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
2023-01-25詹志华邵宇飞
詹志华 邵宇飞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意识形态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客观生活的主观反映,更映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价值需求。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发挥意识形态在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对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界围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渗透手段、严重危害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当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仍通过勾连民族分裂势力、宣扬利己主义观念、鼓吹唯心主义史观等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严峻挑战,表现形式多样且愈发隐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抽丝剥茧、鞭辟入里地褪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多层“外衣”,为在实践中进一步剔除其恶劣影响提供思路参考。
一、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539。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生活里,意识形态带有明确的政治属性,体现着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利益诉求和价值需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则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机遇与考验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局势的深刻变革,不论是通过理论厘析还是基于现实考量,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都至关重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一环
意识形态阵地失守有前车之鉴,其造成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损失无法挽回,教训极其惨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意义重大,这是因为: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意识形态工具分化、西化其它民族国家的行径长期存在。在诱导苏东国家进行所谓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公民社会”理论等西方意识形态工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疏忽与失败,却招致了亡党亡国的命运。同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接续引发颜色革命,使得乌克兰、叙利亚等新兴民族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甚至内战。新中国成立至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的侵蚀渗透从未停止,且在新时期愈发加剧,利用政治手段和宣传工具操弄国际舆论、与民族分裂势力沆瀣一气等现象频频出现,必须高度重视。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的强大精神后盾。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邦联体制、契约关系之类的简单结合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相互尊重、文脉交织、血脉交融,早已形成了共有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认同,拥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维护民族团结,坚决与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后盾,形成对暴恐分子严打击、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民族分裂势力企图以恐怖行动分裂国家、瓦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谋被彻底击溃。同时,我国愈发重视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通过共庆民族节日、发展文化旅游等促进各族人民交融互助,不断厚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厚的精神底蕴,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所在。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各族人民同心齐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就能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构筑起稳固的精神长城。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意识形态问题说道:“失语就会挨骂”,处理意识形态问题,治标更要治本。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就必须要发掘好、使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为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必要支持。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指导,能够为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积累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掌握这些经验和思想是提升话语说服力的核心所在。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印痕青史的实践为例证,能够为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详尽的“中国故事”。历史上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和谐相处,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和文物古迹,这都是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素材。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情感寄托,代表着人心向背,能够为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其核心目标是要维护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马克思指出:“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3]195,为了使人们接受、认同其意识形态,资产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180。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助各类社会思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腐化、渗透,滋长民族分裂气焰,鼓吹利己主义邪风,散播唯心史观流毒,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利益基础和情感基础。从其借助的社会思潮入手分析,可以更为清晰明了地把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思维进路和方法手段。
(一)民族分裂势力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民族分裂势力不仅包括包藏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秉持狭隘民族理念的境外民族势力和港独、台独、藏独等极端分子。其散播的民族分裂思想严重威胁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共识,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害巨大,流毒甚远。民族分裂势力的主要意识形态工具是“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理论认为,政府是“必要的恶”,强调限制公权力,企图构建出一片游离于法定政权之外的“权力真空地带”。在现实中,民族分裂势力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实体,利用“自愿”“互助”“非盈利”等标签为掩护,利用抽象的“人权”“自由”等概念为噱头,渗透到公权力影响较为薄弱的环节,煽动民族情绪,诱导民众与民众、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抗冲突,以图瓦解民族凝聚力,达到国家分裂的目的。其危害表现为:
第一,民族分裂势力以西方政治体制为样板,非议我国民族制度。一方面,认为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下,民族地区政府无法像联邦体制下的地方政府那样享有所谓真正的自由自治;另一方面,在国际场合对我国中央政府依法管理地方事务的举措妄加指责,妄图在国际社会上营造紧张氛围,消解我国民族制度的合理性,动摇、否定政府在管理民族事务中的职能和权力,传播狭隘民族观念,煽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意图制造民族分裂。
第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非政府组织形象骗取民众信任,散播分裂主义思想。“公民社会”理论作为民族分裂势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主张通过各类非政府组织分化政府职能,代替政府来解决社会问题。非政府组织原本应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补充,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更多地成为了西方政府和资本既得利益集团分裂他国政权的爪牙。它们非法组织各类活动,灌输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严重削弱政府影响力的条件下,鼓动利益分化,消解集体意识。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众尤其容易因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受西方所谓非政府组织的煽动、蛊惑,引发对抗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阶层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为各类利益群体的产生和聚集提供了前提,也为我国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利用非政府组织渗透他国社会的丰富经验,擅于寻找民族国家的制度漏洞。因此,要消弭民族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冲击,就必须要抽丝剥茧地搞清楚“公民社会”理论等意识形态工具所内涵的分裂主义思想,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法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利己主义观念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
利己主义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冲击在于为谋求个人私利提供说辞,鼓吹私有制和自由逐利神圣而不可侵犯,破坏人们对集体价值和集体利益的认同与追求。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7,具体到经济关系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过分追逐个人私利,罔顾他人利益,必然会造成群体撕裂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扬利己主义观念,就是要以此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基,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作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观念的典型旗手,新自由主义思潮奉行资本至上,深层次动机就是要使资本实现最大意义上的自由,为资本的全球逐利开路,因而必然反对具有强大组织力和领导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形式。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继续使用资本主义经济学理念误导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着迷于使用经济模型和运用资本逻辑来解读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市场万能,将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国家战略认定为是对所谓市场规则的破坏,进一步解读为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掠夺。其传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认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企图以此来鼓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优越性,诱发民族地区群众对我国民族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误解,削弱群众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性,进而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
第二,以新自由主义理念为标尺,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挑起我国民族矛盾、制造分裂的阴谋伪装为“合理合法”的市场行为,蓄意抹黑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成效。一方面,造谣我国边疆地区存在所谓“强迫劳动”。国际服装品牌H&M“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背后,就是西方媒体工具长期以来污蔑新疆存在所谓人权问题的推动,他们借助品牌效应在其受众中的影响力,传播错误讯息和价值观念,误导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客观判断。另一方面又将少数民族群众赴内地和沿海地区务工的自由行为解读为违反少数民族群众意愿、军事化管理、不尊重宗教和民族习俗。企图以此来模糊民族地区群众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使民众丧失发展民族企业的自信心,挑起利益纠纷,阻碍经济发展,进一步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
利己主义观念带有欺骗性和蛊惑性。为了使其能够深入人心,利己主义观念利用新自由主义理论,自顾论证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是否得以自圆其说,自顾宣扬所谓普世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但却绝口不提新兴民族国家受新自由主义蛊惑而长期陷入发展陷阱的现状。利己主义观念鼓吹“自由”“民主”等概念,但都悄悄隐藏了“资产阶级”这一定语,所谓自由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是资本逐利的自由;鼓吹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但却忽视了集体利益同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不被利己主义观念的鼓吹所迷惑,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其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在实践中检验它,批驳它,剔除它。认清利己主义观念的欺骗性和蛊惑性,才能真正消除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益基础的冲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唯心主义史观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唯心主义史观是一种以主观取代客观、以微观解释宏观的历史观念,在看待历史问题时,片面强调人的思维的第一性,不能把人类历史发展当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唯心主义史观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水乳交融的结合过程随意解读,抹除人们对各民族共生共存、荣辱与共的历史认知,戏说历史,消遣历史人物,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排斥理性,既不尊重历史事实,也无济于现实需要,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史观。在当代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图,成为西方国家瓦解他国意识形态阵地的开膛手。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史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主要表现在:
第一,孤立、割裂地看待历史,否定人们通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共处、友好互助是各族人民的生活常态,这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历史虚无主义却戏说历史,企图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的自然融合歪曲为“历史阴谋论”,叫嚣民族压迫;利用所谓“文化考古”的噱头强行牵扯部分少数民族与国外民族势力之间的“历史联系”,以此来蛊惑民族地区群众,散播极端思想,制造民族矛盾,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第二,抹杀、歪曲历史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事务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唯心主义史观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认知,忽视群体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认知。作为其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英雄人物、企图消解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破坏中华民族同心协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达到“分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西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使人们失去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失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自豪自信,失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
唯心主义史观一定时期内能够在我国泛滥、冲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表现形式多样,渗透力强。时而披着文学外衣,时而炒作文艺复古,时而通过网络荼毒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阅历的青少年,大肆宣扬“还原历史真相”等拙劣论调,扭曲一整代人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认识。二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尚存在差距,民众缺乏对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正确认识,轻信历史虚无主义等唯心主义史观说教,易被带偏方向。
三、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探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利用“公民社会”理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严重危害我国社会稳定,破坏民族团结。这种企图长期存在,不会渐弱暂息,更不会自行消弭。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183。意识形态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由表及里,破除长期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思维进路、方法手段,还要破而后立,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形成长效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做好法治保障,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能够将国家治理与地方调控紧密结合,既能够确保国家宏观政策的稳步实施,又能够做到因地制宜,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消弭民族分裂势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基础的荼毒,要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审查带有西方政府和资本利益集团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活动行径,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肃清民族分裂流毒。二是要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性质的群众组织,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组织相得益彰地发挥应有功能,承担应有责任,填补真空地带,不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利用民间组织进行侵蚀渗透留下可乘之机。
(二)强化利益关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286。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且无法摆脱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强化各民族利益关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剔除利己主义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益基础的消解,亦是同样的道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各族人民利益关联,既要一如既往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持续做好协同发展,改善民生以凝聚人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的积极成效,总结区域协同发展的有益经验,利用“南南合作”等国际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二是大力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打响民族品牌,以经济实力赢来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要在民族地区办好职业教育,更好发挥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前沿作用,更好保障民族地区劳动人口、工农业成品等走出去,人才、资金等引进来,更好造福各民族群众,使民族边疆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依法打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依靠经济手段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
(三)加强历史教育,持续涵养精神家园
构筑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剔除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这为我们立足时代,凝聚力量,构筑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方向。
具体来看,第一是要继承中华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传统,戳穿历史虚无主义捏造民族压迫的谎言,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做到休戚与共。第二是要牢记中华民族求解放谋复兴的共同追求,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的错误行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到荣辱与共。第三是要强化中华民族同进退共生死的血脉联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抹黑英雄人物,企图否定民族解放运动伟大意义的阴谋,坚决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做到生死与共。第四是要厚植中华民族以小家成大家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集体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做到命运与共。同时,要用好四史资源,拓宽历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精神长城,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话语主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1]。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严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侵蚀,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
一是要总结好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方法。从东西部对口帮扶协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挖掘出增强各族人民收获感和幸福感所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要素,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定道路自信。二是要诠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通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生成逻辑、实践进路和现实意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理论自信。三是要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因时因地制定最为恰当合理的方针政策,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四是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厚重的历史文脉里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营养,活用历史故事,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