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路径
2023-01-24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郑素萍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 郑素萍
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家庭情况。此时课后服务应运而生,这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教育改革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此举措的支撑下,可有效解决接送学生、辅导作业等难题。小学体育是课后服务的重点内容,若想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效果,可将小学体育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的教育优势,从而推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一、我国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我国小学的体育课后服务,大多由本校体育教师承担,但是我国小学教育本就存在文化教师、体育教师不均衡问题,从师资供给情况来看,定会影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师资力量薄弱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1)体育教师的入职门槛较高,而高水平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入职学历、考编等要求,导致此类人才对小学教师岗位望而却步;(2)受重文轻体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指标常被文化学科占用;(3)社会层面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较低,与文化主科目相比,体育教师职业地位较低,收入也略低于主科目教师。
(二)运动安全顾虑较多
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风险因素,尤其是学生较为钟情的足球、篮球运动项目,具有较强对抗性,难免发生推、拉、挤等现象,有可能导致学生受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在给学生带来身体伤害的同时,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反响,成为家校的矛盾点。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大多学校不会采用开放性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定会阻碍体育课后服务的后期发展,也会导致体育课后服务效果平平。
(三)课后服务内容单一
形式内容单一是影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导致内容单一的原因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场地、硬件资源匮乏。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落后,“有篮球筐、无场地”“有足球门、无场地”等现象已屡见不鲜,羽毛球馆、游泳馆、形体房更无从谈起。在运动场地、硬件设施等因素的限制下,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极为单一,部分学校甚至将体育课后服务更改为作业辅导、课堂授课,直接改变了课后服务的性质。(2)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将教学重点固定于体育中考项目上,严重阻碍体育课后服务多元化内容开展,同时也会削弱学生的参与兴趣,逐渐降低其运动积极性。
二、基于“双减”背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体育课后服务教学措施
(一)强化安全意识,构建健康模式
站在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立场分析,保证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可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身体损伤,同时也能构建出安全的体育课后服务模式。在学生具备安全防范意识之后,整个运动过程可更加标准化,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纪律,避免嬉笑打闹情况的发生。另外,学生历经强化训练后,可主动投入日后的体育运动中,并形成模仿教师观察四周运动环境安全性的良好习惯,一旦察觉存在不安全因素,可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教师。如果问题发生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内,他们也会自主解决此类隐患,从而保证课后教学的安全性。例如,在体育课后服务教学中,如果学生在运动场地发现细小且尖锐的障碍物,一般会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障碍物,如捡起障碍物放到垃圾桶中。
训练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体育软式器材,这些器材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充足,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虽然此类器材的包裹性能较强,但是在使用时易发生破损,为了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器材实施定期安全检查。基于上述原因,应在体育课后服务中让学生对器材进行反复检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器材更换。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逐渐养成安全防范意识后,可打消家长在此方面的顾虑,家长能较为放心地让学生参加到各种类型的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随之降低,不用将过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担心学生安全上,可有效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得到社会层面对课后服务的认可。上述教学举措既能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二)培养合作意识,铸造团结精神
体育课后服务与综合素质有效融合,可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合作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应在此方面建立深刻的认识,带有目的性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升华品质的教育目的。合作意识的树立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在课后服务中融入各种合作技巧,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具备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合作精神的培养效果。
以接力赛跑课后服务运动为例,通力合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接棒动作的细节,尽最大限度地节省接棒时间,在互相信任的情感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此过程可培养学生之间的深厚友谊,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能素质便能得到有效锻炼,无形中也形成了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精神世界也更为丰富,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发挥着重要意义。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对体育运动有着畏难心理,对此教师应付诸更多的耐心与爱心,通过言语、神情、动作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欲望,使其切身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从而充盈其灵魂。在强化团结合作意识之后,学生之间的情谊更为深厚,可减少运动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从而促进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极大限度地增加班级凝聚力。
(三)合理整合学科,丰富体育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各个学科之间均隐藏着紧密的关系,虽然学科教学内容不同,但是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可以互通共融、相互借鉴。比如在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活动时,可将音乐元素融入体育活动中,展现出层次更为丰富的动感与节奏,迅速提升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感悟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动作要领。语文学科也可与体育运动进行相互渗透,例如朗诵赞美运动的经典佳作、弘扬体育精神的优美诗篇,可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在文化知识中感受运动的独特魅力,从而以更为专注的状态投入体育锻炼中,以此实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效果,这与“双减”政策提倡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一致。体育兴趣小组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将此方式作为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构建出完善的学科整合机制,巩固体育在课后服务的教学地位,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以体操训练为例,机械地重复某个动作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受,难以提升其学习兴趣。若将柔美舒适的或者激情奔放的音乐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进行身体律动,在音乐节奏的配合之下,学生可整齐划一地做出标准动作,在远处观之,便能呈现一幅壮观的身体律动图。再或者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小型体育项目时,可将数学统计知识引入其中,让学生根据比赛结果统计名次、赛况,真正做到快、精、准,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可帮助其巩固已学知识,还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整个课后服务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久而久之,便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不但能实现“双减”政策提出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还能使学生在玩中有所得、在学中有所乐。
(四)完善服务方案,打造系统化活动
从目前的课后服务发展情况来看,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受学生欢迎,但是目前处于课后服务初步探索时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此时,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各项体育服务拟订方案,以追求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效果。而拟订方案的建立,需先了解每个班级的学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策略规划和教学安排。在实际拟订方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保证考虑内容较为全面以后,方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有效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在活动环境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布置方式,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获得不一样的运动体验。同时,还需要着重考虑安全因素,尽可能保证拟订方案的完善性、合理性、针对性,明确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具体活动范围。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在符合学生运动需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必要的体育用具。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准备毽子、跳绳等培养其协调能力的用具;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提供排球、篮球、足球等培养其兴趣爱好的用具。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教师需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运动锻炼之中,在与学生共同运动的过程中,拉近师生距离,升华彼此间的情感,还可观察每个学生的运动情况,保证教学的安全性,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方案做好提前安排。
(五)丰富课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但是需要长期的实践作为基础,在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量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方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体质、培养审美、崇尚劳动的教育目的。由此可见,体育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的有力支撑,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丰富课后服务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第一,将群众性文体活动作为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切入点,使全体学生成为教育对象,在秉承教育规律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课后服务活动形式。比如广播操、武术操、校操、素质操、健美操、轻器械操、校园集体舞和小型团体操均可作为课后服务内容。另外,还可在其中融入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球类活动、轮滑活动。
第二,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大型田径运动会,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进行田径锻炼;每月组织一次小型体育比赛,项目可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拔河等,学生需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运动训练,或者依据自己的运动优势选择合适的项目。在课后锻炼、练习过程中,应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游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第三,将课后服务作为体育运动的第二课堂,利用此时间段成立校内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轮滑队、健美操队、跆拳道队等,保证每个学生的运动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并让其每日进行2项以上的日常运动锻炼,帮助其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使其养成终身运动、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以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为主,在“双减”政策落实以后,体育课后服务的出现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增强其体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秉承“双减”政策的基本原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同时也要落实“以生为本”基本原则,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考虑体育运动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