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3-01-24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郑建圣
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郑建圣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高阶技能,它融合了认知技能与社会技能,其终极目的是成功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深化课堂教学变革中,强调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必要。
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概念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主要体现的是学生能够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融会贯通,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且将所学会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的态度情感、逻辑思维、综合应变等方面能力结合起来,学会与他人、与团队共同协商、互相激励、互相催化,共同确定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研讨方案可行性并逐一修正完善,将方案落实到解决过程,最终顺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性的连续训练最终培养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团队协作的核心是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融合,从而形成宏观的二维技能。在此过程中,合作技能的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合作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有机结合,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结构上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合作技能的核心要素和对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技能之上的有效整合。就过程而言,合作解决问题需要学生的认知输入、行为输入、情感输入等。从目的上看,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否达成,其评价的要点在于强调学生和小组内解决现存问题时的协作过程和小组行为,它更侧重于小组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内部有效沟通、针对过程提出反馈、完满化解内部冲突、制定合理的分工细则、加强小组内部的组织和不同角色之间的协调,把握小组合作过程和对问题的解法与实施过程是否有效做相应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技术涵盖了用于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处理信息等各种技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符合信息化要求的信息素养、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就包括计算思维和数字学习与创新等领域。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拓展思维、创新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能力。课程聚焦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融合相关领域前沿成果,通过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等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建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技能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提升知识的广度
学生在资讯科技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模块包括:资讯科技应用基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采集与编辑、数据多条件处理、Python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以及初步人工智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笔者针对性地选择部分专题,灵活组合拓展模块内容,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学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脑及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图集制作工具应用、3D建模、应用于实际情形的报表制作、自媒体创意设计、汇报演示文案制作、基于某平台的网店搭建、网络生活中的安全防护等,通过扩展模块教学,让学生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提升思维的深度
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生产领域的应用形态,理解信息对人类生活、社会交往、经济领域的重要价值。针对计算机专业细分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综合所学知识与不足领域弥补、目标功能实现途径的创新性架构对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对目标需求的实现应当具有更大的价值:可以提前预判、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为安全措施的部署提供参考。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职业岗位的需要,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系统化处理,解决生产领域的实际问题。总结职业岗位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与技巧,尝试运用程序设计的理念及方法解决生产领域的业务问题,形成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了解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及机器人如何运作。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能使用数字学习系统和工具来处理和操作复杂的信息,以构建知识、表达想法和分享学习。
(三)提升技能的强度
在实施教学时,应当以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例子作为项目引领,采用项目教学法,制定明确的任务要求,驱动学生对实践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加强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协商研讨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实习生产工艺或流程论证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问题的解决和技能强度的提升。在教与学过程中,拓展模块要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及技能,加强职业岗位综合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熟练运用在信息技术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应的职业任务,从而达到提高技能强度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同一模块知识的迁移应用、不同模块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技能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同一模块中的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为在遇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横向的知识对比与类比,发现同类型问题与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共同规律和相同原理,根据这些特征、规律和原理去自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握知识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快速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WPS文字处理时,软件中学到的关于文字字体、字号、颜色、效果等的设置,通过认识文字的属性,从而掌握文本框、表格中多种媒体属性的设置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可以用于解决多种同类问题。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利用项目教学法,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学习小组内部要既分工又合作,注重强化学生在同一模块中相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提取共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补,发现知识之间的牵引线,这反过来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以及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不同模块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不同模块的知识之间会存在一些不同的知识,但是,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却常常会存在一些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本身蕴含着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和层次递进,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学习的巩固、深化及拓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分析,发现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将各个成员的发现与领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衔接起来,将上一模块解决问题的方案中突出的、有效的过程与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新技能的应用中,不但能够实现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还能在这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同一模块内横向传递新旧知识,还要发现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纵向融通,更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实际问题,通过研究事例、跨学科知识融合、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扎实掌握知识和技能并灵活运用。例如,将程序设计与函数学习、数学算法相联系,虽然它们分属于不同学科,但彼此之间的规律和原理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和共性,可以相互转移和整合,甚至可以说另一个学科的知识有时是解决课程难题的关键。
(四)信息技术课堂的项目化教学
按照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在重点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小组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到最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呈现教学成果,确定评判标准,促进中职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进步。在项目设计中,需要合理整合一些合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计算机知识,让学生的想法互相交融、互相催化,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彼此间的合作能力,实现协同合作。
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复杂的形成机制,它关注问题解决与合作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使个体解决问题的内隐认知过程可视化与易评估化。
(一)建立评价体系
衡量合作处理问题能力的框架由两个方面组成:个人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与合作的熟练程度。个人问题处理能力的维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建团队和约定共识;二是采用恰当的方案解决需要实现的目标;三是维持团队组织的建制和功能最大化。创建团队和约定共识意味着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建立共同的愿景,达成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及目标的共同观点,针对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知识观点和能力具有较大程度的了解和认可。采用恰当的方案解决需要实现的目标则是需要小组内部通过研讨明确问题、方法、过程和实现举措,通过方案制定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偏差、举措是否有效来评价。维持团队组织建制和功能最大化需要团队成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团队组织的作用实现团队功能的最大化,调节团队的组织,了解团队成员的专业范畴,监测团队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调整团队处理问题的行为,以达到最优的技能表现水平,并及时处置过程沟通障碍或者其他的障碍,以确保任务的最终达成。
(二)更新评价理念
长久以来,因为关键能力和高阶技能难以权衡,以至于将简单的纸笔测试与之相等同,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涉及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捉襟见肘”。因此,要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否切实落地,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核心素养、小组协作过程是否有序有效、问题是否以最优方式解决来更新评价的理念。为此,教师必须强化对能力评价的系统探究。针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评价,急需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能力评估指标。高阶技艺的评价不该像认知能力那样实行纸面测试,而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进程表现,突显实践性和进程特性。再进一步说,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评价指标,即时记录小组内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的表现数据和发展进度,对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横向对比,依此评价学生的才能,坚持开展性的能力评价办法。同时,必须创建基于更新的评价理念的反应机制,使评价的过程数据和结果剖析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完善和反馈,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修正与完善,推动评价理念和方法推陈出新。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是否落地的评价主体,在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策略进行细化的评价并进行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项目教学设计与示范,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