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3-01-25崔洋洋康丽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资源

崔洋洋 尤 悦 康丽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在2021年2月份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1]。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论述既强调了其重要的价值,也推动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研究。当前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红色资源的内涵、价值及开发途径,然而如何有效的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教育的研究相对不足。而承德地方红色资源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内涵、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是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素材和重要内容,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承德地区红色资源概述

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的内涵认知是多元的,总括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所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2];而狭义的红色资源则是专门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党初期、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综合上述概念,红色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又蕴含精神层面,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中对英勇事迹、伟大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

承德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承德全域内所具有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等多达295处。这些物态的资源体现为建党初期的“驴儿叫村兴隆县第一个党支部遗址”,抗日战争时期的王长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永勤烈士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烈士陵园、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郭小川故居等。这些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百折不挠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缩影,是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重要素材。

三、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

(一)有益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

在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3]。承德地区红色资源生动地展现了党的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和辉煌成就,高校将其融入党史教育的过程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开展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逻辑道理,增强对党的信心和坚定对党的信念,培养崇尚的品德公德,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在积极相应国家号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修养,坚定不移跟党走,成长为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二)有益于夯实大学生的人民情感,提升强业报国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寄语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苦练技能,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弱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归根到底也是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了人民而奋斗。承德地区的红色资源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承德民众为了地区的独立、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承德地区的红色资源,能够促使莘莘学子们向先烈们学习,能够加深青年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知,能够使其深刻理解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的崇高敬意,并激励他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够挺身而出,争做强业报国的新时代先锋。

(三)有益于学子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以史鉴今,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助于青年学生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因此,充分的利用承德地区红色资源培育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提升学生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领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推动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青春力量与智慧。

四、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

(一)地区红色教育资源碎片化,“党史”教育缺乏活力

承德地区红色资源包括建党初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献资料等内容。像董存瑞烈士陵园、热河革命纪念馆等,这些红色资源从物态层面而言没有形成聚合效应,且红色资源之间的区域化特征也较为明显,使得不同的资源都带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既凸显了承德地区红色资源多样化的优势,但是反映出了一些不足。如何将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效利用的系统资源,具有一定难度。这对于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传承价值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红色文献资源层面而言也缺乏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呈现出碎片化,这种割裂状态的红色资源影响到党史学习教育长远的良性发展。

(二)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度不高,“党史”教育缺乏吸引力

地区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性强的教育资源,教育者要“深挖红色富矿提供‘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4],提升兴趣点和“黏贴度”。承德地方红色资源有其地域性特点,体现了承德地方的革命、发展和建设史。这种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补充,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而承德地方高校青年学生对校属区域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因此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或实践活动具有较好的代入感,能够实现共情,提升党史教育吸引力。例如,董存瑞的英雄故事很多同学都耳熟能详,以此为示例引入教学,更能提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优势,研究地方红色资源和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更没有深入的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内涵,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通史教育、宏观历史发展主线,致使党史学习教育缺乏“地气”,使得效度大打折扣。

(三)传承红色基因形式单一,“党史”教育缺乏感染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史中,涌现出许多革命精神,这些精神的内核就是红色基因。当前,承德地区部分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形式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讲授或口号宣传进行,更甚者存在形式化、样式化、走过场等情况,好比“左耳进,右耳出”,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单一使其缺乏较强的感染力,学生不能将自身代入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体会不到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对党的艰苦奋斗史缺乏敬佩之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党史教育难以撼动学生的灵魂,不利于传承红色基因。

五、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原则

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党史”学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平等原则、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

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相关要求为根本遵循,不能偏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航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5]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立足新时代,感悟新思想,抓党的发展过程中主流、主线,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容的理解,以此作为党史教育的方向,坚持它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否则党史学习教育就缺乏了灵魂。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1)坚持唯物史观,守党史观念之正

首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红色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还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欺骗性,危害性大、误导性强。地方红色资源可能存在碎片化聚合效应不高的情况,为此在评析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坚持正面的评价和分析、正向的引导和解读,把握住重点且分清主流和支流,自觉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其次,教育活动坚持分类指导,避免庸俗化和娱乐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线上网络研讨、观影分享、微课自学,也有传统的线下实地瞻仰、现场教学等内容。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都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避免形式化、庸俗化和娱乐化,不能把瞻仰革命圣地当做踏青旅游,更不能把红色歌舞当成普通文娱活动。教育者要系统安排学习形式,坚持谋而动,行而思,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形式的效用。

(2)立足实际,创党史学习教育之新

首先,创理论维度之新,让学生易懂。在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创理论维度之新,阐释“党的奋斗史、党的理论创新史、党的建设史”[6],使学生易懂。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党的一般历史,多视角下引导学生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推进理论学习走心、走深、走实。其次,创方式方法之新,让学生爱学。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有其特点,要结合实际推进方式、方法、途径和措施上的创新,提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参与、听得进、学得牢、用得上。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

(三)坚持“党史”学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平等原则

将承德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应该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状态。大学生处于渴望知识的年龄段,同时他们也具有渴求被尊重、被理解的特点。所以,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者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相互的尊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也要求主客体之间坚持平等对话,如果没有平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师生和谐、没有真正的教育。为此,开展党史教育应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单向传输,坚持教学相长,改变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享学、好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学史力行”凸显出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作用,以明理、增信、崇德为落脚点,培育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因此,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做事、干事、成事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历史,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促进广大青年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优良作风凝聚坚定的信念、从党的实践经验中获取攻坚克难的智慧,实现内在的浸润到外在的践行。由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党史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开展理论教育和知识灌输,还要优化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历练中提高。

六、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体系,打造“党史”教育平台

承德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分布于承德八县三区,需要加强对承德地区的红色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体系。首先,摸清家底。从教学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出发,以高校为主导建立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室,集中师资力量对承德地区的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遗址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的基本史料和重要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结合承德地区的红色资源状况,从宏观上把握红色教育资源共性和差异性,分门别类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其次,凝练精神内核。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加强部门协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实现“1+1>2”的效果。由高校牵头协同地方红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等,研究承德地方革命史、精神真谛和时代价值。最后,打造信息化学习教育平台。依托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专业,研发数字化展示小程序,实现红色资源展示科学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提升平台的互动性和悦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丰富“党史”教育内容

首先,推动教学改革,党史教育浸入课程建设。高校教师结合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建设,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而言,引入地方红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谈及抗日战争时,可以带入关元有等人抗战事迹。在讲解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时,还可以依托《思想道德与修养》课程,将孙永勤、董存瑞等烈士的故事嵌入其中。从专业课视角而言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深入挖掘课程与承德地方红色资源的结合点,通过润物无声、浸润式党史教育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其学习先辈们的顽强品质。

其次,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多点融合。依托课堂教学,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形式,针对承德地区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真谛。或是结队形成实践活动小组,进行以党史学习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完成相关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可以研发校本教材,开设党史选修课程。教师可以开展团队合作,开发学校专用的红色资源系列教材,开始党史教育选修课程,从而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

(三)创新红色基因传播形式,增强“党史”教育感染力

首先,红色资源“数字化”,创新传播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红色资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质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广泛应用于地区红色资源的推广与宣传,如借助校方官网、微信、微博、校园播报等平台打造聚合媒体,打破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传输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赋予承德地区红色资源数字化的呈现形式,利用4K数字修复技术、VR技术、3D打印技术还原创设历史情境,启动数字化红色旅游主题课堂或实践活动,开发红色党史竞猜游戏等模块,打破党史学习教育枯燥乏味的首因印象,让红色资源活灵活现,让党史教育直抵人心[7]。

其次,聚合学工和党团力量,丰富党史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学工和党团组织协调合作,开展大学生讲党史活动,亦或结合音乐舞蹈等专业编排红色党史题材的歌舞剧、朗诵剧目等,面向全体师生汇演,让党史教育更加生动形象,焕发新的生机。此外,还可以将红色资源与文旅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观看党史系列红色影视作品,在重要的党史纪念日举办红色纪念活动,使党史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8]。

(四)提升师资力量红色底蕴,加强“党史”教育组织保障

“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是教育之本,因此师资力量在党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为了促进承德地区红色资源更好的融入党史教育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红色底蕴。首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开展“体验式教育”。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品质和师德素养,提升学生思想的引导意识。高校开展常态化“体验式”教育,组织教师通过参观承德地区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地,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程和光荣传统,提升广大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党史知识,使全体党员教师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激励其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铭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担当。其次,强化理论水平,增强红色底蕴。由高校选派专职教师参加党史红色教育宣讲培训班,围绕承德市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更新和拓宽知识面,有效的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使党史教育理论更接地气、更有实料。同时,可以聘请红色基地讲解员、史料研究员或博物馆档案员等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储备。

结语

承德地方红色资源有其较强的政治性、真实性、特有的经验性和浓厚的地域性和广泛性,在融入党史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强化理想信念,增强感染效果。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平等和知行合一的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所承载的作用,优化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对于提升党史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