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审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3-01-25

对外经贸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单 盈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行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随着经济新常态和审计全覆盖目标的提出,国家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新时代的审计人才重专业能力,更重专业精神。审计人才专业精神的锻造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育人价值,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用其涵育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以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丰富 审计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审计文化,以此坚定审计人才的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审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在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和书写的,世代传承,历久弥坚,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文化、道德文化、修身文化等。新形势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品格和学养并蓄,知识和能力并重,创新和坚守并举,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知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廉洁自律,忠诚诚信,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经济卫士’”,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高度一致。如“品格和学养并蓄”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廉洁自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中信手拈来,如南宋的吕本中在其所著《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北宋的包拯更直率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忠诚诚信”对应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早已印刻在中华儿女的灵魂之中。

(二)呼应了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适时应变之举。新文科的“新”并不是摒弃旧文化,而是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它所倡导的核心教育理念是“跨界融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拥有跨学科融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2]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走在前列,更要重注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如果以“金刚石”型来描述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人才的培养,那么“职业道德”是“底”,“专业知识”是“棱”,“跨界能力”是“顶”,如果“职业道德”的“底”筑不牢,“专业知识”和“跨界能力”都是纸上谈兵,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审计类课程体系中,以此来培植审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知并严格遵守各项职业准则,对审计事业常怀敬畏之心,筑牢自己的道德底线,更加守住审计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三)提高了审计人才文化自信和审计文化建设水平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审计人才除了必备的智商(IQ)即专业知识水平以外,同时也要注重其情商(EQ)、德商(MQ)等文化软能力的培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因此作为审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除与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对立状态,彼此建立信任,这样才能 高效且准确的获得所需信息。另外,审计工作一般是项目制,那么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合作精神”,与项目组的其它成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这就是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情商。所谓德商,即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具备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做好舞弊风险防范、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等。审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了审计文化的建设水平,所以加强审计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丰富审计文化的内涵、提升审计文化的底蕴,增加审计人员的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育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升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对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自身成长都极其重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化的力量,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但同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喜欢新鲜事物,更乐于尝试和接纳新兴文化。

对于属于经管类的审计专业学生来说,一方面,审计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以提高学分绩点,为升学或就业夯实基础;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内在力有待提升。

(二)教育主导的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新时期更需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实践,但教育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思政课程还存在传统刻板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厚思政课程的教学内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思政课内容“亲起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但具有历史传统感,更具有民族亲切感。

此外,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既要注重教书,也不能忽视育人。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在各学科的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很多高校从教学大纲修订着手,在专业课课程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了专业课的育人功效,但审计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大多来自于国家政策或社会热点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还需进一步挖掘。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量,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三)教育载体的形式有待丰富

审计人才培养的教育载体十分丰富,首先是理论传输体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来源,从高校目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政课程中也愈发体现。但由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类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二是实践活动载体。文化的产生来自实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实践。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以弘扬和传承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如国学社、象棋社、武术社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传统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但社团种类还需丰富,例如针对年轻一代的审计人员少有人掌握传统“算盘”的使用,财经类院校可成立珠算速算社团,让大学生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信仰。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志愿服务、参观调研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形式,形成“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进阶过程。三是网络载体。互联网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文学、线上书画展、数字博物馆等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动动手指就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准大学生们的文化兴趣点所在,对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和精准传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审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教师既是传播知识的“教书匠”,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主力军,因此加强教师育人的主体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言传身教,对于培养业务能力够强、政治素养够硬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来讲至关重要。结合实际,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由审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交叉学科教师组成。[3]一方面可以实现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碰撞,共同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类课程中的育人价值,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借此将每一门课程在培育学生三观,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团队的主题教研活动、专家讲座以及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夯实他们的育人基本功。

(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多渠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审计学科从萌芽到发展日渐成熟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等价值范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要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其由“隐性基因”转变为“显性基因”,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传统文化熏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主动承担起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审计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中要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在讲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时,教师可以将中西方审计的发展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审计精神及文化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精神。在介绍审计业务内容时,可以引导树立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感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家教家风、媒体宣传中。财经类院校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校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报告、社团活动,让学生随时浸润在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家长要以我国优秀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以民俗文化为教育素材,通过言传身教,强化审计人才的礼仪规范。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范,充分发挥朋辈效应,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丰富教学方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深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主动性难以被调动,更无法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对知识的传播和对价值的引领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力倡导混合式教学,教师要能够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借助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雨课堂、智慧树等创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让学生能够随时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以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方位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和文化底蕴,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价值引领,提升学习兴趣。[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无边界学习”模式,即柔化教学边界,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授”与“受”,可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分享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平台、新媒体上主动学习获取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展示和分享,自觉地参与到课程共建中,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

(四)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这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审计人才培养的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出课堂,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审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等专业类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融入对他们团队合作、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在通识类实践教学活动中,也要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例如在传统节日时开展符合节日主题的猜灯谜、诗词朗诵、书法大赛、名著鉴赏等。审计类院校可以开展“审计·廉洁文化月”活动,形式可以是以“审计·廉洁”为主题的书画展、微视频大赛、配乐诗朗诵或征文大赛等,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另外,高校还可以建立校外廉洁文化基地,依托审计文化开展红色审计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审计历史相结合,鼓励当代审计人才继承审计先驱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履行新时代审计责任与使命。[5]

四、结语

审计人才是国家财产安全的“看门人”,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守护者”,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审计全覆盖大格局的形成,全社会对审计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优化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注重审计人才的软能力养成。审计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高校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继续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引领价值”“育人价值”,引导审计人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打造专业、敬业、乐业的审计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