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精讲,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
2023-01-24◎汪林
◎汪 林
按照“双减”的总体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和课文培训的前提下,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深化改革。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时最重要的实用工具,也是学生素质培养、传承人类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至关重要。
依据“少教精讲”的教学理念,要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少教”,即“少教多学”,一是教师会“教”,研究引导、合作、帮助等不同方式的“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学生会“学”,在时间保障和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精讲”,不是传统课堂上的“讲”,不是满堂灌,是指新课标理念下课堂上的“讲”,是吃透教材精华部分后的阐释,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精讲内容和规律,要讲活讲透彻,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要像中医针灸时认穴扎针一样,讲在其时,讲在其地,讲在课堂学习的“穴”上。“少教精讲”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二者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一、做到教学目标要“准”
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情的前提下,根据其语文学习中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基础进行设定。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可以通过预习效果体现。
正式学习课文前教师提前告知预习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课文的预习。教师通过对预习作业的批改,确定学生“自学”的程度,掌握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教师在了解研究个体及集体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对教材内容精华部分的提炼与整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地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适度、准确、有效,使师生在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文中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绝大部分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能从中认识到父亲、树林及鸟之间的关系,并感受到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但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喜欢鸟,而是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呈现出他对鸟儿的了解和喜爱,文中又多处运用了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如“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这种学生平时很少遇到的生动语句的使用形式,带来了更为强烈丰富的感受,生动地描写了树林的环境,而父亲能从中能辨别出鸟味,不仅表现出他观察细致、对鸟的熟悉,还突显出他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很难从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深切体会出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所以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文中对“看、闻、听、知”等多维度的描写体悟,体会父亲对树林、鸟的喜爱之情。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修饰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二、做到教学内容要“少”
教学过程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学有所得,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说教得多才能学得“厚实”,但是满堂灌式教学往往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乏味,把握不住重点和精髓。事实上内容教的太多,教的面面俱到,教学生迁移和思维的过程太少,反而会适得其反显得“浅薄”。如果对教学内容予以“瘦身”,教的少但教学目标更为明晰,重点教核心知识和规律方法,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这便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增厚”,这便是“厚实”。
以《田园诗情》为例,这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荷兰充满了一派田园诗情:密布交错的运河、碧绿丝绒般的草原、悠然自得的奶牛、骏马和绵羊……一切都那么静谧、安闲。作者用了许多优美、生动的词句描绘了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情况,学生也很难体会到纵横交错的田园画面和情趣。
文中第一自然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本文的总起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课堂教学可紧扣这句话展开,教师可提出问题:
为什么作者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此问题直指课文的核心知识,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把握文章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这些核心知识进行适当扩充和发散,并让学生进行自主式交流和讨论。这样,既很好地简化了教学环节,合理规避了教师的“多教”行为,同时把文本的研读权还给了学生。
三、做到学习时间要“多”
学习需要时间,尤其需要静思默想的时间,并不需要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理解、领悟和思考。保证学习时间的“多”,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和学习的体验权。
在预习阶段,带着核心知识点和思维图进行预习和思考,也省去了学生预习的无效时间。在经过充分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针对重点内容和环节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去阅读课文的重要内容、语句和片段,结合提问交流等环节,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总结,让学生更好把握课文主体内容和思想。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文中最后一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其中有表示时间的词“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和10月19日”,大火连烧“三天”,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去精读课文,学生只能停留在数字的呈现上,而难以深入理解数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只有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到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进而体会到作者内心之痛,感悟到最后一句话“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中流露出的痛惜之情。通过读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内在含义,尽得语言的各种“滋味”。当这些“具体而微”的“深度教学”环节结束时,学生们普遍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学啊!”
四、做到课堂问题要“精”
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借助问题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开始思维之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每课重难点内容精华部分的问题进行提炼和整合,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几个主问题,主问题的产生,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也可以是课文阅读提示或课后练习,但这一切都要依据课标和学生的学情。
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拥有相对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究。
本课可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和学生预习中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提炼梳理出两个主问题:
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珍珠鸟的可爱在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
学生围绕这两个主问题,自读课文,提示学生第一个问题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逐渐”。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讨论交流和汇报展示活动,能从中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由起初的怕人到信赖人。
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小组合作交流,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珍珠鸟的可爱,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教师针对这两个主体问题,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梳理,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更深入的进行探索,通过教师自身素养及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真正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落实“双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