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民间祝赞词研究综述

2023-01-25杨图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蒙古蒙古族文化

□杨图雅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一个整体,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璀璨成果。少数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差异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识。作为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祝赞词是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对其的研究不仅对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多民族历史、多元文化结构的深层探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青睐。

一、祝赞词的基本内涵及其类型

“祝赞词”是祝词和赞词的统称,是我国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是以朗诵诗形式对历史文化、道德理想、环境与生态、哲学和艺术述说的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感悟。

蒙古族祝赞词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对象,致祝词的内容大有不同。大致上分为祭词、婚礼祝赞词、祭敖包祝赞词、畜牧业祝赞词、那达慕祝赞词等。总之,祝赞词的体现和传承表现出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向,已成为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礼仪。

二、蒙古族祝赞词的起源及其演进

蒙古族祝赞词源于蒙古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与发展随之改变了色彩和内涵。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智力水平较低,蒙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界的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因此他们认为日新月异、四季交替、暴雨山洪等自然现象都是苍天的安排,于是产生了最原始的信仰。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是有灵性的,有感情的,只要相信他们,祈求他们,他们就为你消灾避难并祝福你。于是开始顶礼膜拜原始图腾,开始祈求和咒诅。因此古老的祝词和赞词大多是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赞颂而创编的,还有一部分是对渔猎畜牧生产的祈求祝福而创编的自由诗。这种祝赞词是带有诗意的,又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祝词以祈求万物生灵于幸福平安逐步发展成为祝福美好未来的祝词。起初这种祝词是口头相传,直到十三世纪才有了文字记录。后来,萨满教的形成和传播时期,巫师(蒙语称“博”)借用这些古老的歌谣,丰富和改变其内容,把祝词变成了萨满教的各种仪式歌。再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部门纷纷出现,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化,民间祝词和赞词蕴含的原有色彩和内容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古老祝赞词的那种原始宗教色彩逐渐消失,而由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热烈赞美取代。

三、祝赞词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蒙古族民间祝赞词的研究较少,其主要记载于一些史书,如《史集》《多桑蒙古史(第二卷)》。波斯学者拉施特在《史集》一书中不仅对蒙古人起源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狩猎仪式的描写引出了蒙古族祝赞词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文化内涵等,为后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多桑在其法文撰写的一部蒙古史《多桑蒙古史》中详细叙述了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活动,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国内关于蒙古民间祝赞词的研究相对较成熟。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著作中祝赞词内容的研究。从十三世纪历史典籍《蒙古秘史》到十七世纪《蒙古源流》无一不穿插了祝赞词。在《蒙古秘史》中,通过祝赞词的穿插,用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言辞颂赞了蒙古族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和各个重要时期。在《蒙古源流》中也大量记载了蒙古族祭祀与祝赞文化。这些著作为民间祝赞词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素材。解放初期关于祝赞词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些研究者根据成陵收藏的《金册》撰写了《金宫祭奠》,综合整理和保存了民间祝赞词的书面和口传资料,对蒙古民族历史、宗教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意识都有生动而真实的反映。为更多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民间祝赞词的参考史料。(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代,1940)。莫宝柱(1991)在其著作《蒙古民间祝赞词》中搜集和整理了几百年来的蒙古族祝赞词,对后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祝赞词理论研究。色道尔吉(1984)《蒙古族的祝词和赞词简述》中阐述了蒙古族祝赞词的艺术特点,认为祝赞词长运用比喻的手法,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大多属于即兴的口头赞美诗。郭永明(1993)在其《蒙古族祝赞词在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谈到蒙古族所有的民俗礼仪都与祝赞词水火交融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好来宝和民歌的比较详细介绍了祝赞词的特点,并通过实例剖析了祝赞词的历史、宗教和心理根源。满珂(2002)在其《浅谈蒙古族的祝赞词》一文中用实例详细说明了祝词与赞词在其表达和适用场合的区别。认为祝词用于一个人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即一个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重要时刻所举行的各种仪式上。相比而言,赞词运用的场合更广,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用到的物品等都可以进行赞美,并拟测祝赞词来源于萨满教的祭神歌。哈斯巴特尔(2011)《作为口头艺术的鄂尔多斯祝词及其特征》中对祝赞词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事象作为切入点,对祝赞词进行了表演范畴的理论建构。从语言、表演、文化语境等三个层面阐述了祝赞词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特征。

(三)祝赞词分类研究。有些研究者对祝赞词进行了分类研究,如科尔沁(1997)在《浅谈蒙古族祝词》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祝词进行了分类,根据其场合形式的不同把祝词分为综合性祝词和个别性祝词,根据祝颂对象的不同把祝赞词分为人物性祝赞词和事物性祝赞词。通过对各类祝赞词搜集和整理并分析了其性质和特点。认为民间祝赞词有固定性、预祝性、即兴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巴彦淖尔蒙古语文工作组的研究者们搜集了乌拉特祝赞词并分类为婚礼祝赞词、博克赞词、祝酒词、毡子赞词、马赞词等,并出版了内部资料《祝赞词》(1979)。内蒙古师范大学乌娜仁巴图在其《乌拉特婚礼习俗》(1982)中详细介绍了乌拉特祝赞词,认为其既有蒙古祝赞词的共性也有乌拉特地域特色。有些研究者们搜集整理的乌拉特婚礼新郎迎亲、交杯、问女方的年龄、送新娘、压门等仪式的祝赞词被收录进了《乌拉特婚礼》一书中的“乌拉特婚礼祝赞词”一节中(恩和巴雅尔、敏珠尔、色仁道尔吉,1982)。白音、高娃在《祝赞词集》中整理了乌拉特婚礼仪式的弓箭祝词、新郎的着装、报答母恩、品茶等内容的祝词(1983)。有些研究者们按远古、中古、近现代时间顺序从蒙古民族狩猎、畜牧业、农牧业、蒙古包以及饮食宴会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详细介绍了祝赞词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荣苏郝,2000)。曹晋(2019)在《察哈尔蒙古族祝赞词研究》一文中提出察哈尔蒙古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庆典、祭祀等活动中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祝赞词,并以祭敖包祝赞词、祭火祝赞词、婚庆祝赞词、待客祝赞词为例系统阐述了其特点和性质。

(四)祝赞词吟诵研究。玉梅(2012)以祝词的音乐特征为视角分析了其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特征,并分析了祝词音乐与曲艺音乐和其他音乐的关系,阐述了祝词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潮鲁(2003)在其《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中谈到了祝赞词与长调民歌和神歌之间的关系,认为他们在歌词的结构、形式、内容和风格方面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五)祝赞词与民俗相关研究。娜美拉(2016)从蒙古族饮食祝词种类、蒙古族饮食祝词的吟诵习俗、蒙古族饮食祝词的文化含义等角度深入研究了蒙古族饮食祝词。认为,蒙古族的饮食祝词的探究更需着眼于开阔的文化视野,其研究应把吟诵祝词民俗与祝词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乌达木(2016)对蒙古族居所祝赞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其形成、传承、演变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蒙古族居所祝赞词的发展演变历史,并通过对蒙古包、帐篷、砖瓦居所祝赞词的系统分析,阐明了蒙古族居所祝赞词的特点。提出蒙古族居所祝赞词有其独特性、地域性、多样性特征。

(六)祝赞词文化传承研究。张楠(2017)从传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法对鄂尔多斯蒙古祝颂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参与观察了解到蒙古族祝颂人真实状况和蒙古族祝颂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创城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祝赞仪式将蒙古族各种仪式的文化内涵和代表性特点进行了解读。

四、蒙古族祝赞词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近年来蒙古民间祝赞词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研究内容单一。国内现有的关于民间祝赞词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其研究主要以搜集祝赞词的诗词为主,以祝赞词集为其主要成果形式,缺乏系统性的、开拓性的理论研究。现有祝赞词的研究主要注重其内容的文学性质的研究而忽略了其说唱性质,即音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另外,作为一个民间文学宝贵财富,其研究主要是围绕祝赞词的内容、分类、艺术特征、祝赞词历史渊源等方面而关于其译介和传承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尤其是祝赞词的英译研究较少。因此未来此类研究可以注重祝赞词的英语翻译与其策略研究。

(二)研究视角存在局限性。蒙古族民间祝赞词研究多集中于文学、民俗学、非物质遗产学的视角。今后应该从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视角去拓展蒙古族民间祝赞词研究。

(三)研究方法单一。已有的蒙古民间祝赞词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文本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缺乏个案研究、实地调查研究等。今后的研究者们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完善此类研究。

作为蒙古族最古老的民间口头艺术,蒙古族祝赞词更加突出鲜明记述了蒙古族的生活,更丰富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和要求。在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宝库中祝赞词以其独特的创作特点、丰富的内在含义和灵巧的表现形式,有着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深刻等特点,成为了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其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对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多民族历史、多元文化结构的深层探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蒙古蒙古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谁远谁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