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
2023-01-24谢丽娜
谢丽娜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1 引言
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通常通过该学科领域开展的主要学术会议、代表性著作和论文成果等体现出来。为全面系统地掌握2021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的总体情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分别对2021年度我国情报学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代表性著作和主要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与述评。
在研究主题的划分方面,借鉴陈少涌[1]、迟玉琢[2]、徐学友[3]等学者在回顾历年情报学研究进展时的视角,分别从情报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信息计量等主题领域进行深入分析,介绍各领域的研究概况。
2 我国情报学界的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研究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行为,突破了个体行为的局限[4],其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共识,学术会议的繁荣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给学界和业界源源不断地带来新思维、新知识。2021年,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受疫情影响,许多会议被迫延期,大部分学术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上会议虽然无法达到面对面深度交流互动的效果,但与会者不受空间的限制,拥有了更多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播。2021年度我国情报学界召开的主要会议反映了情报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联合其他组织召开了一系列情报学界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包括:(1)2021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于9月28日至29日在吉林顺利召开[5],该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的形式,成功探索了超大型会议线上线下融合召开的新模式。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国家战略与重大需求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创新发展”,交流内容涉及科技情报研究智能化、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构建、用户信息行为与服务创新、政府大数据与数据治理等方面。(2)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健康信息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信息学论坛于6月5日在南京成功举办[6],成立了健康信息学专业委员会,探讨了健康信息学领域的前沿与学术热点问题,不仅适应了国家对科学研究方向的新需求,而且拓展了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许多关于健康信息学的未来研究新方向与新思考,有助于推动我国健康信息学研究的发展。(3)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行为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信息行为研究2021年年会于7月9日至11日在天津顺利举行[7],会议的主题是“多元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及相关技术工具等方面为未来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次会议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信息行为研究专业组织机构的正式成立,为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了信息行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努力推动中国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4)2021中国信息分析论坛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情报理论方法与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1月1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8],会议的主题为“新时期的信息分析变革与发展”,探索了新技术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新时期情报学与信息分析等学科群的发展前沿与趋势,为情报学学科建设和情报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5)第二十七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于11月19日线上举办[9],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被迫延期,并最终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该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和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主题为“融合发展创新——‘十四五’规划与竞争情报”,探讨了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新发展形势下,我国竞争情报如何发展、如何为国家战略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撑等重要议题。本次年会以更成熟的技术和更高效的模式搭建了线上直播会议平台,是一次竞争情报学术研究与实践服务创新的线上盛会。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于11月26日在北京、上海同时举行[10],因疫情原因,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会议的主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结合建党百年探讨了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科学情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社会科学情报对于提供哲学社科决策、繁荣哲学社科研究、促进我国哲学社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利用自身优势,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推动信息社会化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是我国两大全国性情报学会,两大学会每年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为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复兴和繁荣提供了交流平台,推动情报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述代表性会议外,区域性会议和专题性会议也在频繁召开,如“京科情”“苏科情”、2021竞争情报上海论坛等,反映了情报学学科的繁荣发展,体现了情报学学科浓郁的学术氛围。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线上直播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形式得到迅速推广,不仅保证了各类型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同时也扩大了影响范围,使更多无法到现场的学者受益。
3 我国情报学主要著作成果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检索平台,分别使用关键词“情报学”“情报”“信息”“信息资源”等通过文津搜索进行一站式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限定,限定文献类型为图书,年份为2021年,得到2021年度出版的情报学领域相关的著作,并按主题进行整理如下。
在情报学学科建设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主编的《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论丛》系列图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的成果总汇[11],集成了国内情报学与情报工作领域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智慧,堪称我国情报学领域体量最宏大、内容最翔实、体系最完整的学术著作。该丛书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的角度重新阐释情报学与情报工作[12],共包括11部著作:《情报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情报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情报感知论》《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情报学历史与发展进程》《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新时代我国情报工作的发展》《情报与智库》《大数据观下国家情报工作制度研究》。该丛书重新架构了情报学学科体系,重新审视了情报学基础理论,系统集成了情报学研究方法,全程梳理了情报学的沿革,全面调查了情报学人才培养,全景调研了国外情报学的发展,具体部署了情报工作管理,得到了情报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为中国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工作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在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方面,叶继元等著的《信息资源建设》[13]系统讲述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知识、经典理论和实践发展;娄策群等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14]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及技术方法等;陈桂菊所著的《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与信息资源管理》[15]对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学科的变革以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周瑛所著的《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16]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及其评价模型。
信息检索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围绕信息检索出版了非常丰富的研究专著,如周建芳所著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17],以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系统介绍了各类型学术资源的获取,着重提供了大学生常用信息的检索案例,重视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还有王清晨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资源检索》,岳修志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穆安民的《科技文献检索实用教程》,孙德强的《科技信息检索教程》等等,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各类型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提供指导。
在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方面,学者们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行为与信息服务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韦雅楠所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研究》[18],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行为和规律;郭海玲等著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服务》[19],详细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服务的应用策略,促进了信息服务理念、内容与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还有学者深入研究了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如彭骏所著的《老年人健康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研究》[20],分析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需求,为规范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了相应对策;朱立芸所著的《西部农民信息需求特征及农村信息服务调查与研究》[21],从农民信息需求出发,揭示新农村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竞争情报研究是情报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竞争情报主题也出版了一系列丰硕的著作,如《新形势下企业竞争情报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22]《企业信息战略与竞争情报》[23]等分析了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流程和竞争情报工作的应用;《基于专利的潜在竞争对手识别方法研究》[24],构建了基于专利语义分析的潜在竞争对手识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4 我国情报学主要论文成果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搜索2021年发表的情报学相关论文,根据CSSCI来源期刊(2021-2022)目录将文献来源限定为《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现代情报》等10种情报学核心期刊,共获得2276篇论文。根据2015-2020年情报学进展的划分维度,在检索结果中进一步限定研究主题为“情报学”“情报分析”“信息服务”“信息检索”“信息行为”“信息计量”“信息分析”“信息用户”等,最终得到基础文献395篇,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选取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分析。
4.1 情报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大智云物移”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影响,更是给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学科不断地发展壮大,学术界对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王知津等人[25][26]梳理了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困境,指出情报学在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继承情报学的学术传统,同时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马费成等人[27][28]回顾了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Intelligence”和“Information”两种范式下的中美情报学学科结构,认为中国情报学要推进两种研究范式的协同发展,完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赖茂生[29]指出在当前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情报学的坚守与发展创新是我们学科近年来的主流议题,情报学必须坚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则、坚守以开源信息为研究对象、坚守学科的核心领域等。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大数据应用的迅速普及,使得情报学从单一领域的情报研究转向了全领域情报研究,这就要求情报学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来适应大数据环境的要求[30],积极借鉴建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认知计算、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及其学习、语义关联等,不断进行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构建科学规范的情报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促进情报学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发展[31]。李博闻等人通过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情报学领域研究方法的演进,呈现了情报学群体研究方法的实践经验[32]。池毛毛等人[33]总结了现有情报领域主流实证研究方法,针对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复杂作用机理,将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引入情报学领域,为情报学开辟了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情报学教育是情报学的立足之本,随着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情报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情报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情报学教育必须明确学科发展方向[34],向大学科范式、大数据应用、智能情报组织等方向发展[35]。王东波等人分别从学习者视角[36]、教育者视角[37]、就业者视角[38]出发对情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为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资深情报学家针对《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论丛》系列图书撰写了书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竞争情报在大数据时代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情报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的构建,世界主要国家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中国情报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情报学理论的基础与致用之道,情报感知论的理论与实践、情报与智库的协同发展等。另有部分学者对国家安全情报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刻画了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版图[39]。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情报学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金融情报学发展方向[40],深入思考面向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情报学学科发展问题[41]。
4.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情报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2021年国内情报学关于信息检索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理论、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等方面。
在信息检索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信息检索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并探讨了部分新兴研究问题。如宋筱璇等人[42]梳理了“搜索即学习”主题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搜索即学习主题下情境、人群、系统与搜索学习关系的研究框架;部分学者从循证研究的视角出发,认为科学规范的循证社会科学研究需以全面、精准的文献证据检索为基本保障[43],从而对文献证据检索的质量评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传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指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评价指标,包括饱和度[44]、冗余度[45]、敏感度[46]、信度[47]和效度等,为发展科学规范的检索质量理念体系和评价工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方面,许多学者都在尝试探索能够提高检索效率和检索效果的新方法,例如基于语义自编码哈希学习的跨模态检索方法[48]、面向序数变量查询意图歧义性的多样化检索模型和面向连续变量查询意图歧义性的多样化检索模型[49]、采用知识词典、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组合[50]等,以提高检索性能和检索效率。学者们还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构建信息检索模型,如从政府开放数据的特征出发构建政府开放数据分面检索模型[51],从知识图谱的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医学知识图谱的在线医疗社区分面检索模型[52],使检索结果的呈现更为清晰,从而减轻用户认知负担,提高用户体验。李广明等人[53]针对用户由于需求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行动动态变化的特征,使用改进的蚁群算法,构建了基于用户搜索状态的动态推荐模型,比传统的推荐算法准确性更高。
在用户检索信息行为方面,学者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大学生群体一直是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复杂、自我意识突出,因而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有别于其他群体。李月琳等人[54]研究了大学生学习型团队协同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大学生学习型团队协同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为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丁晓等人[55]针对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压力,研究了学业压力情景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李晶等人[56]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在突发风险事件下的信息搜寻行为,并从高校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引导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的若干建议。除了大学生群体外,老年人由于身体障碍、认知局限、数字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在信息搜寻行为上与年轻人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因而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华锋等人[57]梳理了老年人在线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进展,张肖等人[58]梳理了老年人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的研究进展,刘嫣等人[59]探究了我国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的行为机理,丰富了当前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理论,为消解老年人在线健康信息数字鸿沟、优化健康信息平台服务提供借鉴。
4.3 情报分析与研究
情报分析与研究是情报工作与实践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情报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为情报分析带来了新的挑战。2021年国内情报学关于情报分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报分析理论、情报分析方法、情报分析的应用。
关于情报分析方面的理论研究,学者们大多关注新技术环境对情报分析范式和情报分析流程等的影响。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改变着情报分析的范式,有学者构建了“任务-数据-方法”三维情报分析模型[60],从多维度的视角重新看待情报分析的内在要素与特征,为情报分析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实现情报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有学者提出了面向计算的情报分析模型建模思路和方法[61]。情报流程是情报服务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国家对支持战略性决策的情报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李品等人[62]构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以期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更好地支持企业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情报产品是情报分析与表达的产物,开展任何一项情报活动,都需要提供情报产品,但当前情报产品的编写并无规范可言,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彭知辉[63]探讨了情报产品规范的性质及本源,为建立情报产品规范框架提供了一种学理的阐释。
此外,学者们也比较注重借鉴国外情报分析工作的经验,梳理了美国国家情报评估的理论与实践[64]、21世纪以来日本情报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举措[65]等,为我国战略情报的评估和情报体制的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关于情报分析方法的研究,学者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社会系统,纷纷引入多种情报分析方法,如“以分析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66]、“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67],通过信息的交换与协同提升情报分析的准确性,弥补了传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的不足。情报与决策的互动关系始终是情报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学者探析了“情报—决策”互动为基础的循证决策模式[68],以循证的方法提升情报工作效能。
关于情报分析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专利情报分析、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等方面。大数据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竞争情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郑荣等人[69]基于平行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竞争情报智能系统,将多源数据驱动、知识图谱挖掘、平行计算实验等先进的算法与技术运用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优化升级中,为企业决策提供智能支持。廖婷等人[70]构建了由用户需求、关键流程、关键资源和盈利模式四个关联要素组成的面向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商业模式,对推动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关于专利情报分析,有学者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专利风险预警体系[71],对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术界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工作,例如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感知与分析模型[72],以期为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4.4 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
情报学的学科使命是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与获取,因而情报学对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点包括信息需求的表达、信息搜寻、信息交互、信息利用、信息规避、信息偶遇等[73]。由于信息检索是情报学重要的研究分支,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相关的研究归入信息检索中进行论述,本部分不再重复。
关于信息需求的研究,学者们较为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信息需求研究中的应用,张莉曼等人[74]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主题图谱发现学术APP用户信息需求内容的思路方法,通过构建需求语义主题图谱能够反映需求主题词的词间关系,发现用户核心需求焦点,为提升需求分析效率提供指导;盛姝等人[75]通过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画像的构建,揭示了不同用户角色群体信息需求的显著差异,为实现用户信息需求的精准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于信息交互行为的研究,学者们对不同情境下、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交互行为进行了探讨,包括虚拟品牌社区[76]、网络直播平台[77]、在线健康社区[78]、学术APP等环境下用户交互行为的特征模型及影响因素[79],为有效促进用户参与行为提供经验借鉴。
关于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规避理论和信息规避的实证研究,以及国外信息规避行为研究的启示等。就信息规避的理论研究而言,有学者梳理了国内外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信息规避行为的理论框架[80],丰富了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就信息规避的实证研究而言,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在线信息规避行为[81]、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82],为用户信息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就国外信息规避行为研究的启示而言,有学者梳理了国外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83],为我国信息规避行为研究提供参考,指导人们理性对待健康信息规避。
关于信息偶遇行为的研究,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苏君华等人[84]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信息用户、信息、信息环境三大维度探析了国内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薛翔等人[85]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梳理了信息偶遇模型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偶遇行为生态系统模型;杨雨琪等人[86]围绕用户、信息、环境、情境四个维度构建了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丰富了信息偶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
关于信息焦虑的研究包括健康、阅读、学术信息搜索等情境下的用户信息焦虑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和生成机理[87],碎片化阅读情境下用户信息焦虑行为的形成机理[88],学术信息搜寻过程中用户信息焦虑的动态变化过程[89],为有效缓解用户信息焦虑提供参考。还有学者对信息茧房进行了相关研究,探究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90],明晰了用户信息茧房的概念框架[91],并进行了实证检验[92],为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和改善信息环境提供相关建议。
信息服务是情报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关于信息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得到众多学者关注。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有学者探讨了信息服务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及其发展态势[93],对于重构信息服务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有学者构建了精准科研信息服务体系[94],以解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利用障碍,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社交媒体基因图谱的信息服务推荐模型[95],为提高信息推荐内容的精准性提供参考。
4.5 信息计量
信息计量与分析是情报学定量化研究的重要体现,也是情报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作为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2021年情报学领域关于信息计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计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二是信息计量的应用研究。
信息计量学的概念是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发展而来的,随着互联网的萌芽,以及对情报认识的加深,信息计量学也随之产生,关于信息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周子蕃等人[96]梳理了我国从文献计量学到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的发展脉络,明晰了计量学方法的起源、演化与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吴江等人[97]梳理了网络分析方法在信息计量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信息计量领域网络分析方法应用的研究框架,为网络分析方法在信息计量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信息计量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者运用信息计量的方法对相关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图书情报学科、医疗领域、政府领域等。就图书情报学科而言,许多学者运用信息计量研究了图书情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韩小林等人[98]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睡美人”论文进行了测度与比较;舒非等人[99]统计分析了北美图书情报学博士生科研主题的变化,以此来反映情报学研究主题的演变;包鑫等人[100]通过对图书情报学领域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探究了访谈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应用状况,为优化访谈法的应用提供指导。在医疗领域,张俐等人[101]通过期刊论文和专利信息的标引统计,梳理了区块链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在政府领域,朱晓峰等人[102]构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知识异质性模型,借助文献逻辑增长模型对本领域的知识规模、知识主题等进行测度,分析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学科交叉融合特性。
此外,利用信息计量的方法对政策文件进行计量分析,产生了政策文本分析,也逐渐成为情报学领域的关注重点。许多学者运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主题领域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纳整理,如裴俊良等人[103]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信息报告制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框架模型;周晓英等人[104]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总结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政策内容的变迁,为健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5 结语
2021年我国情报学研究依然保持着繁荣的发展态势,大小规模的学术交流会议频繁召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情报学界积极探索了线上直播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会议形式,保障了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出版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并引起了情报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术论文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场景,学者们积极探索了“大智云物移”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情报学各研究领域的影响,为情报学学科的发展壮大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