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平凉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2023-01-24高泽谨康姮王星儒
高泽谨 康姮 王星儒
(甘肃医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体育医疗康复业”、“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两个新名词,并对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这既是赋予体育产业发展新的时代使命,也是历史挑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国家几次叫停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相关产业遭受重创,伴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好转,体育产业有序回归,在各种政策落实细化、国民健康意识加强、强身健体的需求再度放大的有利形势下,体育消费将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这将有效推进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在脱贫攻坚阶段,平凉市把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以“体育+”、“+体育”模式促进脱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先后举办了 “全国登山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青少年围棋锦标赛”、“甘肃省青少年定向越野赛”等品牌赛事,探索出以举办高端赛事为契机,立足赛事带动、产业带动、服务带动,有效推动住宿、娱乐休闲、旅游、商贸等行业联动发展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先后挖掘整理了崆峒武术、围棋、太极拳等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围棋之乡”,建成崆峒海寨沟、泾川王母宫山滑雪场、静宁腾骏马术俱乐部、泾川金龙渔业垂钓、崆峒浩宇信鸽工棚等一批体育健身休闲养生基地,并以体为媒,促使“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列入供应国家级运动员重大赛事的食谱。但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工程,尤其平凉市属六盘山集中连片区,受地域、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何突破地域经济限制,更好地将体育产业与平凉地区优质的旅游资源、高端的品牌赛事、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的美好期待相融合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平凉市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实施策略,旨在为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1、平凉市体育产业多元融合的资源优势
1.1、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
平凉集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一是有以丝路之路文化、崆峒问道文化、商周青铜文化、西王母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二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有以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佛祖真身骨舍利供养圣地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有集自然与人力于一体的中国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庄浪98.6万亩的农业梯田;三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成果丰硕,有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平东工委纪念馆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以汉、回、藏、东乡等33个民族杂居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各放异彩。
1.2、独具特色的康养福地
平凉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荣获 “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的城市,境内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进入平凉犹如置身一座天然氧吧。作为养生文化起根发苗之地,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平凉的崆峒山道源养生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崆峒养生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医药、饮食、健身、养性、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平凉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养生养心、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
1.3、博大精深的养生运动
平凉是崆峒武术的始创地,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中华五大武术流派,源于隋代,历史悠久,中国辞书之祖《尔雅》就有“崆峒之人武”的记载。崆峒派武术更为崆峒武术所独有,一招一式中生动演绎和承载着中华传统道文化的阴阳、内外、刚柔等哲学元素和基本理念,倡导和尊崇和谐、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平凉崆峒武术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崆峒文武学校的师生曾多次代表平凉在国内外比赛中荣获佳绩,2015年至今“崆峒(国际)武术节”作为平凉特色体育节会已连续举办三届,2018年至今“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也已举办了两届。大型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崆峒武术有了传承之基、弘扬之源、发展之本。
1.4、浓厚的群众体育运动参与氛围
平凉的群众体育工作特色鲜明,政府主导、体育彩票加持下的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遍布社区村落,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健身健体的美好需求。各县区、乡镇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大提升了基层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形成了浓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体育氛围。
1.5、物美价廉的农副特产
平凉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其成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最佳适生区,目前已形成3个果业集中区和12条优势果产业带,静宁县获得“中国苹果之乡”、泾川县获得“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平凉红牛”以皮质厚韧,肉质细嫩著称,与日本和牛齐名,“红牛宴”让海内外游客印象深刻,更是成为了国家运动队营养产品。“平凉金果”入选了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真正意义上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数千年来特殊的农牧交错地带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禀赋,造就了平凉农副产品的多样性,盈千累万。
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理,旖旎的风光、杂居的民族,丰富的物产共同铸就了平凉厚重包容、和谐多元的极具代表性和显现地域特点的文化,也为平凉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途径。
2、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产业融合并非单纯指对现有的产业进行重组,或者是运用新的产业替代原来的产业,而是通过打破产业边界点,形成具有关联性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产业联动融合网,实现产业创新。平凉市拥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结合丰富的多元产业,产业融合创新具有易实现性和广泛性。
2.1、平凉市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体育文旅模式探讨
2016年国家发布了 《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借助“全域旅游”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这一双赢工作。2018年体育旅游发展报告指出,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根据2019年上半年携程网订购体育旅游路线的数据统计,较其他旅游项目,体育旅游总数同比增长率达400%,但体育旅游路线现阶段只占旅游经济的5%左右,而海外体育旅游占有率达总值的20%,对比国内体育旅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平凉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打造,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使文旅融合发展的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文旅融合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政策支持加之环境的发展,户外体育旅游如冰雪旅游、短跑旅游、山地户外旅游等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2.2、平凉市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探讨
作为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乡,平凉有着浓郁的皇甫谧中医养生文化,2012年首届祭拜皇甫谧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更是一次弘扬皇甫谧中医养生文化之功的盛宴,也推动了平凉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2014年平凉市获得“全国武术之乡”称号,作为中华民族五大武术之一崆峒武术,主要融合道家阴阳、内外思想于一体,刚柔并进,非常适宜青少年及老年人健身。2018年平凉市荣膺“全国围棋之乡”称号,这是陕甘宁地区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融谦虚谨慎、文明高雅为一体,尽显礼仪之邦文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慢性病日趋年轻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运动康养的理念深入人心。基于平凉市中医养生文化及两张全国级体育名片,体育健身与健康养生的目的是相同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相似,打造“运动+康养”模式具有易于实现性,且在平凉发展的空间广阔。正如2018年平凉市在“魅力中国城”竞演中所讲,平凉是一座“道源圣地,生态之城”。
2.3、体育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智能体育模式探讨
2016年,我国在G20峰会上签署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文件,“数字经济”首次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出现,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此后“数字经济”分别在2017年、2019年、2020年3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更是在《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
受六盘山集中连片欠发达区域影响,平凉市贯通周边的交通网络快速通道还没有打通,但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要解决交通制约“瓶颈”,在特殊的疫情防控现状下突破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利用智能数字信息化渗透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如,针对体育竞赛表演进行信息化渗透建立赛事直播平台、赛事短视频、赛事转播新媒体等新模式;对健身休闲业进行网络化渗透建立健身APP、线上线下直播平台等新模式;对体育场馆服务业进行技术化渗透产生智慧体育场馆等模式;对体育产品销售业进行数字化渗透建立体育离线商务营销模式等,将成为平凉新型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2.4、体育产业与教育行业融合的体教融合全员育人模式探讨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体校改革,鼓励学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鼓励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并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体教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工作的重点,而且在现今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下,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关注热度不断攀升,体育考试成绩在中考、高考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以上条件都将为体教融合起到促进作用。对此,一方面通过体育考试政策改革,强化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并通过广大青少年向其家庭灌输日常运动健身思想,以此带动家庭式健身,促进家庭式体育投资,形成一拖三体教融合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体育训练中心进学校、进课堂等活动实现体教融合,盘活体育市场人力资源,拓宽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训练基地的运营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带动体育训练产业复活。
3、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产业融合将为体育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体育产业全面对接与融入大健康产业,不仅能极大促进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对健康中国建设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1、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需瞄准精度
有关于平凉市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报道,受资源配置的信息不对称、基层体制束缚、利益诉求错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提高旅游扶贫主体的瞄准精度是促进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有效途径。平凉市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除受上述研究因素的制约外,还受政府投入、群众参与、市场发展、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具有时变性。但体育健身却是全民共识下的长期稳定的活动。要保障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顺利快速融合,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解决交通运输短板,加快平凉市飞机场建设进度、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步伐,形成对外畅通,对内便捷的交通运输网是首要工作;其次,制定可行性目标是关键,政府可借助第三方机构或智库平台,对利益相关主体进行精准测评,立足于整体发展视角,“精准化”制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尤其在乡村振兴阶段,利用现存的古村古镇、历史遗迹、民族区域等建设一批具有体育旅游特色景观的乡镇,如,户外野营基地、休闲度假探险小镇等,搭配民族节庆、美食文化带动产业的发展。
3.2、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需加强深度
现阶段,平凉市体育产业依托政府投入筹划、品牌赛事建立、健身器材投放、群众参与积极性、消费观念转变等方面初见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态势。但在各项效应的深度效能融合和发挥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比如,在品牌赛事的隐形产业链建立方面,在场馆运营资源的挖掘方面,在大众健身指导的科学引领化方面,在全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的结合方面,在运动损伤与中医康复的疗效品牌方面,都将是促进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深度的有效途径。
3.3、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需体制改革
目前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包括:不同产业隶属关系不同,管理层级过多,存在重复规划或管理空白,利益共享机制未全面建立等。基于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分散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国内有部分省市已在探索改革,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等先后成立了体育产业联合会或协会,架起了行业、政府、社会和市场沟通的桥梁,使文化、科技、旅游、体育、医疗、教育和金融实现了在一个平台共生共融发展。平凉市可借鉴改革经验,成立体育产业专门机构,整合机构职能和人力资源,更大限度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3.4、平凉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需加大智能数字化培育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市场发展的基础薄弱,受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发展不均衡。平凉市体育产业以传统体育为主,未能有效满足体育消费市场需求,存在空白领域,鉴于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体育产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建设既顺应了国家发展的趋势,又缓解了平凉市体育产业发展交通瓶颈短期内无法快速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平凉市可建立与体育强国建设论坛西北服务平台和人民体育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西北服务平台的互动,增强与陕西等周边省份联系,借鉴平台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加入其产业集群以带动本市发展;另一方面,平凉市可加大智能网络的推广使用,借助品牌赛事、名人效应,扩大网络宣传,以政府作为主要的推广组织,借助体育健身会所、俱乐部等单位协同推广,但不可忽视占人群最大比例的普通民众利用网络推广宣传的能力,推动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共享,利用平台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基础业务方面的相关服务,设立增值服务依据实际使用效果收取部分费用等。
4、结语
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是通过倡导科学运动、促进“主动健康”,打造生命健康全周期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要,体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将促进“体医康养旅”的全面融合发展,助力平凉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平凉市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应立足于开发本土特色化资源,借助数字化平台做好推广交流宣传工作,规划方面需要做好精准调查,而实施中首要应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机制。既起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作用,又能加快融合步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