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闽南童玩”微课程,构建校园德育大舞台
2023-01-24福建省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林梅芬
福建省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 林梅芬
“双减”是当下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政策性指导。立德树人是“双减”的目的,也是推动“双减”落地的关键。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进一步凸显,教师在致力于育人时,需立足地域特色文化,建构校本德育课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闽南童玩”就是一个很好的地域特色文化。那如何依托“闽南童玩”微课程构建校园德育大舞台呢?笔者在教学及课后服务中通过挖掘“闽南童玩”教育资源,运用咏唱童谣、动手制作、童玩体验及鼓励学生自主开发童玩游戏等策略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一、创设花样咏唱活动,感悟童谣德育魅力
咏唱是学生获取信息、建构认知的一种有效途径。“闽南童玩”大都是由民间童玩游戏与童谣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其中,童谣是闽南地域文化的承载,是闽南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童谣内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契合小学生发展特点,是学生感受闽南地域文化魅力的主要依托。在实施课后服务时,教师以校本德育课程“闽南童玩”中的童谣为要点,创设花样咏唱活动。
(一)班队诵唱童谣,领悟闽南文化内涵
班队活动是校园德育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学习诵唱闽南童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换咏唱形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咏唱的兴趣,使学生将童谣内容熟稔于心。既增强了记忆,也锻炼了咏唱能力。教室里也因此充盈着浓浓的童谣声,无形地营造出了良好的咏唱氛围。
以《献沙包》为例:“献沙包,念新歌。我开头,你来续。一放鸡,二放鸭……九摸鼻,十揪耳。”首先,教师直接用闽南语吟诵童谣,介绍童谣内容,使学生对童谣建构初步认知。由于童谣基本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对童谣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尤其童谣和相关童玩游戏动作结合在一起时。接着,教师逐句地引导学生咏唱,使他们能准确地唱出每一句。然后,教师组织多种咏唱活动,如个人独唱、小组或集体合唱及咏唱比赛等形式。最后,教师按照童谣内容,做出童玩游戏里的相应动作,进一步增强咏唱趣味性。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留心观察,积极记忆,自觉模仿,顺其自然地将童谣与游戏动作建构联系,为后续体验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二)利用广播站,增强童谣影响力
广播是扩大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闽南童谣”专栏,征集闽南童谣最美童音传唱活动,发动学生向长辈学习咏唱纯正的闽南童谣。这一活动唤醒了很多家长对童年的回忆,活动参与率很高,同时鼓励学生邀请家长一起咏唱,并录制成音频。每班在每月一次闽南童谣专题班会课中,组织学生一起品赏,投票选出本班优秀音频4条,再参与年段评选,择优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的“闽南童谣”专栏播出。
经过一学期实践,“闽南童谣”专栏成为校“红领巾广播站”最受欢迎的栏目。很多童谣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后,引起了学生的喜爱,并广为传唱。其中《正月童谣》和《天黑黑》成了学生在校内外路途中的标配,甚至有班级将它们编排成班级全员参与的节目,在周一国旗下展示,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扬。
通过校园广播,不仅让闽南童谣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让学校周边居民对闽南童谣有了认识,带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咏唱闽南童谣的热情,使其主动加入传承闽南文化活动中,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
(三)汇编童谣校本,传承与创新共进
闽南童谣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内容广泛丰富有趣,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闽南特色,朗朗上口,易唱易记。咏唱是推广最好的途径,文字则是最好的记录。学生传唱兴趣盎然,那么教师则可着手准备记录,汇编闽南童谣集。
每班以小组为单位,在汇集传统闽南童谣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依据传统闽南童谣为蓝本创作符合现代气息的闽南童谣,并手书成册,同时配以简单插图,以年段为单位在教室展示作品,并推送优秀作品,录入学校《闽南童谣进校园作品精选》中。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不断咏唱,不但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建构文化认知、锻炼咏唱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建设和保护传承工作,并可加大闽南童谣传播和创作力度。鉴于此,在课后服务中以实施校本德育课程“闽南童玩”为抓手,创设多种童谣咏唱活动,引导学生花样咏唱,实现咏唱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童玩体验活动,培养团队规则意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基本“生命”形式之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化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体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建构认知,锻炼能力,亦可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塑造健康的身心。游戏中,学生必须时刻遵守游戏规则,同伴间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游戏。这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有效的团队规则意识。
对此,在实施课后服务时,教师应立足校本德育课程“闽南童玩”内容,根据童玩游戏规则,组织学生进行闽南童玩游戏活动,驱动学生体验规则活动,推动学生团队规则意识发展,进而有效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更好落实。
(一)规则游戏,建构规则认知
教师在开展童玩游戏活动时,需立足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先公布童玩规则:根据玩童玩的人数,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再利用不同方式,如“掷骰子”“铰刀剪”“反乌抑反白”等方式确定各组进行童玩的先后顺序。接着,各个组按照比赛顺序,每人一边咏唱童谣一边做出规定的动作,没有失误地做完所有动作,则为本组获得一分。三轮后,评选出获胜组。在如此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自主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观众认真观看,及时发现动作问题,并互相改正出现的错误。在学生都能熟练完成上述游戏后,教师适时改变童玩游戏规则,提高游戏难度,增加同伴间的协同配合,如两人或多人同时进行,将沙包甲抛给对方或下一位同学进行游戏,也可按规定单位时间内各组一次成功完成童玩的人数多少确定获胜,等等。一次次变换的游戏规则,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玩得津津有味,童玩场地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以“献沙包”为例,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咏唱的童谣,做出童玩游戏相应的动作,初步建构咏唱与游戏动作相结合的童玩节奏认知。如,在咏唱“一放鸡”时,学生将手中拿着的沙包甲向上抛,同时放下沙包乙,然后接住下落的沙包甲;在咏唱“二放鸭”时候,学生则上抛沙包甲,放沙包丙,后面每咏唱一句的同时,都要做抛接沙包甲及要求的相应动作。
趣味游戏切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厌其烦地咏唱童谣,做出抛接沙包的动作,顺其自然地锻炼了咏唱、反应、协调等能力。同时,学生也因此增强了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塑造了健康身心。在课后服务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在校外生活中教给不会玩的小伙伴和父母,和他们一起玩。这既延伸了学生的游戏兴趣,又很好地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
(二)团队合作,凝聚协作力量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要想更好地获得成功,就必须要融入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学生缺乏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闽南童玩有很多都是集体项目,通过开展这些集体项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跳皮筋为例,一个班级40名学生,可以分为10个小组,每组4人一条皮筋。每小组中2人为甲队、2人为乙队,小组内进行比赛。以“石头、剪刀、布”方式确定先后顺序,赢的先跳皮筋,输的牵皮筋。跳皮筋的难易程度是由皮筋的高低决定的,共分八级:一级为脚腕关节高度、二级膝盖高度、三级髋关节高度、四级腰部高度、五级腋下高度、六级脖子高度、七级耳朵高度,八级为最高级,即“珠穆朗玛峰”级,就是以牵皮筋者踮起脚尖、高举一臂为准。2人跳皮筋过程中讲究合作配合,尤其随着难度级别的提高,更需要两人高度分工配合,需一人领跳,另一人跟从,努力高跳后,用裤脚卡住皮筋,减轻领跳者的负担,在完成的过程中踩到皮筋则为结束,需要队友再单独跳完整套动作,才能获得队友的继续参赛资格,否则甲乙两队相互交换。
当然,也可将类似“献沙包”的单人童玩游戏改造成集体游戏,使单人童玩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开展这些闽南童玩游戏,学生之间配合意识得到较好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组织动手制作活动,凸显劳动教育活力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要一环。闽南地域文化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劳动是创造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闽南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课后服务为师生搭建了劳动教育新平台,助力学生体验多样劳动活动,建构劳动认知,掌握劳动方法,积累劳动经验,增强劳动能力。对此,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以校本德育课程“闽南童玩”内容为依据,以课后服务为契机,创设童玩器材制作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献沙包”的童玩活动中,以沙包为玩具。沙包一寸见方,数量有三。在缺乏沙包的情况下,学生难以较为有效地进行此游戏。对此,在实施课后服务时,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沙包制作活动。
(一)材料准备,凸显新创意
在制作活动之前,需要学生对沙包进行设计和材料的准备。教师先展示沙包的基本结构和样式,进而启发学生设计和做出有个性的沙包,根据自己的设计准备材料,在材料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通过材料的准备与沙包的设计引导学生如何获取材料资源、获取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设计出什么样的沙包。此任务让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获取劳动材料,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事情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的劳动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技能学习,创造性劳动
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利用课件生动地介绍沙包制作的基本方法,尤其是针线的使用手法,使学生建构初步认知;接着,教师进行有关基本制作方法的示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制作方法的练习。在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制作方法后,即可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和设计进行沙包制作。
由于学生的沙包设计各式各样,准备的材料也是形态各异,这就需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师所教的制作技能,让学生明白“制作有法,而无定法”,有效地启发学生劳动创造意识。
(三)作品展示,分享新创造
在学生各自制作出自己设计的沙包后,教师组织展示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各自的劳动成果,并选出优秀的作品。让优秀作品的制作者分享其设计与制作,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通过分享,学生对制作沙包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进一步刺激和调动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时,让学生进行第二、第三个沙包的设计与制作,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沙包赋予了新的内涵。
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沙包设计与制作活动,掌握并不断改进制作沙包的方式方法,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切实锻炼了劳动能力,提升了自身发展水平,也较好地培养了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
四、鼓励自主开发游戏,培养创新意识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借助“传统游戏”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动手制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三个主题“传统游戏知多少”“看看他们怎么玩”“有创意地玩”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开发属于自己的创意游戏。而“闽南童玩”作为闽南本土项目,极具闽南文化气息,便于学生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建构地域文化认知,形成传承地域文化意识,继而践行良好行为,实现有效发展。两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满满,意犹未尽。基于此,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以“闽南童玩”校本德育课程为抓手,把握多样时机,在课堂教学后,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等时机,搭建亲子互动平台,应用多样策略,创设多样活动,驱动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在丰富校园活动之际,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游戏,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培养家庭成员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并乐于传承。
(一)家长入校,展示自创游戏
为了拉近家校的距离,深入挖掘家长资源,也带动更多的家长走进童玩,传承闽南文化,使家长成为“依托闽南童玩小课程,构建校园德育大舞台”的协作者、支持者、教育者,实现家校更平等广泛的教育互动,我校开展了“家长积极进课堂、展示自创小游戏”的活动。这项活动给了“70后”“80后”“90后”家长甚至“50后”“60后”爷爷奶奶一个施展创意的平台。
家长进课堂,展示自创“纸飞机”“拍画片”“踢毽子”等一系列自创小游戏。就游戏“拍画片”来说,其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对战式,一方将画片排在地面上,另一方将自己的画片用力拍下,如果借一拍之力产生的气流能将对方画片掀翻,就可以将其赢到自己手中;反之就将输掉自己的画片。有的家长则创新出了将一摞画片放在地上,另一方用单张画片将其打散的玩法,或是依次将一排画片全部扇得翻面的玩法,创意层出不穷。有的将画片正面朝上排成一排,游戏者轮流用手在卡片周围拍,一人一次,而画片被拍翻到反面即获得此张画片,画片获得多者获胜。在拍的时候手掌稍稍弓起,猛抽向画片边缘,便可借助掌风有效地将画片翻到另一面。现在已经被各年段创新好几个版本,低年段将画片正面内容设计成所学生字新词内容,游戏时翻面成功者,还需要正确读出生字词,方算胜出。高年级学生则把画片内容设计为一百零八将的绰号,游戏翻面成功时,还需说出绰号对应的好汉名字,才算胜出。如此创新,不仅玩游戏,还与各年段文化知识相搭衬,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在学生制作画片时,只允许使用已经使用过的报废纸张,如若发现使用的不是报废纸张,则取消其玩耍资格,以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长幼协作,开发童玩游戏
家长进课堂活动衍射带动参与闽南童玩效果显著,教师组织居家时长辈与孩子协作,开发小游戏更是亲子互动的一个火热小阶段。低年段教师收集家庭版“翻花绳”“偎米”“东西南北”游戏的创新视频,深受喜爱,简单易学,居家易操作,短时间得到了推广。如此家庭长幼协作,大大提升了家长的高质量陪伴,促进家庭和谐。
(三)擂台挑战,促进亲子互动
传统游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闽南童玩”这一闽南本土特色文化项目很好地传承下去,学校设定每周五下午课后延时为“亲子擂台挑战赛”。
挑战赛共设两种比赛形式。一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一位家长组成家庭组参加比赛,设亲子挑战赛和家庭挑战赛。亲子挑战赛是在规定的“闽南童玩”里选择一个项目,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比赛;家庭挑战赛则是家庭之间进行比赛。二是班级家庭挑战赛,每个班级每5组家庭为一队,分别参加规定的每个童玩项目,每个家庭组对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从而保证所有的家庭组都参加比赛。
两种形式的比赛在每天下午按照年段分别进行,从而让运动场每个下午都有童玩亲子擂台挑战赛,总是不断地传出加油声和欢呼声,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活动中。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学习童玩,共同分享童玩的乐趣,增进了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也得到了和谐发展,闽南童玩也有效地传承发扬了下去,不断延续。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双减”时机,依托“闽南童玩”微课程,切实发挥“闽南童玩”德育功能,构建校园德育大舞台。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教学智慧,不断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咏唱童谣、动手制作、游戏体验、自主开发等有效策略,使学生无形地受到德育熏陶,实现课程育人,由此推动“双减”落地,减负提质,真正让教育回归校园,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