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论下我国西南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3-01-24谭镕刘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生态

谭镕 刘坚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习总书记对人与自然,抓住两者关系核心,提出的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结论。传统观念中肆意滥用自然资源,转变为长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前瞻性和科学性理念的指导,并突出其双重价值,来搭建两类优势之间桥梁。因此,体育旅游绿色生态化发展在自然与经济两类优势间架起科学转换桥梁,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包括价值表现、开发评价和区域响应等方面。石姣娜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所有产业必经绿色生态化,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指引,增大绿色经济比重必不可少。实践研究显示,主要是区域探索性研究,有文化底蕴丰厚苏北运河水域发展空间扩大,山东生态体育圈域的规设。我国大西南体育旅游绿色化生态化的探索有待聚焦。

1、生态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体育旅游的界定

体育和旅游有着各自开展活动的独立领域,其活动中的不同成分、不同体验追求,造成了从旅游角度看体育和从体育角度看旅游的本质差异,国内外研究者在此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例如,英文文献中 “体育旅游”存在3种主流的表达形式:sport tourism,sportstourism,sport(s) and tourism,在 2000 年之后,sport tourism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另外两种表达形式出现在期刊发表的文献中,这样一种术语选择结果从逻辑上反映了体育旅游内涵的丰富性,表明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气候所引起的研究结果的多元化。Gibson、Weed等从注重旅游属性,强调“异地参与”并且把体育旅游看作是旅游活动的特殊产品,随着旅游经济极大发展,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已难以区分其主导地位,以体为内涵、旅为载体的休闲生活是休闲时代体旅结合的主要形式,但体育根植于玩耍并融合于游戏、竞赛、娱乐的多重内容给体育旅游附上玩耍这一本质特征。

1.2、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起步晚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持续化和健康化为体旅发展的主心骨,同时后期出现保护自然和维护旅游地居民生活的多重旅游责任,以及后来出现的“绿色旅游”与“低碳旅游”。国内学者指出国内研究生态体旅,在开发与利用这两方面相互协调适应,后者则强调禀赋的自然资源环境,而绿色生态化是两者相辅相成推进的核心。其核心概念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加衍生概念,并具有泛化的倾向,分析发现,可以概括生态体育旅游的基本涵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生为基础和可持续性为原则,是一种以体育体验和环境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经济形态。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新时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心骨。

2、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地域辽阔,地形独特,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数量相当,大西南生态体旅资源的聚集得益于奇特地貌和地域导致各民族社会进程各异,溪流跌水、绝壁造型等自然景观是大西南的部分缩影,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朴素性、高参与度,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统一划分标准缺失,出现类别重复的现象。

2.1、生态体育自然旅游资源

生态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分为陆地、水体两种体育旅游资源,多层次景观带的开发与利用给生态体旅带来发展的绝佳空间。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其自然形态构造美,云南三江并流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壮观景象成为该地招牌。西藏自治区内高山险峰数以百计,名山百计,其中珠穆朗玛冈仁波齐南迦巴已经开展观光、登山、徒步、探险、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该区域还拥有雪山峡谷、高原湖泊、冰川草甸、丹霞泉华等自然生态资源。

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聚集度指数测算,西南区域内体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体育赛事资源的优势度极高。这与全域、全年、全程实现地域体旅和响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号召紧密结合,全面打造与提升徒步、登山、攀岩、漂流、滑雪、山地自行车等生态体旅西部示范基地或国家级示范基地,多次成为全球极限运动挑战举办地。

2.2、生态体育人文旅游资源

作为文化资源富集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多样民族文化、深厚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3类独具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融为一体共同彰显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整体性价值。

(1)曹晓鲜认为区域性民族文化是多样经济形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广阔的分布地区。该地区民族数量多,众多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具有族群多、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已经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格局。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富集区,各种各类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吸引人眼球,如,热情奔放的傈僳族脚跟舞、豪迈壮族的抢花炮,独具风情傣族的跳竹竿体育活动等节庆活动。游客在此融入当地人们的热情中,享受民族特色氛围;(2)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南境内分布较多的古遗址、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近现代遗迹。如,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云南丽江东巴文化,全球最宝贵的且被发现的恐龙化石所在地——禄丰,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遵义海龙屯土司衙署,云南滇西抗战、白色起义、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四军四渡赤水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典型红色文化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体育旅游经典景区;(3)地处边陲的社会生活单元相对独立,民族风格迥异,在其形成过程中,整体上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山水文化、夜郎文化和宗教文化。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形成丰富军屯、民屯、尚屯文化,贵州安顺屯堡沿袭明代文化习俗,古西南“丝绸之路”要冲的云南腾冲,中原、楚、秦文化互相渗透的巴蜀文化,神秘的藏传佛教彰显西藏光辉灿烂的文化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并被后人的以开发,成为如今令人称赞的旅游资源。以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为基础,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为指引,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冲击影响下,不断吸收外来的有益成分,不断地得到充实和革新,高参与度的民族互动,包括观赏性和突出的娱乐性,带给异地消费者流连忘返的感觉。

2.3、嵌入性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嵌入型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等其他生态资源结合。

哀牢山南部的哈尼梯田等4项世界文化遗产、8项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峨眉山坐落在我国西南地区。以熊猫生态游为主的四川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四大熊猫基地为龙头,总共打造出4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香格里拉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带头的云南,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要特色,2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27个国家森林公园等,在落实习总书记对云南3个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战略地位;地处西南内陆地区腹地的贵州秉持“四个青山绿水”“五个一方”,共建立121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9个)、75个森林公园(国家级22个)、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等。

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下,一定要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发展两条底线”的底线思维,借助生态体育旅游架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各方面经济优势的桥梁,是对“两山”论的深度贯彻,也是对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绿色化开采的科学布局。

3、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早期独立产业发展到多方面融合,在发展空间和地位实现了新的发展目标。如,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从异地消费者需求入手,打通自然环境优势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通道,建设可为本地市民、省外游客、海外游客共享的运动型旅游区,助力“十四五”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走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大西南在生态体旅探索、开辟、运营上,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角度出发,打造以各种主题户外运动、休闲为一体,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长期建设工程。根据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相关产业建设基础提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符合西南区域的发展模式,是对国家宏观指导与提出要求的落实。

3.1、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生态体育旅游作为生态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该模式强调自然环境还原率,在开发与利用的平衡、经济、绿色的基础上,获得同方向经济生态效益。重视环境因素的综合利用,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环境保护程度最大化,帮助完成从生态优势向各方面经济优势的高效转换。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以生态平衡、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生态旅游业为指导思想,集合生态人居的直接体现、生态经济的发展动力、生态制度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生态空间的基本前提和生态文化的思想指引六位一体之力,促进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绿色体育旅游、红色体育旅游、民族风情体育旅游、智慧体育旅游,融入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大背景,培育在产业理念方面符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体育旅游产业。

3.2、大旅游-生态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大旅游模式打造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圈,以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和生态体育自然资源、嵌入性生态体育资源为基础,把握好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对应关系,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以民族民俗、山地两类科学内涵、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味,充实、改造、革新旅游产品,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科考型相结合,观光、探险与转向旅游产品结合的过渡,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体旅产品结构,打造区域品牌,联动农业、工业、流通部门等相关产业,优化基础产业结构并建设旅游业为节点,产业链辅助的大旅游产业体系。

首先,品牌建设的核心圈,离不开旅游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商贸、体育等大旅游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的紧密联系与联动;第二,以广告业、科学研究企业、文化事业等要素的最佳配置和协调发展,使各大要素充分发挥互补作用,形成旅游的综合生产力,对薄弱环节实施倾斜和扶持,关联度增加、产值增加,从而实现多方生态效益,构建大旅游生态体育旅游圈。

20世纪90年代,美丽、神奇的彩云之南借助宜人的气候,奇特地貌、丰富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人,同时也诞生众多著名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如,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等,云南生态体旅品牌发展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旅游集团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另外,云南省各级政府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成功将国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进入本土实践,中国内地第一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就是政府、高校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古蜀文化发源地的四川省,借助生态旅游协会的成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推动生态体旅的坚实力量,其主办的网站和系列生态旅游节为扩大西南地区生态旅游影响力,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信息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4、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4.1、科学规划,持续性开发资源

多方面、多层次概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关系最充分的“两山”理论,是人与自然界认识的最高境界。生态体育旅游蕴含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开发特点,以资源环境为物质载体和具身体验体育文化是其精神内涵,经济利益则是其发展动力。因此,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所描画的景面,正是对自然景秀资源爱护的结果,绿色可持续化的重要指引,是生态体旅探索、开发、运营获取整体效益的法宝。(1)对大西南地区3类生态体旅资源的统计,并进行价值化评价与可利用评价;(2)对西南五省目前资源二次开发,进行系统评估,寻找最佳绿色持续化的结点;(3)形成基于保护前提以政府为主体的合理开发模式,市场管理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是提升游客具身体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推动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达到良性循环。

4.2、培育和创新体育旅游品牌

以游客为主现代化服务认识对体育旅游服务发起了新的挑战,共同实现旅游服务的使用价值迫切需要旅游企业与游客共同开展价值共创活动。依据Prahalad和Ramaswamy提出的价值共创模型,为体育旅游在政府、企业、游客之间搭建平等互动对话平台,加大创新力度,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生态体育旅游体验感和核心的产品创新。借助品牌营销的跳板,在西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凸现生态、体育、民族、品牌4个核心要素。政府对体育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各大企业对品牌的培育,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协会服务支持,三位一体的合力效应,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西南生态体育品牌增值。

4.3、加大投入促进西南体育旅游产业转型

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普及,旅游经济进入“新常态”,由规模主导转型为质量指导的升级发展。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从单一的市场化发展转向大众化、专业化、高端化等不同方向,产业转型升级需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区域发展战略、开发模式、市场监管多方面支撑;其次,体旅绿色持续化、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抓住区域吸引异地游客流连忘返的稀缺、独特和参与度高的生态体育资源,集中多方力量形成高质量核心竞争力;三是立足西南五省生态规划总体空间布局,符合地方财政和市场承受能力,根据投入主体和资金实力。

5、结语

生态体旅资源的开发,产品的营销,两类优势之间的转换,是实现从生态环境优势、体育资源优势向各方面经济优势转换的必要推手,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稳定载体。自此,从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中走出来,带着对运动的向往亲近自然,追求体育文化体验,是城市居民选择生态体育旅游的本质。大西南引无数游人的生态体育自然旅游资源、生态体育人文旅游资源和嵌入性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打造创新体育旅游品牌的主要基础,在我国西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生态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