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兵团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23-01-24王薇
○ 王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一般而言,乡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区位概念,《辞源》中解释为“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的地方,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类聚落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章第二条首次以法律规范对“乡村”做出界定,认为乡村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与地方县—镇—村行政架构不同,兵团一直保持着师(市)—团(镇)—连(村)的组织结构,因此兵团的“乡村”主要指团(镇)及连(村)。作为兵团基层组织单元,团(镇)及连(村)是兵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阵地。
回顾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儿女凭着一腔热情战风沙斗严寒,兴办农场,演绎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军垦战士以木炭红土作画笔,编墙报、画插图,用废旧报纸糊广播筒,在田间地头、劳动之余开展相声、三句半、快板书、表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造了兵团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1981年兵团恢复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一些职工农忙时忙于生产,农闲时流向城市,人口的季节性流动为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加了难度。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文化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与动力,是推进兵团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
二、兵团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兵团乡村文化振兴是履行兵团维稳戍边职责的重要抓手
兵团维稳戍边职能集中体现在“三大功能”“四大作用”上,要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重点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需要通过“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来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心的凝聚归根结底需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兵团基层组织,179 个团场与1 855 个连队星罗棋布[1],以“插花式”格局分布在新疆各地,嵌入在地方村镇之间,是维稳戍边的坚强堡垒,先进文化示范的基础站点,担负着凝聚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将乡村建设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高地,真正实现引领新疆文化格局的良性发展,是兵团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关键一环,也是履行维稳戍边特殊职责的重要抓手。
(二)兵团乡村文化振兴是兵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凝心铸魂之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建设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精神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兵团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引导社会风尚和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使基层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通过深入挖掘兵团文化中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先进理念,鼓励职工群众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积极发挥连规民约约束与引导作用,进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兵团文化资源丰富,其独树一帜的军垦文化、戍边文化经过充分挖掘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兴旺;兵团作为生态卫士,其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连队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凝心铸魂之举,必须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三)兵团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与发展兵团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较早开发的团场保留着一大批记载着兵团历史演进,承载着军垦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的文物,如地窝子、老式俱乐部、粮仓、水库、渠、井等建筑与灌溉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几代兵团人的足迹,是兵团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乡村振兴中留住兵团文脉基因,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特有的文化资源,在军垦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能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能拓展兵团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乡愁,让职工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强化兵团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意识,唤醒他们的使命感与归属感,为兵团文化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创建起兵团人共有精神家园,使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代代相传。在亲情故土的感召下,生长于斯成长于斯的兵团二代、三代回流速度必将加快,兵团文化生态将会随之重建,展现蓬勃生机活力。总之,兵团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意义,而是与兵团职责使命、新疆工作总目标、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兵团强。只有实现了兵团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最终实现兵团的振兴。
二、“十三五”以来兵团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兵团各级日益重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形成了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基础。
(一)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制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国屯垦旅游新疆兵团区域专项规划(2014—2030)》《兵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兵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旅游发展指引》《兵团“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对兵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做了总体布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保障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初步建立起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规范。
(二)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建设一批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重心下移,师(市)图书馆、文化馆建立总分馆制,实现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开展了师团59 个文化馆升级达标工作,为边境和贫困团场配送37 辆流动文化车;实施广播电视设施维修改造与设备购置工程,投入711万解决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及边境团场职工看电视难的问题;整合资金492 万元推动团场电影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实施边境文化长廊工程、环塔里木文化传播共建共享工程,“十三五”期间建成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 524 座。农家书屋配备了专业装备,图书根据类别进行了编号。截至2021 年底,兵团实现师、团、连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现有师市图书馆9 座、美术馆3 座、师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4个、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90 个、连队文化活动室1 916 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1 座,建成兵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省级分中心1个、县(团)级支中心81 个、基层服务点2 297 个[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点向面全面推开,截至2021年10月,兵团14个师(市)已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9个团场和32 个街道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 260个连队和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所、站在团场、连队的覆盖率达100%,在街道、社区的覆盖率达95.5%[3]。深入团场连队进行文化惠民演出,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邀请国家京剧院、国家歌剧团到第十二师、第六师、第一师各团场开展惠民演出,山东、河南省文化志愿者文艺小分队赴第三师、第六师、第十三师开展文化援疆演出培训,兵团各级文艺团体、基层文艺小分队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仅2021年累计演出1 582场次,受众近60万人次[4]。
(三)打造了一批乡村文旅品牌
“十三五”期间,兵团以“中国屯垦旅游”为主体品牌,从打造景区旅游、特色旅游名镇(团)入手,各地纷纷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为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路。如红星一场三连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旅游,逐步实现了集精品作物种植、采摘、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第二师三十三团十九连以自然景观和农业风光为依托,与兵团军垦文化相结合,打造富有田园气息、历史记忆、生活体验和特产美食的民宿项目[5]。第九师一六五团近年举办“文化旅游季暨巴依木扎赛马节·山花节”,打造“云上草原、天边净土”旅游品牌。第十二师一○四团畜牧连将文化发展和特色连队建设相结合,打造“哈萨克风情园”,2018年该连入选“全国100 个特色村庄”。第八师石河子市举办系列军垦文化旅游节,一四三团的“军垦文化桃花节”、一五○团“浪漫星空 驼铃梦坡”沙漠网红音乐节,第一师十一团举办“璀璨沙漠嘉年华”、十四团举办的“沙漠樱花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
(四)保护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资源
兵团拥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包括军垦文物、古代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近年来,兵团启动大规模文物普查与保护开发工作,2021年4月,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9处、可移动文物10 078件(套)[6]。2019—2021 年,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 954 万元,在10个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师团,实施16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7]。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将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等紧密结合。如第九师一六一团深入挖掘戍边文化内涵,相继建立小白杨哨所、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戍边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增长点。第十师一八五团利用西北边境第一连、桑德克民兵哨所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群众接受兵团精神洗礼。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依托辖区内5项非遗项目,在五十一团唐驿镇建立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非遗传习展示展演活动,在活跃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北泉镇打造成展示军垦民俗文化的新载体、产业形态多元融合的新平台、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新家园,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军垦第一镇”,两个镇均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兵团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及职工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存在形式化、片面化倾向。有的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有的单纯注重公共文化的物质性载体,忽略其内涵,较多关注文化站、农家书屋、文体设施等硬件设施,忽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对基层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文化诉求等方面较少关注。一些团场未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建成。部分领导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文化建设工作也走在前列,但总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尚未形成合力,文化润疆工程实施仍需进一步深入。
(二)乡风文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随着军垦一代、二代逐渐退出生产一线,兵团文化传承者出现了缺位。目前,团场连队职工队伍大多由来自内地的新职工构成,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与老职工有所不同,对兵团文化有渐进的适应过程[8]。现代消费主义、娱乐化的价值观念对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形成一定冲击,部分职工对维稳戍边的特殊使命理解不深,对兵团职工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南疆部分连队受到一定程度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职工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文明程度偏低。一些连队垃圾处理设施,改水改厕未完全达标,个别职工室内脏乱现象仍然存在,先进文化理念未有效建立。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团场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较少,由于未设专门机构,无法争取和享有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社会资金较少参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务主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室)开展,近年由于疫情因素影响,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幅度减少,农家书屋图书阅读量减少,电影放映普遍达不到一月一次的标准,个别连队甚至常年未开展文化活动,无法有效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文化活动存在着形式主义,重表象轻实效的情况,与生产生活融合度不高,与去极端化,增进文化认同未能深入融合,未能通过活动开展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兵团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文体广电系统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全兵团团场共有专职宣传文化人员287 人,连队无专职文化工作者,多数文体活动均由“两委”人员兼管,由于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一定的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严重制约连队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专业文化人才流失严重,个别文艺团体由于编制、经费、人才流失等问题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甚至濒临解散。此外,群众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退休职工及学生,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对参与活动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乡村特色文旅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刚刚起步,总体处于较低端、初级状态。一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部分早期军垦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各垦区大量的地窝子群如今留下的屈指可数。兵团现存军垦建筑文物大多裸露在野外,许多建筑文物因长期风吹日晒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9]。二是部分军垦文化、绿洲生态、观光农业等优质文化资源有同质特征,各类纪念馆、团史馆出现“千馆一面”状态,文旅资源开发模式大同小异,自身特色文化符号尚待挖掘。三是文化要素整合不完备,历史文化、屯垦遗址、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需要进一步整合。四是观光旅游较多,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性质,身临其境参与式体验的活动不多,文创产品数量少,仅有的文创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
四、进一步推进兵团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
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卓有成效地推进兵团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从认识层面到行为层面,从制度的构建到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从基础设施的健全到文化服务保障进行综合考量,全盘规划,逐步推进。
(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兵团乡村文化振兴,首要任务是担负起维稳戍边的特殊使命,充分发挥兵团在“文化润疆”中的特殊作用。一是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立足中华文化本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各领域覆盖宣传中华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将先进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三是坚持兵团特色,把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挖军垦文化、戍边文化内涵,为群众创作反映兵团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使红色基因融入兵团职工群众血脉。四是推动文化交流,通过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兵地干部交流、技术人员流动等形式,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消除各民族之间隔阂,最终在新疆形成多元一体文化中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格局。
(二)多措并举培育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宣传文化干部要实现专业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惩激励等保障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过硬,认同兵团文化,热爱兵团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业人才管、专业人才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壮大专业文艺团体,支持成立业余文艺团体,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尤其要重视扎根基层的民间艺人,用好兵团现有乡土文化能人,发掘群众活动中涌现的文化骨干,支持职工群众组织开展“兵演兵、兵画兵、兵写兵、兵舞兵、兵唱兵”等传承兵团红色基因、体现兵团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切实解决基层文化队伍力量薄弱的“老大难”问题。
(三)持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以建设“新型文化团场”“美丽连队”为抓手,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上以特有文化资源为导向,以雕塑、小品、文化墙、文化大院等形式融入中华文化、军垦文化元素,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二,实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带动,持续推动“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环塔里木文化传播与共建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四大文化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兵团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头脑。第三,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场地,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定期举办“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推动“书香兵团”“团歌大赛”“优秀文化展示”等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化。第四,打造“我们的节日”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发挥品牌活动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品牌活动辐射力、影响力。第五,有效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资源,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
(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
把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唤醒,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与兵团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附加值,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地资源禀赋,进一步建设“一团一品”“一连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打造“一户一处景”“一连一幅画”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避免同质化景观开发与复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乡村文化资源,形成有根基、有特色、有后劲的文旅产业格局和机制。二是全力推动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深挖兵团红色文化内涵,展现军垦文化、戍边文化特质。依托现有11 个红色旅游等级景区(点)、各团史馆及屯垦戍边教育基地,开发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充分融入新疆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引导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三是发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将特色农副加工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设计成为旅游商品,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军垦旅游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形成集产品开发、观光农业、节庆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四是支持有条件的连队建设以农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