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2023-01-24刘琛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屈原文言文文本

◎刘琛雁

为克服当前文言文教学肤浅化的问题,教师要深入挖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涵,立足教材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的主体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并要积极创设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一、换位思考,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在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中的古人拥有崇高的志向、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自己与他们的距离非常遥远。其实,通过查阅作者个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资料,作者并非是贴上标签的完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经历了生命旅程中的诸多挫折与磨难。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与经历,感受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的“教”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瞬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同时,以“吾与点也”引导学生理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没有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推贤进士”的请求,而是以一句“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坦诚以待。纵观这些文章,作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完人,他们也经历了生命的曲折。从这个角度讲,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作者的个人生平与创作意图,从情感上与作者拉近距离,从而体会作者独特的社会思考与情感表达。

作者的崇高与高尚并非与生俱来,也经历了抉择时的犹豫与徘徊,这与学生的人生经历是相同的。例如《渔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时遇到渔父,此时的渔父便是屈原的另一个“自我”,即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选择“与世推移”,由此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心态。因此,屈原也曾经想过成为“举世”的一员,像渔父一样成为普通百姓。但是,从文中的“身之察察”与“皓皓之白”可知,屈原无论如何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在理解屈原的人生抱负与理想时,要引导学生从屈原的角度思考他为何不能“与世推移”。

二、盘活语言,助力学生理解文本

尽管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但通过大量阅读后,学生会逐渐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尤其是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与经验,实现文言文翻译的“信”和“达”。

所谓“信”,即翻译要忠于原文,字字落实;“达”则是要求文从字顺,语言规范,重点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部分学生在不理解字词的情况下对译文死记硬背,或者基本懂得字词意思,但翻译时做不到“信”和“达”。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上下文语境,并根据自己的文言文认知水平进行翻译,或字字落实,或以词组为单位,并充分利用推断法或组词法,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然后,再通读翻译,认真思考能否实现“信”与“达”。同时,文言文翻译也是考试的重要方面。在字字落实与一一对应的翻译练习下,学生逐渐掌握“直译”的方法,译文也更忠实于原文,得分自然会更高。当然,直译并非“死译”,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要结合“意译”,从而全面表达原文意思。但无论如何,“信”与“达”都是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两个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部分高中生成长于新媒体环境中,无论是学习还是交往,接触的语言相对通俗,甚至是不规范的。倘若教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或者不能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对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以更具趣味性的语言阐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关于“引赵使者蔺相如”中的“引”译为“引见”,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或者与“引荐”概念相混淆。对此,教师就可以解释为“延请”,即邀请之意。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具体的表演情境,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与果敢。

三、以学生为主题,用问题引领文言文教学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问题意识匮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文言文可以“不求甚解”、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疑问、对文言文缺乏探究意识。

第一种情况是对文言文语言表达的误解。尽管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倘若要全面了解历史真相、提高审美鉴赏水平、理解古今文化的传承,那么文言文学习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第二种情况则是大部分学生会遇到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别较大。尽管从小学阶段开始就编排了大量的文言文选文,但由于文言文在词义上会存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词性变化等情况,倘若不能有效整合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对文本内容就会一知半解,即使有疑问也没有能力正确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积极捕捉课堂中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学生的问题。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学生可能会认为作者的登山与其他游记中的登山有所不同,但无法表述清楚。对此,教师可及时设置相关问题,如一般游记写作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登泰山记》中有哪些游记的共性方面、作者为什么没有涉及游记的其他方面,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种情况也非常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其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博弈、哲理等问题自然较为肤浅。

基于以上三种情况,为充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启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抛开参考资料中的既有定论,站在学生视角与学生共同阅读、探讨文本,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交流氛围。在此过程中,师生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对此,教师就要积极请教学生,让学生主动通过合作去深入探究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孔子与四名弟子的对话,深入剖析每个人的志向和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人物形象;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也是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疑问不应该产生,即某些基础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却没有掌握,从而导致产生不该有的疑问。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教”得不到位,学生“学”得不认真。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能变。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对于中等难度的文言文,学生能够读懂百分之六十就可以,但是若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则需要读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积累基础知识,尤其是对词义的整合与归纳,以及在阅读中持续锻炼推断能力,即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某一句或某一段落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无效问题,真正产生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文言文教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盘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氛围,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尤其是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助力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兴趣,最终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我精神成长。

猜你喜欢

屈原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