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教育规律 深化高教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
——读《高等教育学讲座》

2023-01-24郭广军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学

郭广军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1]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教育自主自强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

一、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方法,应当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具有两条基本规律,第一条是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第二条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2-3]。

(一)遵循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

教育外部关系是指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关系。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是指教育要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服务,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制约。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现代高等学校在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过程中,应当遵循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主动适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遵循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

教育内部关系是指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是指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引导受教育者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内部的基本规律,它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现代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受教者全面发展。

教育的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活动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与条件,教育活动既要遵循外部规律,也不能用外部规律代替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必须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教育活动既要遵循自身内部规律,也不能以经济规律、法规政策代替或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

二、深化高教改革

(一)深化高教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1.优化高等教育的纵向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与存在状态,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宏观教育结构、中观教育结构和微观个体素质结构。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学科门类、办学形式、院校布局结构等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基础设施结构等构成了高等学校内部的中观结构。高等教育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情感、意志、体格等因素构成了受教者个体内在的微观结构。宏观、中观和个体三类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从纵向看,中观结构要受宏观结构制约,个体内在素质结构要受中观结构所制约;从横向看,如宏观结构中的办学层次、学科门类、办学形式结构是密切相关、相互支撑的。

潘懋元先生认为专科与本科并不是两个相互衔接的高低层次,而是同一层次中两个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的子系统。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专科与本科同样与高中阶段教育衔接,在起点上并无高低之分、层次之分。这两个子系统主要区别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其教学方法与模式上有所不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比例,要从总量上找出一个所谓本专“合理”的比例,恐怕是不可能的。若寻找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比较合理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三者的比例是可能的,但也只能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相对的比例关系,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所谓“合理”比例或“优化”比例关系[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如何优化高等教育供给层次结构,建设教育强国,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已成为高教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增量,提高专业硕博研究生培养比例,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质量的重要举措。

2.优化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8年4月,教育部更新公布了2018 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13 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以及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每个学科门类下再分若干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之下设置若干专业。

潘懋元先生认为,必须从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上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变化与稳定、窄与宽”等矛盾关系。高等学校提倡“通才教育”,用人部门要求“专才教育”,可以采用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以有效解决通才宽与专才窄的矛盾[2]。要通过处理好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结构关系,通用学科与新学科的结构关系,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二)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优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定位

潘懋元先生认为,专科与本科是同一个层次的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其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定位要求不同。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理论与应用并重是本科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以培养具有研究、设计、分析、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理论够用,注重生产性实践训练教学是专科教育的特色与要求,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应当加强高校分类管理,加强对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宏观指导协调,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优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专业和职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对整个人才培养具有引领作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把握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目标内涵的科学性,适应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潘懋元先生认为,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总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层次、类型、专业的特点;要具体明确并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制订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直接指导作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是对专业毕业条件的明确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具体化,分为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和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依据。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于2012发布。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展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最新成果,覆盖了2021 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的1349 个专业,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47 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744 个,中等职业教育358 个。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对每个专业的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接续专业举例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与目标要求。

201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规定了本科专业目录全部92 个本科专业类的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底线标准和卓越导向。各高校要因校制宜,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

3.深化高校专业教学过程改革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双边互动过程,是传授知识、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具有专业性教育,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引入科学研究等特点[2]。

深化高校专业教学过程改革,一要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启发带动学生共同思考、分析、推理、讨论、交流、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思辨、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二要加强教学的指导性。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导师,引导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趋势和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指导其拓展学习的方向领域并阅读相关文献。三要加强教学的智能性。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予学生以“渔”,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要加强教学的德育性。要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法治理念和意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能力。在信息网络与自媒体时代,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改革,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要加强教学的专业性。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技能”,增强专业教育的适应性,打好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六要加强教学的探索性。试点探究性的教学改革,增强专业教育的挑战性和创新度,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七要加强教学的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文理工交融,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八要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提升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有效度,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增加教学过程的获得感。

4.深化高校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改革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实习实训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主动作为,寻求政府支持,联合行业企业,着力探索区域性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新型产业学院和企业实践中心等新体制、新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迈上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5.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培养改革

构建国际化高精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是全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各有关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创新国际化联合培养方式,完善学生交流服务体系,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开设国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探索创新性、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等学术活动,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三)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深化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的“十条原则”[2]。深化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建设高效课堂,要坚持量力性、少而精、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原则,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效结合,调整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全面提高课程内涵与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大学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术志趣。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动应对创新人才培养这一命题,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深化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潘懋元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2]。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实践性教学通常包括参观、调查(社会调查)、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育实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等。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要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育考评体系。要加强实践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的全过程。要着力开发综合性实践科目,指导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3.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从教育的外部规律看,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服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从教育的内部规律看,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更高质量就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构建教学指导、实践学习和文化引领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

4.深化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要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第二课堂教育改革,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第二课堂教育专门学分,健全“第二成绩单”制度,服务学生自主成长成才。系统设计和统筹拓展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将其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内容。

5.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的“五种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启发式讲授、讲授艺术性和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等方面问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重塑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完善校政企行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过程管理的协同机制创新。

(四)深化高教思政教育改革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潘懋元先生认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抽象为“知—情—信—意—行”的完整过程。 德育的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示范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阵点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开设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识课程。推进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际,实施综合案例教学、探究讨论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性、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

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功能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形成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学生在成长社区、校内校外、国内国际活动中的全面育人举措。

2.加强高校道德品质教育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社会责任能力。

3.加强高校法律法治教育改革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化高校法律法治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法治文化、法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法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责任的教育。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实施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交流“万人计划”,深化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加强高校生态环保教育改革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力军,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行为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宣传教育、社团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环保行为和习惯。

三、培养创新人才

(一)推进科教协同与探究性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4]。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科教协同,加强高校与各类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工程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能力。发挥“拔尖计划”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行探究性教学、开放研讨、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汇,健全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

(二)推进通专融合与通识教育的改革,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的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说,通识教育要着力培养其具备广博而扎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管理、跨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强烈的求知探索精神,很强的创新创造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优良的沟通表达和合作共事能力。推进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专融合的本质是打破学科间的传统边界,达到二者紧密契合的状态,要营造创新文化环境,通过创新教育来引领通专融合,并将创新教育贯穿通专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行动和创新能力。

(三)推进学科融合与综合性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高校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的集成与转化,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要着力打造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多学科融合,深化综合性教学改革,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课程体系,加快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建设,打造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平台资源的共享,实施交叉融合型多层次科研训练计划,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四)推进产教融合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增强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是新时代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向应用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选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服务产业发展、创新导向的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促进医教协同,加快发展“新医科”。要深化农科教结合,加快发展“新农科”。要深化文理工融合,加快发展“新文科”。

四、结语

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的两条基本规律,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为高等教育国家政策调整、重大计划实施等奠定重要理论依据。任何违背了这两条基本规律,异化了人才培养目标,哪怕一时取得了进展的改革实践,最终也是会失败的。遵循教育规律,深化高教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与重要使命。需要充分激发与释放整个高等教育界广大师生的内在活力与创新智慧,不忘初心,遵循规律,为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