转基因作物》,重点介绍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历程、特点、功能和丰富多彩的类型;第2章《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介绍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态势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意义;第3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重点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转基因作物的审批程序,以及对有关安全性热点问题的认识;第4章《基因与转基因技术》,重点介绍基因、转基因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此外,结合农业农村部转基因安全评价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及转基因重大专业培训班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转基因安全评价知识的了解和对转基因问题的思辨能力。
(二)课程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
要了解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原则,就要先熟悉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理论、原理和具体案例,而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多数学生未曾学过。学生基础薄弱,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学生课堂提问少,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是一门偏专业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其为全校公选课,多数学生仅是为了得到学分,导致其对该门课程探索的积极性不够高。
二、教学改革建议
(一)紧扣教学大纲,突出侧重点
由于总课时仅有32学时,受总课时的影响,加之所涉及内容繁多,需要教师备课时紧扣教学大纲,区分重难点,整体谋划,合理布局,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贴近生活并能受益终生的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全局出发,明确课程内容分工,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些部分可重点讲解,有些部分点到为止即可,对所涉及的重复内容可适当略讲或换个角度去阐述。此外,由于可参考教材较少且缺乏相应的书本配套课件,加之该门课专业性较强,鉴于其为全校公选课,选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因此需要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制定以科普为主、专业为辅的课件,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学到更多知识。
(二)加强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
“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由于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大,知识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整体积极性不够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启发式教学是目前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实现。(1)让学生列举10种转基因产品。(2)提出问题:“你敢吃转基因食品吗,理由是什么?”“转基因抗虫水稻,为何虫子吃了死,人吃了不死,其原理是什么?”(3)设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转基因安全话题或案例(如国际十大“转基因安全事例”、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区别、基因编辑是否属于转基因、基因编辑是否需要监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供各小组探讨。(4)将部分课程章节安排给各小组,让学生进行预习,由小组选派的代表进行相关内容讲授,其他成员共同回答提问者的问题。(5)通过举行辩论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6)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于开课前和结课后分别调查学生对转基因及其安全评价内容的理解情况。(7)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农业微课程竞赛,由几名积极活跃的学生组成“青春豫农队”,通过拍摄转基因科普题材的视频,按照组委会规则参赛,最终小组获得了二等奖。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这种由单向输出到互联互通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活力,增强学生对转基因问题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课堂教学设施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所涉及的抽象知识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6-7]。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生动的图像与动静结合的画面,其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效果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通过为学生播放科普视频、动画等,并适时对内容进行点评、提问,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让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比如“中国农业转基因管理”“转基因微问答”“基因农业网”等。通过对公众号中转基因研究应用、转基因安全管理、转基因政策动态、转基因科普视频、转基因问答等内容的学习,充分了解转基因与我们生活、与国家贸易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此外,还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布任务,让学生学习并记入平时成绩,帮助学生加深对转基因安全评价知识的理解。
(四)案例教学在“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由原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创造,是哈佛商学院的传统与特色。案例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真实情景进行典型化,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8-9]。案例教学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基础理论抽象难懂,将教学大纲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以“案例呈现—问题提炼—角色模拟—教学实施”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10],有望引导学生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传统教学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客观分析、批判和看待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基本原则,以及获准进入市场的程序,同时将转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五)开展活动,加速课程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转基因,在转基因问题上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转基因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科学主题演讲、科学技术展示及实验室参观等多种方式了解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通过内容丰富的展板海报、视频讲解、问卷调查和现场实验,比如转基因现场快速检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本中学到的转基因检测知识。此外,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形式利用周末时间宣传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种子、动物、微生物的由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合理调整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我校选修课考核模式多以上交一篇结课论文为主,这种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找到一条“能打胜仗”的好路子。比如,适当降低期末结课论文所占比重,总分适当向平时成绩倾斜,通过课堂签到、课堂专题讨论、各种课堂活动的有效回应次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适当注重课堂讨论环节,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11],具体如下:线下结课论文成绩占40%、课堂汇报占20%、课堂讨论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主要为学习通上的作业和视频学习完成情况)。课程考核将通过建立多指标、多角度、多内容的评价体系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特色
本课程围绕强农兴农的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国内外转基因生物研究进展,在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转基因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对贸易的影响、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食用安全检测技术、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的分子特征检测、中间试验备案程序及要求、转基因舆情工作的思考、案例分析等内容。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加入研讨式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比如,为什么需要转基因安全评价、如何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如何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并增强我国在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如何科学分析转基因安全问题、不同国家的伦理文化差异在转基因安全评价中的作用等,请学生分组讨论,以加深对转基因相关知识的认识。
结语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和有争议的话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转基因,并使其能够客观分析、批判和科学看待转基因问题。除以上建议,还可通过线下教学与线上辅导相结合,以国家粮食安全等为话题,由浅入深合理布局。相信学生对“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可提高其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认知与思辨能力。通过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转基因安全评价”课程的积极性,所有120名学生均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