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观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2023-01-24王梅赵霖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质量课程

王梅 赵霖

(1.广东白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广东白云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我国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始终是驱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重要动力,是确定高等教育目标任务和策略路径的主要依据[1]。高等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成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潜力与水平和前景的重要标志。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要求。积极应对环境的发展变化,聚焦发展目标,对发展策略做出适应性调整,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这其中,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占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16%。建成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宏伟目标,需要有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28%的民办高校参与才能够完成[2]。因此,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教育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升创新意识,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理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本质上,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3]。

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的优化和机制的协调过程。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资源配置、发展环境等要素。

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为保障学科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尤其人才培养活动而对影响学术活动的要素和机制进行优化和协调的过程。主要关注的是课程教学、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等要素。概言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优化和协调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和学科组织的要素和机制的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过程。

(二)微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观中对学生的理解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如何满足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教育诉求成为人们思考和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被市场或者用人单位接受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甚至首要标准。[4]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

高等教育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有三个层面或侧面。第一,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范式需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范式相匹配,抑或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需要满足当今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和创业革命的需要。第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能够有效扩展人实质的自由,或者说使受教育者(广义的大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更加全面和充分的开发。第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是可持续的,有质量或高质量的发展也是可持续的。概而言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大学发展范式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以及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5]。

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重逻辑:第一,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质量逻辑。从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变量视角来重新体认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基于高等教育服务提升的质量逻辑。它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双重视角来检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第三,基于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逻辑。侧重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文化大繁荣等责任综合视角来思考和定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

2015年给广东白云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U创长廊开始运营,学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定位,深入细致落实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厅等各项工作要求,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之路。2019年制定出台《广东白云学院“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2020年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21年获得5项省级和3项国家级“互联网+”大赛奖项。

(一)聚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深度学习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同学,以通识课形式开设《创新设计与创业基础》课程,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内,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学习投入度很低,课程课堂学习过程不重视,学习成果转化不明显,任课老师教学挫败感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工作,逐渐深化课程教学设计,构建了以课程为落点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渐从战略层面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通各个二级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处以及团委等工作相通之处,明确工作协作机制。

五位一体具体理解为教学即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项目包含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攀登计划项目、产教融合项目以及老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为依托专业课程学习所设计的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平台指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即两个校区的U创长廊场室、创新创业导师库以及智汇白云系列品牌分享;竞赛以创新创业类赛事和影响力大的专业竞赛为主;一体指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全体同学大多数大一和大二阶段就开设了这个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为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落脚点,符合教育公平性要求。考虑学生学习特征的多样性,以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最终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考核识别出想要培养更高阶创新创业能力的同学,教学外的竞赛、项目、平台以及活动是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延伸,同时也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由单向度学习向多向度学习转变。学生实现了多维学习,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生活经验、参与社会的体验,形成积极的内在的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二)根据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的逻辑要求,思政引领,专创融合为突破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大使命,高等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国家强。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方式变革是关键。只有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才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总体设计主要解决怎么学以及学什么的问题,结合着五位一体的资源,从国家政策方针、国家最新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人口、科技、地方经济、文化等营造整体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使命担当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设置小组合作的考核项目,促进小组间合作,提升组织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着企业、科研以及竞赛等的成果要求,提升综合解决问题和专业表达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由低阶能力到高阶能力的培养。

每堂课、每个学习模块的设计,始终遵照目标、活动以及评价的设计,能力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政目标三个方面,活动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以及吸引力,评价设计围绕学生学习目标进行。

课程考核设计能够唤起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使命感。学生学习成果的形成关键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专创融合的课程设计逐渐成形,也成为广东白云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创新设计与创业基础》课程2022年被评为省级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

(三)教学团队教师角色多元化,形成持续学习指导力量,支持学生发展

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以及职业导师四个类型构成,以专业导师为主体。五位一体模式下,课程高阶培养目标的实现通常需要任课老师“扶上马,送一程”的支持,在不同时空里延续创新创业教学的使命。再者,学习成果形成过程中,学科专业交融的特点,使得各类型作品和项目后期成长需要更多不同专业、不同角色老师的参与。为了鼓励更多老师参与进来,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面向二级学院和老师设计了不同激励制度。

(四)创建学习情境,转化学习成果,鼓励跨年级跨专业的延伸学习

在学生与教师双向奔赴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成果转化明显。三年来,“大创”项目申报数量由2019年的684项增加到2021年的1600项;大创训练计划项目和攀登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与省级立项151项;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获批专利30余项;挑战杯与互联网+省赛中获奖40余项;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300余项。U创长廊入驻团队近100个,举办智汇白云--创新创业论坛、沙龙、讲座等50余场,成功孵化实体公司18个。

初步建立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之间的传帮带的教学以及学生项目指导互动机制,建设有西北两个校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导师近200人。各个二级学院的产业学院正在逐步考虑作为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加以融合。

三、高质量发展观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思考

紧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在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果的同学,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一)高质量发展观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面临的挑战

1.民办高校生源变化性以及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近年,民办高校整体招生中专插本学生以及各类型学历提升人群占比越来越大,不同类型生源学习年限以及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差异非常大,这个时候创新创业教育仅仅聚焦课程作为突破口已经难以实现全覆盖的深度学习。不少专科考上来的同学是学习过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在校时间短,学习成果孵化周期也短,学校情感纽带联系不够强,高阶能力培养目标实现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2.校内要素资源整合不容易

专创融合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想要进一步整合不同产业学院资源,实现两个类型校内平台对于创业创业教育实践资源的支持,还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办法出台。

3.对外资源整合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主体资源相对稀缺 目前,整个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整体所能够获得资金等资源支持少于公办高校的,也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社会合作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那么在对外合作要素的寻求过程中,如何更好解决资金以及资源支持,更好盘活社会资源用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是需要整体设计的。

(二)高质量发展观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发展思考

民办高校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良性高校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这个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化改革实践的地方。

1.数字技术赋能,解决复杂学习来源问题,实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高质量

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优势,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实现教育供给业态创新。构建集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监测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消除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助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真正实现教、学、管、督、评等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学校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动态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赋予管理以温度,用温度带动温度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纽带。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化专创融合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构建学科布局与课程建设,以应用学科(群)建设为统领,推进专业调整与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已经具有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人才优势,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强化应用性学科专业(群)的内涵建设,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培育交叉专业等方式,大力发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群)体系及有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建设,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研究等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产业需求的适应度。

3.建设高质量产业学院,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建设更多支持资源

民办高校要深度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密切与区域主导产业间的联系,强化产教深度融合育人,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体系的有机衔接,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合。以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为契机,推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相匹配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明确行业企业、民办高校、产业学院等多元办学主体的责权利,激发办学活力,引导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进技术设备、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与民办高校拥有的人才、智力等有机融合,切实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6]。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高质量课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